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书》社会变革思想研究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cui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康有为《大同书》里,他的社会变革思想看起来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但其最根本的点在人,是追求人的解放。他认为上至帝王,中至富人,下至公众,都需要随着社会的改变而自我革新。其社会变革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改变旧有政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社会改造。具体的变革方法是:(一)变革传统制度,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二)进行教育改革,主张变旧民为新民;(三)建立公有制公政府之平等社会,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未来建立无“九界”的大同社会创造条件。康有为的社会变革思想虽不大现实,但其具有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同时又吸收了近代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理念,他构想的大同世界是中西方社会理想和优秀文化的结晶。
  关键词:《大同书》;社会变革;大同社会;思想变革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8-0143-03
  一、《大同书》社会变革的主体
  在《大同书》里,变革看起来发生在各个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人的解放。当然“人之生,皆本于天,同为兄弟,实为齐截,岂可妄分流品,而有所轻重,有所抛却哉!对于种族来讲,带着各不相同的视力眼力,但更根柢上是阶级。”[1]康有为认为上至帝王,中至富人,下至公众,都需要改变和改革。
  (一)统治阶级
  康有为在《中华救国论》中说:“今吾国无君,无君民辩说,法国重民之义也已成为畴昔。今为列国,非复统制,前人全国之义,更不切。力征营运,心摹力追,日不暇给,少迟失之时,稍逊即罢。但以国为重,乃方切时为义。则吾中国要保存在大地之间,应知所选矣。”[2]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康有为提出了无君主论,人人平等的思想。康有为在书中提出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更始,使“君衔逐步尽废而归于大同。”[1]就是指成长至最后,国家由一个一个小国家组成,全数由上议院与下议院决定,组成了“全国为公,无阶级,一切齐截”[1]的制度,可以说是既无独裁君主,也无民选总统。
  (二)资本
  《大同书》中康有为坚决反对资本家对于农民的压迫,主张在财产中,要实行“公工”,把全国的所有工厂、铁路和船只都归公有,私人不可独占资源。工厂和运输都是依靠资本家的支持而继续运营的,这里就是对资本家的另一打压。同理,在贸易中要实行“公商”,即全国的经济贸易被归为公有,由政府商部同一经营,不得有私营贸易,坚决防止资本家的诞生。因为资本家的资产是通过贸易产生的利润累积产生的,从而提出了“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于公”[1]的概念,裁撤了资产阶级的垄断,完全是遵守儒学的“大同”思想来构想的。康有为结合孔子的“仁爱”以及佛家的“慈爱”思想抵制封建社会中的陋习,同时又抵制资本的侵入。然后又通过“公有制”分化资本主义,从而消除资本主义对于农民百姓的“压榨”之苦。所以,资本的公有,以及平均分配在康氏大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由政府和区政府对资本进行“平均分配”。
  (三)人民
  康有为看到那时的世界充满了疾苦和挣扎,而中华民族最受苦的便是人民。在康有为的描述中,未来大同世界中的劳动者们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因为未来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实行了公有,那么,所有的社会财产都是劳动者们辛苦创造出来的。也正体现了康有为的平等思想,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学习,创造价值。在这场角逐中闪现了很多“聪慧之士”,他们获得了最高的工资,享受着最高待遇和名望。在未来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力可用机器代替。“一人用之可代百人用之。”[1]人们的工作时间也就会大大削减,每天人的工作时间只有三四小时或两个小时,人们有大量休闲游乐和进修念书等活动的时间。这里的社会变革的主体是人民,并且社会的变革需要一步一步徐徐图之,一步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
  二、《大同书》社会变革的内容
  康有为的社会变革思想中的具体内容虽说不太现实,但依旧展现了让人向往的大同世界的情形,具有前进的意义和长久的影响。
  (一)改变旧有政权
