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广大西南山区聚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同胞随着时间的发展,经济文化受到了外界的巨大的影响,但本身自身特点也在对外传播,影响外界。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社会环境特殊性调查,可以适当的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稳定少数民族民族特性,持久发展地方经济,提高民族生活水平。
一、自然环境特殊性
(1)城市土地资源紧张
城市规模受到各种自然资源的制约,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区内由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吐鲁番盆地等组成,除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海拔低于1000m以下,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1000m以上。这使少数民族山区城市多处海拔高,地形复杂的地区,使城市发展用地不足,不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连片开发。其特殊性之在于少数民族山区城市发展规模受到土地资源的制约,要求城市高度集约式发展,土地混合程度高。
(2)生态环境重要
少数民族山区城市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偏远山区,是江河的发源地,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如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重视对生态保护,将会对江河中下游地区的城市、乡镇带来灾难性的毁灭,如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下游宜昌、荆州、武汉等若干大中型城市的生态安全。
(3)自然灾害频发
少数民族山区城市多处海拔高,地形复杂的山区,受地形影响,部分城市建在山区地势较低的平稳地块,部分依山而建,周围主要是山体,普遍地形起伏大。少数民族城市多在地形复杂的地区也是区域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西北、西南偏远地区,环境恶劣,灾害频发,尤其是地震灾害在中国地震灾害中占较大比重,一般民族地区城市都会有地质灾害问题,除地震以外,最频繁的是滑坡、泥石流。中国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4个省区是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紧随其后的4个省是青海、河北、宁夏、甘肃,这些省市都是中国主要的多民族地区。我国建国以来,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的次数达到17次,其中发生在少数民族山区的达到了10次,占到地震发生区域的59%,而震后对当地自然环境将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少数民族山区城市是我国地质灾害出现的高发区。
二、社会环境特殊性
(1)城市人口规模小
少数民族城市特点是,31个地级市,65个县级市,其中城市人口超过200万的仅有2个(分别是南宁市、乌鲁木齐市);人口100万~200万的城市有9个(分别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柳州市、钦州市、贵港市、玉林市、贺州市、来宾市);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也仅为9个;其余城市人口数均不超过50万人,占少数民族山区城市比例的79%。城市规模偏小,城市人口不足,城市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难以实现。
(2)产业特色明显
少数民族山区城市自身优势明显,地方产业具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旅游优势明显。我国少数民族山区的世界自然遗产占到我国总数的71.43%,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占到70.01%,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达到了91个,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山区的旅游资源是极为丰富的。
适合发展口岸经济。少数民族山区发展口岸经济有其独特的优势,我国与邻国21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中,民族地区占到了119万多公里,达到了56%。其中民族地区一类口岸有61上,包括航空口岸12个,水运口岸13个,公路口岸31个,铁路口岸5个。少数民族山区中新疆、云南、广西、内蒙古和西藏五省(区)均直接与外国接壤,处于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使该地区发展口岸经济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民族医药及特色农副产品。民族地区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美称。民族地区的民族医药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的传统医药,目前奇正、奇康维药、晶珠藏药、贵州神奇、百灵等一批民族成药已发展为现代大型医药企业。民族传统医学采用绿色食品、天然药物、心理行为、传统物理疗法等治疗疾病,受到广泛的关注,是医疗产业中最有发展潜力的部分。我国民族地区还具有丰富的农牧资源。由于水、热、光能充沛, 农牧产品天然具有绿色产品的特点,一些产品还具有极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如新疆的雪莲、宁夏的枸杞、西藏的红景天等特色生物资源,从畜牧养殖到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逐步形成,依靠这些农牧资源,生产特色绿色食品,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产业的蓬勃发展。
文化产业属于第在三产业,是一个城市特色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而少数民族山区的特色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因大力发展城市的核心文化——民族文化,如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歌舞、文化艺术服务等。云南省近年来走出一条坚持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之路,诞生了像《云南映像》、《丽水金沙》、“红河三部曲”等一大批蕴含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品。
三、总结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财富,民族生活地区虽然非常受外环境限制,但是资源丰富,民族产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广泛传播,需要进一步关注民族地区建设,保持我国民族地区瑰宝。
参考文献:
[1]罗玉霞.民族地区优势产业与资本市场研究[D].长沙:中南民族大学,2012:64.
