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要阐述灵武市抗旱救灾规划目标,为灵武市开展积极有效的抗旱救灾提供依据。
关键词:抗旱救灾;规划目标;措施
1 灵武市抗旱救灾总体目标
1.1 总体目标发生中等干旱保证率75%时,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大的影响。
发生严重干旱保证率90-95%时,城乡生活用水基本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发生特大干旱时保证率97%,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尽量保证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用水。
1.2 抗旱水源工程体系建设目标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是指在发生严重以上干旱时,为保障受旱地区重要供水对象用水的水源工程,包括农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城市抗旱备用水源工程。
1.2.1 城市抗旱水源。城镇生活用水预测参照有关居住生活用水定额,并考虑今后生活用水水平的提高制定。用水人口以2011年9.68万人为基数,以10‰增长率进行预测,规划水平年2015年总人口为10.07万人,2020年城镇总人口为11.52万人,抗旱用水定额按20升/人.日计算,年需水量为64.61万m3。
城镇生活用水水源地规划于崇兴镇。年可开采量为730万m3,现水源地开采量为146万m3/年,其中县城居民生活用水109.5万m3,工业用水36.5万m3。
因此,小洪沟水源地水质良好,经监测水质标准达到优质饮用水标准,水量充沛,具有抵御特大干旱灾害的生活安全用水保障能力。
现城镇供水仅此一处水源,故本次规划拟在此地再建一座水厂,需要新打机井8眼作为备用水源。
1.2.2 川区农村抗旱水源。据《灵武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及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08年底,灵武市共建各类集中式人畜饮水工程35处,在建工程2处,共打机井12眼(其中4眼水质变化,不达标),取用地下水作为水源,年供水66万m3。解决了45个行政村11.38万人(利用城市管网延伸解决2.8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73%。这些工程的建成,在近几年的大旱中,极大地发挥了抗旱作用。
目前农村还有4.21万人没有解决饮水问题,共涉及5处工程需要新建。农村生活用水水源地规划于大泉金银滩、崇兴镇、漫水淌等三处水源地。该水源地允许开采水资源为2.8-3.0万m3/d。覆盖灵武市川区农村及矿务局、宁东重化工基地(中心区)、郝桥全镇、磁窑堡以南及马家滩镇(“十一五”人畜饮水发展规划)。年可开采量为8000万m3,现水源地开采量为332万m3/年。川区共需要打备用水源机井14眼。
1.2.3 山区农村抗旱水源。灵武市山区共有5个乡镇的38个行政村150个自然村,共3.78万人,属旱灾易发区和抗旱能力较弱的区域。靠打成的生活水窖,仅仅具有抵御一般干旱年份生活饮水困难的抗旱能力。而整个缺水区人口居住分散,点多面广,地理条件复杂,投入的相对资金有限,使已建成的饮水工程有效覆盖率低,取水距离远,且饮水卫生标准差,以至于一遇大旱之年,降雨少,水窖蓄水不足,应急抗旱能力几乎为零。
2 灵武市农村人饮工程及备用水源新建目标
2.1 对已建的重点城乡饮用水水源工程老化失修、标准降低等问题,提出需要进行维修配套、更新改造、提高标准的工程数量及规模。
2.2 在发生严重以上干旱时,保障重要供水对象用水,包括农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城市抗旱备用水源工程。
3 旱情信息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是抗旱减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手段。旱情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旱情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预报等内容。
3.1 旱情监测目标
自建市以来,气象部门曾先后在部分地区设置雨量觀测点,主要用于汛期测报降雨情况,由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机制不健全,除气象局外,其余各点均无历史累积资料记录,所载资料断断续续,对旱情分析无可比性,没有实用价值。
由于气象监测预警网点少,加之交通、通讯等重要条件制约,旱情的前期预报、灾后上报的信息联络不畅,造成抗旱工作的被动局面。
3.2 旱情分析评估
3.2.1 旱情分区
按照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自然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和现有水资源可利用状况,水利抗旱工程分布状况,对灵武市各乡镇旱灾分区如下:
3.2.1.1 农作物干旱区域划分。在历次大旱中,我市农作物受旱旱情均波击全市,相对而言,8个乡镇1个林场属于严重干旱多发区,特别是东部的宁东镇、马家滩镇、北部的临河镇及南部的白土岗乡的部分村,因区域内水资源短缺,干旱频繁发生。
