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交通运输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本文主要从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初步分析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交通运输;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1 引言
交通是联系空间和人类活动的纽带,是实现社会化分工,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交通运输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保障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通过交通运输网路可以减少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等,从而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业流自由快速的流动,使产业在不同区域得到重新布局,这些区域通过集聚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圈形成,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的扩散效应导致全球化、空间相互作用增强等一系列现象。完善的交通网路能够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要素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2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
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社会基础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促进各项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吸引投资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改变城市空间结构
改变城市产业布局是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结构的主要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尤其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导致城市空間结构的改变。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输成本,由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存在,企业有更多的地方可以选择,使企业服务的半径变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也为周边地区带来福利。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地区的要素流动加快,成为新的增长极,并向周边地区辐射,产业和人口会沿着交通线向两边扩散转移,调整经济活动区位,促进城市向多中心结构转变,改变了城市空间结构促进了区域发展。
2.2 提高城市可达性
交通运输的发展,提高了区域的可达性从而改善了经济地理位置,使区域更加具有发展优势,得到优先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线城市辐射能力,扩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促进区域间要素交流,,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从而促进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促进都市化、同城化进程。高等级城市从中获得利益,而低等级城市也可以抓住机会吸引人口、资金、技术来实现发展提升城市等级。城市可达性的提高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在宏观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在区域开发中的时序、水平、结构和组织等。
2.3 加快城镇化、现代化进程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加快了城镇地区的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便利的交通可以加强中心地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促进了中心地与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交通网路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各种专业市场的形成及以客运站为中心的区域性商品流通中心的形成。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
2.4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使贸易一体化,企业更倾向于在交通发达的地区投资,便利的交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节约时间成本。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乘数效应使初始投资效用多倍化,可以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区域经济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促进本了本区域的经济增长,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周边地区从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出中获益。此外,通过直接对相对落后地区进行交通设施的改善,使落后区域在本地区活动增加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降低落后地区生活成本,还可以吸引投资商在落后地区进行投资,提高落后地区居民的福利水平。交通网路的完善提高了区域通达性,带动知识、技术等的传播,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经济集聚和市场扩张,实现农业商业化、工业专业化和就业规模扩大化,最终实现经济的增长。
总之,安全、高效、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保证经济社会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能把国民经济的各个发展基点联结成一个体系,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流动,从而促进区域的发展。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使劳动、资本等得到了快速的流动和充分的利用,提高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3 我国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交通对区域影响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网络设施已经越来越完善,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的影响比较显著,但就综合运输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的动态适应性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3.1 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不合理、整体效率不高。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铁路网、公路网、水路网、航空网的网路框架,但各种运输方式对接的时空效应处于较低水平,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比如从汽车站对火车站的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耗费时间长,未使交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还不能够有效的协调配合,运输设施缺乏统筹规划,致使综合运输整体效益不高。
3.2 科技水平和信息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不高。虽然我国交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比,我国交通运输的技术装备水平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在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生产整体水平方面没有充分的利用科技信息,使得整体水平比较落后,拥堵现象和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公路的许多重要路段在高峰时段拥堵现象比较严重,严重浪费了时间和金钱;铁路在货运重载、客运高速、自动化管理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3.3 交通运输工具污染高,能耗高,不符合我国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危害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环境。随着我国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逐渐明白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今后交通运输的绿色节约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 4 我国交通建设优化策略
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强力支撑,我国基础施舍建设取得的成绩也已经很明显了,但是我国低碳发展的模式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交通运输体系的时候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要做到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某个地区为代价发展其他地区,充分了解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和他们之间的协调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合理布局,科学筹划,统筹发展。
4.1 统筹规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时,应该把交通问题纳入优先考虑,并协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投资部门,合理规划设计区域交通网络,把各种交通方式线路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等一并加入到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中,立足交通,统筹全局。深入的了解不同交通方式运输的不同特点,把握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根据不同的地区的特征布局不同的产业结构,实现交通与区域经济之良性互动、互补发展。
4.2 目前的交通运输发展从总体上说,仍属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耕地占用面积大,资源浪费,需要加大投资力度,严格控制人为性大规模改变土地形态的发展模式。支持建立低污染、低能耗、高能力的集约型交通运输方式,遵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坚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建立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整合运输网络,优化区域内与区域间的运输结构,节约资源,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局面。目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依旧不足,储备能力和应变能力仍然不够灵活,技术水平和档次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因此应当坚持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运用新技术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优化网络结构。
4.3 提高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交通网络密度和区域覆盖率,改善运输方式优化运输结构,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结构合理、安全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大系统。城市地区提倡以公交地铁为主的绿色出行方式,使用新技术推广节能型环保型交通工具,改进快速公交的效率,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利用率,一来能够节约资源,二来可以保护环境。建设以轨道交通为框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5 结束语
交通网路系统的建设加快了要素的流动,整合了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交通基础设施供需不匹配是造成现在交通拥堵的主要问题,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对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得过去那种扩大外延式的粗狂增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把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技术运用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改善运行方式,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带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牛树海.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发展影响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2] 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與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05,6.