[2]朱广黔.试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路径[J].科教导刊,2012, (29):231-233.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一、自然环境特殊性
(1)城市土地资源紧张
城市规模受到各种自然资源的制约,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区内由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吐鲁番盆地等组成,除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海拔低于1000m以下,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1000m以上。这使少数民族山区城市多处海拔高,地形复杂的地区,使城市发展用地不足,不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连片开发。其特殊性之在于少数民族山区城市发展规模受到土地资源的制约,要求城市高度集约式发展,土地混合程度高。
(2)生态环境重要
少数民族山区城市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偏远山区,是江河的发源地,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如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重视对生态保护,将会对江河中下游地区的城市、乡镇带来灾难性的毁灭,如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下游宜昌、荆州、武汉等若干大中型城市的生态安全。
(3)自然灾害频发
少数民族山区城市多处海拔高,地形复杂的山区,受地形影响,部分城市建在山区地势较低的平稳地块,部分依山而建,周围主要是山体,普遍地形起伏大。少数民族城市多在地形复杂的地区也是区域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西北、西南偏远地区,环境恶劣,灾害频发,尤其是地震灾害在中国地震灾害中占较大比重,一般民族地区城市都会有地质灾害问题,除地震以外,最频繁的是滑坡、泥石流。中国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4个省区是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紧随其后的4个省是青海、河北、宁夏、甘肃,这些省市都是中国主要的多民族地区。我国建国以来,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的次数达到17次,其中发生在少数民族山区的达到了10次,占到地震发生区域的59%,而震后对当地自然环境将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少数民族山区城市是我国地质灾害出现的高发区。
二、社会环境特殊性
(1)城市人口规模小
少数民族城市特点是,31个地级市,65个县级市,其中城市人口超过200万的仅有2个(分别是南宁市、乌鲁木齐市);人口100万~200万的城市有9个(分别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柳州市、钦州市、贵港市、玉林市、贺州市、来宾市);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也仅为9个;其余城市人口数均不超过50万人,占少数民族山区城市比例的79%。城市规模偏小,城市人口不足,城市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难以实现。
(2)产业特色明显
少数民族山区城市自身优势明显,地方产业具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旅游优势明显。我国少数民族山区的世界自然遗产占到我国总数的71.43%,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占到70.01%,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达到了91个,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山区的旅游资源是极为丰富的。
适合发展口岸经济。少数民族山区发展口岸经济有其独特的优势,我国与邻国21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中,民族地区占到了119万多公里,达到了56%。其中民族地区一类口岸有61上,包括航空口岸12个,水运口岸13个,公路口岸31个,铁路口岸5个。少数民族山区中新疆、云南、广西、内蒙古和西藏五省(区)均直接与外国接壤,处于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使该地区发展口岸经济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民族医药及特色农副产品。民族地区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美称。民族地区的民族医药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的传统医药,目前奇正、奇康维药、晶珠藏药、贵州神奇、百灵等一批民族成药已发展为现代大型医药企业。民族传统医学采用绿色食品、天然药物、心理行为、传统物理疗法等治疗疾病,受到广泛的关注,是医疗产业中最有发展潜力的部分。我国民族地区还具有丰富的农牧资源。由于水、热、光能充沛, 农牧产品天然具有绿色产品的特点,一些产品还具有极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如新疆的雪莲、宁夏的枸杞、西藏的红景天等特色生物资源,从畜牧养殖到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逐步形成,依靠这些农牧资源,生产特色绿色食品,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产业的蓬勃发展。
文化产业属于第在三产业,是一个城市特色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而少数民族山区的特色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因大力发展城市的核心文化——民族文化,如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歌舞、文化艺术服务等。云南省近年来走出一条坚持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之路,诞生了像《云南映像》、《丽水金沙》、“红河三部曲”等一大批蕴含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品。
三、总结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财富,民族生活地区虽然非常受外环境限制,但是资源丰富,民族产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广泛传播,需要进一步关注民族地区建设,保持我国民族地区瑰宝。
参考文献:
[1]罗玉霞.民族地区优势产业与资本市场研究[D].长沙:中南民族大学,2012:64.
[2]朱广黔.试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路径[J].科教导刊,2012, (29):231-233.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