3.2.1.2 农村人畜饮水缺水区域划分。我市农村人畜饮水受旱困难分布区域经综合降水、人畜饮水工程分布状况及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取水平距,垂距等储多因素分析,可划分为三个区域。
3.2.2 干旱指标分析
为了方便评价灵武市或某一区域在某一时段的干旱程度(等级),各个干旱单项指标汇总制定评定电子表格,与各监测点统计信息链接,快速、准确反映旱情,形成抗旱预案简表。
4 灵武市 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4.1 建立工作会商制度
灵武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作为抗旱统一和组织机构,由总指挥或者副总指挥主持会商,各成员单位参加,作出应急工作部署,加强工作指导,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明确响应的内容和措施。
4.2 周密進行工作部署
4.2.1 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动员全民自强自救,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4.2.2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加强对生产生活抗旱自救工作进展的会商,分阶段部署工作,明确工作重点,落实抗旱经费,抗旱物资,按照抗旱预案,启动各项措施。
4.2.3 农牧、统计、民政等部门要准确掌握旱情、灾情,分析旱情、灾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灾区灾民救助对象和救助物资的发放情况,安置民心,及时总结上报防办。
4.2.4 报表采取周报制,上报旱情、灾情发展势态和抗旱自救工作情况。
4.3 加强部门联动
市政府发布抗旱救灾通知,紧急动员全员抗旱。通报旱情势态及严重性。并组织派遣有关领导带领抗旱工作组,实行分片、包村、包组,督促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帮助群众解决抗旱中的实际困难。同时出动抗旱宣传车,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加强灾情报道和抗旱救灾的宣传工作。
加强灾情统计,采用周报制或日报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灾情,积极争取固原市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各厅局的支持,争取国家特大抗旱补助经费。
关键词:抗旱救灾;规划目标;措施
1 灵武市抗旱救灾总体目标
1.1 总体目标发生中等干旱保证率75%时,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大的影响。
发生严重干旱保证率90-95%时,城乡生活用水基本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发生特大干旱时保证率97%,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尽量保证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用水。
1.2 抗旱水源工程体系建设目标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是指在发生严重以上干旱时,为保障受旱地区重要供水对象用水的水源工程,包括农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城市抗旱备用水源工程。
1.2.1 城市抗旱水源。城镇生活用水预测参照有关居住生活用水定额,并考虑今后生活用水水平的提高制定。用水人口以2011年9.68万人为基数,以10‰增长率进行预测,规划水平年2015年总人口为10.07万人,2020年城镇总人口为11.52万人,抗旱用水定额按20升/人.日计算,年需水量为64.61万m3。
城镇生活用水水源地规划于崇兴镇。年可开采量为730万m3,现水源地开采量为146万m3/年,其中县城居民生活用水109.5万m3,工业用水36.5万m3。
因此,小洪沟水源地水质良好,经监测水质标准达到优质饮用水标准,水量充沛,具有抵御特大干旱灾害的生活安全用水保障能力。
现城镇供水仅此一处水源,故本次规划拟在此地再建一座水厂,需要新打机井8眼作为备用水源。
1.2.2 川区农村抗旱水源。据《灵武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及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08年底,灵武市共建各类集中式人畜饮水工程35处,在建工程2处,共打机井12眼(其中4眼水质变化,不达标),取用地下水作为水源,年供水66万m3。解决了45个行政村11.38万人(利用城市管网延伸解决2.8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73%。这些工程的建成,在近几年的大旱中,极大地发挥了抗旱作用。
目前农村还有4.21万人没有解决饮水问题,共涉及5处工程需要新建。农村生活用水水源地规划于大泉金银滩、崇兴镇、漫水淌等三处水源地。该水源地允许开采水资源为2.8-3.0万m3/d。覆盖灵武市川区农村及矿务局、宁东重化工基地(中心区)、郝桥全镇、磁窑堡以南及马家滩镇(“十一五”人畜饮水发展规划)。年可开采量为8000万m3,现水源地开采量为332万m3/年。川区共需要打备用水源机井14眼。
