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笔先,思接象外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2014年的陕西高考作文题甫一曝出,即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连不少“围观者”也技痒难搔,赤膊上阵,形成了“全民网络写作”的狂欢。语文的影响力能及于此,着实令人心喜。但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仍有诸多应予重视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就高考写作中考生立意与构思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谈一些看法,以期引起教师和学生们的注意。
  一、立意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有待提高
  1.2014年陕西考生高考作文立意情况概述。
  从考生写作的实际情况看,多数学生目光都聚集在了“合作”、“共赢”或是“双赢”上。还有些学生提出了“打破规则”、“不墨守成规”等观点。他们看到了两组同学(或曰竞争对手)之间协调关系,双双目的实现、愿望达成的一面。这样的立意显然是没有多少问题的,属于“中规中矩、把握核心立意”的层次,然而却不能称得上是很好的立意。因为他们很可能忽视了命题人在材料最后面所加的一句话“这种做法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其实,这才是此次作文命题中的“神来之笔”,余音袅袅,意味无穷——由此我们或许可以认识到更多问题:比如既然是竞赛,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相互抱持,转身通过,队员皆大欢喜,然则此比赛还有何意义?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打破规则”,总是努力试图挣脱规则的束缚,视规则为累赘羁绊,必欲脱之而后快,然则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又从何谈起?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去深入思考,提出观点,自然属一等立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能达此境者,人数仍然极少。说明学生全面审题、“高端”立意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训练提高。
  阅卷过程中较为引人注目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考生审题中的“偏题”现象。笔者分析后,发现有以下表现:
  (1)关键词提取不准。例不少学生在作文中选择以“团结”立意,如“团结才能成功”、“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取得双赢”……而从他们写作内容来分析,这些学生本来是要表现“合作”这个主题的,但可能是因为对关键词的提炼能力不强,对词义的差异认识不清,才导致了关键词的误用。而事实上,“团结”一词的使用范围是同一团体内部之间,而“合作”却适用于不同的团体,甚至竞争对手之间。因而,从本次作文所给材料来看,以“团结”立意显然是不恰当的。
  (2)立意范围大而无当。这一点表现在有些考生可能没有认真审题,而是搬来一些“万金油”式的关键词来立意,以至于文章立意似是而非,或是大而无当,空洞无味,与材料关联不够紧密。部分考生以“和谐”为主题,如“追求和谐”、“共创和谐社会”、“校园盛开和谐花”……还有些考生则推崇“智慧”,比如“人生需要智慧”、“智慧点亮人生”、“狭路相逢智者胜”等。此外,“包容”、“勇气”、“创新”之类也属于此种情况。
  (3)边缘立意。一个材料,它所能给予人的启发和思考必然是多方面的,我们所能提取出的关键词或论断也绝不可能只有一个。材料越长,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可供立意的角度越多。然而,对高考作文来说,它必然会有“核心立意”与“边缘立意”之分。“核心立意”不必多讲,“边缘立意”即是指与材料有关联但并非焦点论断或主要论断的立意。在本次高考中,仍有不少考生“剑走偏锋”,选择了“边缘立意”。其初衷或许是为“标新立异”,凸显个性,结果却是偏离正轨,铩羽而归。这一点不能不引为后学者戒。
  典型例子:有些考生瞄准了材料第一句中“传统”这个词,就信手拈来,以此立意,如“要敢于打破传统”、“传统不能丢弃”、“冲破传统的束缚”……有的考生注意到了材料中“转身换位”这个词,立即联想到了“换位思考”,一时间“学会换位思考”、“换位,使社会更和谐”、“换位思考,开辟新天地”……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还有些考生盯住了材料后面“激烈争论”这个词,如获至宝,写出了“真理愈辩愈明”、“在争论中进步”这样的文章,只能让阅卷老师发出“盲人摸象,不见全体”之慨叹。
  2.学生立意乱象对写作训练的启示。
  (1)平时审题时,一定要进行关键词提取的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关键词含义及用法的辨析。比如“创意”与“创造”、“包容”与“宽容”、“执著”与“坚强”等词,从表面来看较为接近,仔细审查,大有区别。这都需要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体察感悟。
  (2)对学生出现的“大而空”的立意,应当组织学生细审材料,认真玩味,深入体会,并提取出准确得当的关键词或论断。必要时,将“大”(指上文中提到的“大而空”的立意)与“小”(指具体而得当的立意)进行对照辨析,培养学生深入文本准确立意的能力。
  (3)提高学生“核心立意”的敏锐性和把握能力。对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可引导学生全面“发掘”材料多方面的立意。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辨析“核心立意”与“边缘立意”的区别,从而避免学生立意过偏。
  (4)鼓励创新,激活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育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敏锐度。应当注重学生多元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一旦变得灵活,新的风景自然也会扑面而来。那种“人云亦云”的“四平八稳”的思维僵局就会打破,文章立意也必然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构思的创新意识仍有待提高
  立意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构思,即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从近年来学生高考作文的实际情况来看,议论文“一统天下”,属于“压倒性多数”的文体,今年也不例外。粗略估计,那种“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应占作文数的90%左右。其他文体,如诗歌、微型小说、散文、剧本以及一些创新性文体如“药方体”、“日记体”等仍寥寥,为数甚少。这种情形的出现,固然与高中阶段更加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洁、严密等方面的要求有关,但从根本而言,也与当前语文教学导向上的平庸、刻板化倾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在写作形式上的“八股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开篇必有题记。   “题记”泛滥,已成为高考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考生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考虑文章体裁、文章风格,仅仅是“为题记而题记”、“为醒目而题记”。题记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引用名人名言的,有选用诗句的,有解读题意的,甚或还有仅题记就多达一两百字者……对此,我的看法是:“题记”犹如美人之痣,善用之可为丽人增色,不善用之或不分青红皂白一概用之则可能反使“花容失色”,甚至增“毁容”之忧。使用之时,可不慎欤?
