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关的两项教学内容。过去那种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割成两大块,分工泾渭分明的做法显然错误。阅读教学的作用不仅限于解决读懂的问题,它还担负着为写作训练提供知识储备,章法储备,词语储备等项任务。因此,必须重视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一篇课文,从解题开始的各个教学环节都可以从指导写的角度去指导学生读。课文是现成的范例,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把课文读懂,当然,这里的“懂”既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指掌握作者的为文之“道”,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的能力都有不断提高。有鉴如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中的点滴积累,我想着重从以下四方面探析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课题教学与审题指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课文时解释题目是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不得的教学环节之一。它的教学作用应该是:引起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课文,有利掌握重点,培养审题能力,掌握写作方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解题的作用往往畸轻畸重,即重视它在阅读方面的作用,忽视它在写作方面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将经常性的课题教学与作文训练中的审题指导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
第一,通过解题,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理解题目的能力。题目往往跟课文的结构、立意有相当大的关系。学生理解了标题的含义,再理解全文的立意就比较容易了。经常性做这方面的训练。学生辨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能力就会增强,写作时遇到类似题目就言之有物,意在笔先了。如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背影》《小巷深处》等题目内涵深远,是训练的理想材料。
第二,通过文章的“扣题”,培养学生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能力。一篇好的文章,内容和标题总是相照应的,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该而且必须紧扣标题来讲正文。如《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这篇文章,作者就是通过四个典型材料:⑴对希金斯投河进行讽刺报道;⑵用恶作剧讽刺一家报纸编辑;⑶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⑷在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后增添挖苦他的脚注,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文章的内容和标题联系得非常紧密,教学中老师就应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领悟作者是如何根据材料作标题训练。每训练一次,学生总有所得,坚持不懈,就会使学生懂得选择材料必须扣题,必须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确定材料的详略。
第三,经常性地將似是而非的题目、多角度展开的题目、一道题目可用多种体裁去写的标题放在一起集中归类比较,还能提高学生审题的应变能力。
二、段落训练与片断练习
一篇课文总有其表情达意的重点段落。这些段落往往有独到之处,或描写形象,或状物毕真,或议论缜密有力,或抒情真挚感人……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借助这些精彩段落,强化各种能力训练,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相得益彰。
林希先生的《石缝间的生命》是一篇优美散文,其中记叙石缝间的这些生命部分尤其富有情趣,“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教师教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应该将其作为重点,启发学生怎样观察,怎样抓住景物特征,又怎样运用恰如其分的词语及生动形象的修辞来表现这种顽强的生命,怎样安排叙述的层次等等。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再辅之以相似的片断练习,如创作“校园最‘美’一角”“……的呼唤”等,将阅读课上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用于指导作文训练。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每篇课文都可以找到训练点。这篇训练记事,那篇课文训练议论,这篇课文训练刻画人物的方法,那篇课文用于训练写景状物……一篇课文一个侧重点,适当注意这种训练的集中性,连续性,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各种表情达意的能力就会在这种读写训练中潜滋暗长了。
当然这种训练应该妥善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能将重点段落与全文割裂开来。重点段落,尤其重要,是就它在全文中的地位而言的,教师讲清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不讲清它与前后段落的衔接,恐怕就与于漪老师说的“鸡零狗碎,碎尸万段”的训练方法不无二致了。
三、巧借留白、结语进行续写
1.巧借留白续写句子
我们学习的文章,无论风格、体裁如何,大多留有空白点。这些文章的空白是作者有意无意之间留下来的。如果我们仔细读,仔细体味,这些文本的内容中的空白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同样,我们如果借此进行练习设计,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精彩的故事,常常意犹未尽,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蟋蟀在时报广场》一文就很有这样的特点。读完这篇童话,你也许会不由得产生许多联想:切斯特在功成名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回到乡下去呢?他回到乡下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跟城里的朋友之间还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此时我们就可以进行故事续写。展开现象,以《蟋蟀还乡》为题,把《蟋蟀在时报广场》这个故事续写下去。
2.巧借结语续写结尾
鲁迅在《孔乙己》的最后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真的死了吗?”,学生读到这里往往会情不自禁的问起,这时候我们老师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思维出题了:《孔乙己最后的日子》《孔乙己出走之后》。
四、鸟瞰全文与布局谋篇
课文学习接近尾声时,教师总要引导学习鸟瞰全文,揭示写作特点。学生在进行一系列的读写训练之后,就要知道课文写什么,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出来。总之,要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作者的思路。然后教師可以安排模仿训练,按照一定的要求,让学生用相似的题材和手法进行仿写。如学习了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文后,教师就可以出命题作文《我的XX》,要求学生围绕中心选择几件事情表现人物。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训练中,一定能摸出一些作文的门道来,有了这些门道,创新就为期不远了。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在训练中读一篇课文,消化范例,又学习范例,走一条“学习—借鉴模仿—独立作文”的道路。长期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真正让学生读懂,学会,学生作起文便不再是难题了。