1.2.3 山区农村抗旱水源。灵武市山区共有5个乡镇的38个行政村150个自然村,共3.78万人,属旱灾易发区和抗旱能力较弱的区域。靠打成的生活水窖,仅仅具有抵御一般干旱年份生活饮水困难的抗旱能力。而整个缺水区人口居住分散,点多面广,地理条件复杂,投入的相对资金有限,使已建成的饮水工程有效覆盖率低,取水距离远,且饮水卫生标准差,以至于一遇大旱之年,降雨少,水窖蓄水不足,应急抗旱能力几乎为零。
2 灵武市农村人饮工程及备用水源新建目标
2.1 对已建的重点城乡饮用水水源工程老化失修、标准降低等问题,提出需要进行维修配套、更新改造、提高标准的工程数量及规模。
2.2 在发生严重以上干旱时,保障重要供水对象用水,包括农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城市抗旱备用水源工程。
3 旱情信息监测与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是抗旱减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手段。旱情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旱情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预报等内容。
3.1 旱情监测目标
自建市以来,气象部门曾先后在部分地区设置雨量觀测点,主要用于汛期测报降雨情况,由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机制不健全,除气象局外,其余各点均无历史累积资料记录,所载资料断断续续,对旱情分析无可比性,没有实用价值。
由于气象监测预警网点少,加之交通、通讯等重要条件制约,旱情的前期预报、灾后上报的信息联络不畅,造成抗旱工作的被动局面。
3.2 旱情分析评估
3.2.1 旱情分区
按照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自然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和现有水资源可利用状况,水利抗旱工程分布状况,对灵武市各乡镇旱灾分区如下:
3.2.1.1 农作物干旱区域划分。在历次大旱中,我市农作物受旱旱情均波击全市,相对而言,8个乡镇1个林场属于严重干旱多发区,特别是东部的宁东镇、马家滩镇、北部的临河镇及南部的白土岗乡的部分村,因区域内水资源短缺,干旱频繁发生。
3.2.1.2 农村人畜饮水缺水区域划分。我市农村人畜饮水受旱困难分布区域经综合降水、人畜饮水工程分布状况及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取水平距,垂距等储多因素分析,可划分为三个区域。
3.2.2 干旱指标分析
为了方便评价灵武市或某一区域在某一时段的干旱程度(等级),各个干旱单项指标汇总制定评定电子表格,与各监测点统计信息链接,快速、准确反映旱情,形成抗旱预案简表。
4 灵武市 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4.1 建立工作会商制度
灵武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作为抗旱统一和组织机构,由总指挥或者副总指挥主持会商,各成员单位参加,作出应急工作部署,加强工作指导,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明确响应的内容和措施。
4.2 周密進行工作部署
4.2.1 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动员全民自强自救,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4.2.2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加强对生产生活抗旱自救工作进展的会商,分阶段部署工作,明确工作重点,落实抗旱经费,抗旱物资,按照抗旱预案,启动各项措施。
4.2.3 农牧、统计、民政等部门要准确掌握旱情、灾情,分析旱情、灾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灾区灾民救助对象和救助物资的发放情况,安置民心,及时总结上报防办。
4.2.4 报表采取周报制,上报旱情、灾情发展势态和抗旱自救工作情况。
4.3 加强部门联动
市政府发布抗旱救灾通知,紧急动员全员抗旱。通报旱情势态及严重性。并组织派遣有关领导带领抗旱工作组,实行分片、包村、包组,督促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帮助群众解决抗旱中的实际困难。同时出动抗旱宣传车,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加强灾情报道和抗旱救灾的宣传工作。
加强灾情统计,采用周报制或日报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灾情,积极争取固原市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各厅局的支持,争取国家特大抗旱补助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