  2. 正文的套路化。
  不少考生作文都是“开头点题——中间举例论证(正反各一)——结尾强调深化”的模式或套路。从议论文的角度来看,这种“套子”没有大的问题。但在写作中,却出现了事例堆砌,有“肉”而无“骨”的弊病。文章缺乏层次性,其“深刻性”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加之千篇一律,令阅卷老师也感到乏味无聊,评分自然不会很高。
  3.首尾的“精心包装”。
  给人印象非常强烈的一个现象是:今年的高考作文,刻意在开头和结尾上“狠下功夫”的文章特别多。最突出的就是排比、比喻、呼告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而且从内容来看,不少“华美”的句子属于前文所述的“万金油”,即似乎在哪类文章中只要改头换面都可使用,而这显系考生提前备好的。这种问题较大范围的出现,究其实质,不过是社会上流传的所谓“阅卷老师时间仓促,只重首尾,不管中间”传言影响下的一种“应对宝典”而已。但这样反而造成了考生文章首尾华而不实、滥情当中议论“夹心”使得文体“四不像”,以及首尾内容与中间部分“两张皮”等问题凸显。这样的作文,非但无益于提高成绩,有很多反而弄巧成拙,降低了文章等次。
  上述问题的出现,盖在于平时作文训练中舍“本”而逐“末”的心态:投机取巧,千方百计探求评卷老师心理。岂不知文章优劣,仅为几句巧言所可遮掩?或胶柱鼓瑟,认定高考作文非议论文不可,又议论文中,非名人事例、名言警句不可,否则便是“异端邪路”、“不走正道”。以至于考生技穷之下,伪造名言,编排警句。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失去了青春少年应有的活力与锐气。
  我们并不倡导所有的学生都成为“文学青年”,不希望看到所有的高考作文都满口“文艺腔”。但不管怎样讲,写作尽管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它也是一门艺术——语言表达的艺术。它必然也应该体现艺术的基本特点:求新、求变、求美。因而,在作文几乎被这种“少年老成”的“八股式”议论文所垄断的困局中,新的形式如前面我所提到的诗歌、微型小说、童话、剧本等文体的出现,自然会引起阅卷老师的瞩目,从而产生评分心理上的倾斜。毕竟对文章而言,“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千江之水,皆可映月。为什么一定要固守一端,不能求变呢?因此,在今后的写作训练中,希望师生能够树立起以下三种意识,以提升考场作文构思层次:
  1.创新形式,营造亮点。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有创意”。这里的“创意”,既包括了立意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也包括了形式上的创新。从高考作文来说,不要求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创,但至少在形式上应当要有多样化的考量和选择。本次评卷中,一位考生创作的小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起伏,文笔简洁蕴藉,主题明晰,得到了多位阅卷老师和专家的垂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 整体用力,合理布局。
  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当重视提纲和流程图等作文谋篇布局的指导,使考生行文之前“胸有成竹”,而不是“信马由缰”,以致出现“头重脚轻”、“腿长身子短”之类的问题。而应当通过事先谋划,使文章能够合理布局,收到“肌理细腻骨肉匀”的效果。同时,也可减少上文揭出的一味“涂头抹尾”来投机取巧的现象的发生。
  3.体用一致,文质并重。
  这里所要强调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写作一定要突出文体特征,尤其是要认真体会议论文中的叙事与记叙文中叙事的差异,避免“似驴非马”的畸型文章。小说、散文、剧本一定要符合体裁的特色。特别是剧本一定要符合格式规范,在这一点上考生问题尤其突出。二是写作时不能一味追“高”逐“雅”,部分文章刻意在辞采上下功夫,整篇文章看起来上追庄骚,下攀李杜,彩云遮月,星河荡波,却空洞无物,不知所云。这种不良倾向有所抬头,应当引起师生在平时训练中的警惕。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省陇县第二高级中学
  编辑 聂蕾
其他文献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所能获得的成就大小,因此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量,就成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的课题。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们在给他们提供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精心选择那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英语阅读内容,让他们能从中获得乐趣,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英语广泛的实用价值,使得英语拓展阅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趣味性——让学生卷入阅读  给学生提供
期刊
化学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严谨的实验,而应当是绚烂多彩、明晰生动的,新教材中精心绘制的大量插图就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教材中的插图不只是化学学习内容的点缀,而是引导学生感受化学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挖掘插图中的信息资源,体验其中的美,激发他们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 现象之美——让学生产生惊奇  教材中加入了一些彩图,展