一、课题教学与审题指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课文时解释题目是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不得的教学环节之一。它的教学作用应该是:引起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课文,有利掌握重点,培养审题能力,掌握写作方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解题的作用往往畸轻畸重,即重视它在阅读方面的作用,忽视它在写作方面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将经常性的课题教学与作文训练中的审题指导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
第一,通过解题,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理解题目的能力。题目往往跟课文的结构、立意有相当大的关系。学生理解了标题的含义,再理解全文的立意就比较容易了。经常性做这方面的训练。学生辨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能力就会增强,写作时遇到类似题目就言之有物,意在笔先了。如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背影》《小巷深处》等题目内涵深远,是训练的理想材料。
第二,通过文章的“扣题”,培养学生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能力。一篇好的文章,内容和标题总是相照应的,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该而且必须紧扣标题来讲正文。如《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这篇文章,作者就是通过四个典型材料:⑴对希金斯投河进行讽刺报道;⑵用恶作剧讽刺一家报纸编辑;⑶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⑷在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后增添挖苦他的脚注,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文章的内容和标题联系得非常紧密,教学中老师就应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领悟作者是如何根据材料作标题训练。每训练一次,学生总有所得,坚持不懈,就会使学生懂得选择材料必须扣题,必须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确定材料的详略。
第三,经常性地將似是而非的题目、多角度展开的题目、一道题目可用多种体裁去写的标题放在一起集中归类比较,还能提高学生审题的应变能力。
二、段落训练与片断练习
一篇课文总有其表情达意的重点段落。这些段落往往有独到之处,或描写形象,或状物毕真,或议论缜密有力,或抒情真挚感人……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借助这些精彩段落,强化各种能力训练,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相得益彰。
林希先生的《石缝间的生命》是一篇优美散文,其中记叙石缝间的这些生命部分尤其富有情趣,“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教师教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应该将其作为重点,启发学生怎样观察,怎样抓住景物特征,又怎样运用恰如其分的词语及生动形象的修辞来表现这种顽强的生命,怎样安排叙述的层次等等。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再辅之以相似的片断练习,如创作“校园最‘美’一角”“……的呼唤”等,将阅读课上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用于指导作文训练。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每篇课文都可以找到训练点。这篇训练记事,那篇课文训练议论,这篇课文训练刻画人物的方法,那篇课文用于训练写景状物……一篇课文一个侧重点,适当注意这种训练的集中性,连续性,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各种表情达意的能力就会在这种读写训练中潜滋暗长了。
当然这种训练应该妥善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能将重点段落与全文割裂开来。重点段落,尤其重要,是就它在全文中的地位而言的,教师讲清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不讲清它与前后段落的衔接,恐怕就与于漪老师说的“鸡零狗碎,碎尸万段”的训练方法不无二致了。
三、巧借留白、结语进行续写
1.巧借留白续写句子
我们学习的文章,无论风格、体裁如何,大多留有空白点。这些文章的空白是作者有意无意之间留下来的。如果我们仔细读,仔细体味,这些文本的内容中的空白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同样,我们如果借此进行练习设计,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精彩的故事,常常意犹未尽,让人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蟋蟀在时报广场》一文就很有这样的特点。读完这篇童话,你也许会不由得产生许多联想:切斯特在功成名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回到乡下去呢?他回到乡下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跟城里的朋友之间还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此时我们就可以进行故事续写。展开现象,以《蟋蟀还乡》为题,把《蟋蟀在时报广场》这个故事续写下去。
2.巧借结语续写结尾
鲁迅在《孔乙己》的最后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真的死了吗?”,学生读到这里往往会情不自禁的问起,这时候我们老师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思维出题了:《孔乙己最后的日子》《孔乙己出走之后》。
四、鸟瞰全文与布局谋篇
课文学习接近尾声时,教师总要引导学习鸟瞰全文,揭示写作特点。学生在进行一系列的读写训练之后,就要知道课文写什么,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出来。总之,要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作者的思路。然后教師可以安排模仿训练,按照一定的要求,让学生用相似的题材和手法进行仿写。如学习了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文后,教师就可以出命题作文《我的XX》,要求学生围绕中心选择几件事情表现人物。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训练中,一定能摸出一些作文的门道来,有了这些门道,创新就为期不远了。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在训练中读一篇课文,消化范例,又学习范例,走一条“学习—借鉴模仿—独立作文”的道路。长期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真正让学生读懂,学会,学生作起文便不再是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