[3]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 庄志晖.交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J].重庆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0
[5]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J].经济研究,2011,3
作者简介:
付潇瑶(1992-),女,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450000,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交通运输;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1 引言
交通是联系空间和人类活动的纽带,是实现社会化分工,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交通运输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保障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通过交通运输网路可以减少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等,从而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业流自由快速的流动,使产业在不同区域得到重新布局,这些区域通过集聚效应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圈形成,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的扩散效应导致全球化、空间相互作用增强等一系列现象。完善的交通网路能够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要素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2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
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社会基础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促进各项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吸引投资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
2.1 改变城市空间结构
改变城市产业布局是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结构的主要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尤其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导致城市空間结构的改变。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输成本,由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存在,企业有更多的地方可以选择,使企业服务的半径变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也为周边地区带来福利。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地区的要素流动加快,成为新的增长极,并向周边地区辐射,产业和人口会沿着交通线向两边扩散转移,调整经济活动区位,促进城市向多中心结构转变,改变了城市空间结构促进了区域发展。
2.2 提高城市可达性
交通运输的发展,提高了区域的可达性从而改善了经济地理位置,使区域更加具有发展优势,得到优先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线城市辐射能力,扩大中心城市影响范围,促进区域间要素交流,,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从而促进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促进都市化、同城化进程。高等级城市从中获得利益,而低等级城市也可以抓住机会吸引人口、资金、技术来实现发展提升城市等级。城市可达性的提高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在宏观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在区域开发中的时序、水平、结构和组织等。
2.3 加快城镇化、现代化进程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加快了城镇地区的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便利的交通可以加强中心地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促进了中心地与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交通网路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各种专业市场的形成及以客运站为中心的区域性商品流通中心的形成。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
2.4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使贸易一体化,企业更倾向于在交通发达的地区投资,便利的交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节约时间成本。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乘数效应使初始投资效用多倍化,可以带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区域经济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促进本了本区域的经济增长,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周边地区从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出中获益。此外,通过直接对相对落后地区进行交通设施的改善,使落后区域在本地区活动增加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降低落后地区生活成本,还可以吸引投资商在落后地区进行投资,提高落后地区居民的福利水平。交通网路的完善提高了区域通达性,带动知识、技术等的传播,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经济集聚和市场扩张,实现农业商业化、工业专业化和就业规模扩大化,最终实现经济的增长。
总之,安全、高效、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保证经济社会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能把国民经济的各个发展基点联结成一个体系,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流动,从而促进区域的发展。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进,使劳动、资本等得到了快速的流动和充分的利用,提高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3 我国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交通对区域影响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网络设施已经越来越完善,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的影响比较显著,但就综合运输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变迁的动态适应性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
3.1 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不合理、整体效率不高。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铁路网、公路网、水路网、航空网的网路框架,但各种运输方式对接的时空效应处于较低水平,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比如从汽车站对火车站的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耗费时间长,未使交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还不能够有效的协调配合,运输设施缺乏统筹规划,致使综合运输整体效益不高。
3.2 科技水平和信息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不高。虽然我国交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比,我国交通运输的技术装备水平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在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生产整体水平方面没有充分的利用科技信息,使得整体水平比较落后,拥堵现象和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例如公路的许多重要路段在高峰时段拥堵现象比较严重,严重浪费了时间和金钱;铁路在货运重载、客运高速、自动化管理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3.3 交通运输工具污染高,能耗高,不符合我国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危害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环境。随着我国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逐渐明白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今后交通运输的绿色节约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 4 我国交通建设优化策略
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强力支撑,我国基础施舍建设取得的成绩也已经很明显了,但是我国低碳发展的模式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交通运输体系的时候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要做到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某个地区为代价发展其他地区,充分了解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和他们之间的协调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合理布局,科学筹划,统筹发展。
4.1 统筹规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时,应该把交通问题纳入优先考虑,并协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投资部门,合理规划设计区域交通网络,把各种交通方式线路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等一并加入到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中,立足交通,统筹全局。深入的了解不同交通方式运输的不同特点,把握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根据不同的地区的特征布局不同的产业结构,实现交通与区域经济之良性互动、互补发展。
4.2 目前的交通运输发展从总体上说,仍属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耕地占用面积大,资源浪费,需要加大投资力度,严格控制人为性大规模改变土地形态的发展模式。支持建立低污染、低能耗、高能力的集约型交通运输方式,遵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坚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建立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整合运输网络,优化区域内与区域间的运输结构,节约资源,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局面。目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依旧不足,储备能力和应变能力仍然不够灵活,技术水平和档次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因此应当坚持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运用新技术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优化网络结构。
4.3 提高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交通网络密度和区域覆盖率,改善运输方式优化运输结构,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结构合理、安全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大系统。城市地区提倡以公交地铁为主的绿色出行方式,使用新技术推广节能型环保型交通工具,改进快速公交的效率,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利用率,一来能够节约资源,二来可以保护环境。建设以轨道交通为框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5 结束语
交通网路系统的建设加快了要素的流动,整合了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交通基础设施供需不匹配是造成现在交通拥堵的主要问题,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对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得过去那种扩大外延式的粗狂增长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把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技术运用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改善运行方式,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带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牛树海.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发展影响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2] 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與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05,6.
[3]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 庄志晖.交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J].重庆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0
[5]刘生龙,胡鞍钢.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J].经济研究,2011,3
作者简介:
付潇瑶(1992-),女,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450000,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