期刊
数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伴随着学习认知过程中最为复杂的思维能力。幼儿园数学学习是人的数学概念形成的基础阶段。该阶段数学学习围绕10以内数量关系,对应、排序,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等内容开展。看似非常简单的数学概念,是不是儿童学习起来也容易掌握呢?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幼儿园数学学习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  一、儿童形象思维方式和数学的抽象性是一对矛盾体  以10以内数量关系为例:
期刊
经过长期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发现过去的语文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都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掘。因此,我有意识地提出了“关注生活,我以我笔写真我”的作文练笔口号,进行了主体性作文探索与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一、发挥教师主体性语文教学能动作用  1.改变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能动作用。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文章所体现出的作者的真实生活和真挚感情,
期刊
数学技能训练不仅仅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建立在新课程过程观下的数学技能训练,除了突出以往成功的经验,如充分的数与式的变形、正反例的交叉运用等之外,还要注重技能训练中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意识以及策略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而这些,都离不开对技能获得过程的延展和拉伸,帮助学生经历和体验必须的过程,激发学生个体数学学习创造力的发展。  一、 源头活水——提炼的过程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在合作交流
期刊
教学反思通常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决策以及最后结果和效果进行分析和审视的过程,是通过对自我水平的觉察来促进能力提高的一种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教师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体育教学技能和策略?笔者认为:体育课堂的教学管理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要求课堂管理既要保证教学过程安全顺利进行,又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
期刊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说起作文,不少学生就感到头疼,尤其是三年级起步阶段,孩子、家长、老师最担心的就是作文。习作课上,学生愁眉苦脸无从写起,有的即使勉强完成,写出来也毫无真情实感。怎样改变这样的现状,帮助学生攻克“作文难”这一坚实堡垒呢?笔者多年接触三年级作文教学,平时做有心人,帮助学生找寻作文的“源头”,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习作的快乐。  一、引
期刊
以“学为主体”、“先学后教”的视角来审视小学数学课堂,要体现主体、思考、实践、过程、参与这些关键词,教师就必须精简教学用语,简化教学内容,让出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互动。  一、精简教学用语,让出无限精彩  以往的课堂,教师是主角,精彩的教学用语往往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甚至我们还会在教案上精心设计一段很有文采的过渡语。但如今,在“先学后教”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强调教师该出手才出手,要让出学生思考、探索
期刊
2014年高考的热度渐渐降温,而社会各界对考试内容、形式以至整个基础教育的热情却依然不减,人们持续而热烈地讨论着高考该怎么改,怎样才能体现其科学性和公平性,足见国人对现今的考试模式及效果并不满意。  在高考各科试题中,作文的单题分值最大,从命题、写作到阅卷判分,要经过高校教师、高中生、中学教师等不同人群的思索、判断和考量,如何才体现考查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在诸多环节中的某一失误会不会将一个本应有着辉
期刊
前不久,湖南高考招生刚刚结束本科提前批的录取,一些考得不理想的考生已将复读提上了日程,复读班市场进入了“旺季”。2014年,湖南省高考生37.8万人,其中往届生5万人,复读生比例超13%。也就是说,七八个考生中,就有一个复读生。(7月17日《长沙晚报》)  不惜复读也要读名校,这是个人的选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复读,那些高考发挥失常,或是立志于从事某一职业,希望考上相关的学校而又没能考上的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