  以上可以看出,康氏大同的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政权体系,用无国家来统一,从而避免战争,减少人民苦难。康有为主张社会进化只可渐至,当时的社会还构不成实行民主的条件。康有为认为“为国之道先求不乱,而后治,若夫为文明,为平等、为自由,又致治之后,再求进化,由升平以至太平者也。”[1]康有为不把君主放在至高无上、神圣的地位。他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妄想通过这种政治制度循序渐进地实现民主共和。同时,康有为极其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进行社会变革,他认为战争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社会上的人们都会痛苦不堪,家庭破碎。康有为对家庭的负面作用进行了批判,有了家庭就必然会存在私欲,有了私欲就会产生争斗。国家和家庭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经过多次战争之后形成的国家,会更加想要发动战争来满足自身的需要,所以国家的存在弊端太大,要去除国界,改变已有的政权。
  (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權体制的改革后,就是对于人民的改革,人民生活的改变是最为突出的。在这个社会中,人民统一由政府安排,种地或者做生意卖东西,都由政府进行管理和安排,由政府统一支付薪金。土地和商铺也是由政府统一进行管理,使人们可以更加幸福地工作,使竞争变成良性的。
  首先,他构想要消灭可以产生阶级的私有制,建立一个所有事物都是公有的社会。他认为“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1]每个人不能有自己的产业,而且整个社会要达到“公农”“公工”“公商”的状态,所有生产都在规划内。公政府会对社会生产、福利制度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管制。其次,在康有为的设想中,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他们穿着新衣,“裙屐蹁跹,五采杂沓,诡异形制,各出新器。”[1]在吃食方面也更加丰富和精美;在住的方面,“凡公所、旅舍,夏时皆置机器,激水生风,凉气砭骨,冬时皆通热电。”[1]除此之外,行动也更加的方便。最后,在康有为的设想中每人都受到公政府的保护和安排,社会的各项组织也都竭力保护人民的极乐生活。   (三)進行社会改造
  在康有为《大同书》社会变革思想中,不单有对社会制度的改革,还有对社会的改造,书中论述了一个完备的社会改造计划,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他目睹了中国旧社会的艰辛与困苦后,立志推翻国家,建立公政府,实现大同社会,主权在民,地方自治。
  三、《大同书》社会变革的方法
  《大同书》主要从变革制度、教育改革、提高社会福利等方面来进行社会变革、上层建筑变革,也从改变人民的思想入手,主张对他们进行教育。
  (一)制度变革
  康有为认为只有变革传统制度,整个社会才会发展,大同世界才有可能实现。在《大同书》“去国界合大地”中,一再论述国家的危害,希望世界上没有国家的存在。就是由“诸国改成州郡,而州郡统于全地公政府。”[1]各地的公政府都是由人民选举而来,有其规则,也就是康有为提出的“初设公议政府为大同之始。”[1]公政府的确立是推动他所谓大同社会形成的关键,也是整个社会步入大同社会的首要环节。
  随后在《大同书》丙部“去级界平民族”中仔细描述了制度变革的不同方法。康有为痛斥现在社会存在的不平等,“人类之苦不平等者,莫若无端立级哉!”[1]并且提出在他预设的大同世界里没有阶级,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在下一章中,康有为提出“欲合人类齐截大同,必自人类以外形、体格不异始。”[1]他认为人们的外形要保持一致,没有种族之分,通过迁移、各种族通婚、转变食物等办法消除棕、黑种人,这样各色人种就不存在矛盾了;在“去形界保自力”中,康有为认为要变革婚姻制度,男女平等,婚姻不再限制自由、并不是永久的,只是对他们的美好祝愿;政治上重点是自治,他认为在大同社会里除了要实行公有制之外,还需要进行一些法律制度的变革。
  (二)教育改革
  康有为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3]并指出“今全国治不举,教学也不修。”[4]也就是说,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由于人们缺乏被教导,人才不足。为此,他高呼:“欲任全国之事,开中国新世界,莫就教导。”[1]主张实行0~20岁的教育,使人人都可以受到从小到成年的教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由于女子地位低下,只有男子才有资格上学堂。而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全新的看法,主张彻底进行教育改革。他倡导男女平等,每个人都有上学的机会;提倡女子教育,其方针在于使女性自立,实现男女平等。他指出:封建社会对妇女太过严苛,认为女子愚昧,其实是罔顾人权、违背天理,不公正的看法对社会的发展并无益处。他还认为“同为国民,则有权不成攘之。”[1]为此,康有为提倡妇女解放,“女人当和汉子一样。这是天理的至公,人性的至平。”[1]在男女教育问题上,康有为提倡“先设女学,章程皆与汉子黉舍齐截”[1],把设女学作为进入大同社会的第一个条件。不分男女、同等待遇,人人都可学至20岁,学成后可以入仕、为师。
  (三)提高社会福利
  《大同书》中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社会福利。康有为说人生来平等,设立公政府就能保障人们的生活和教育,为人民提供相应的福利。例如,失去生存条件的人可以进入恤贫院。“凡人无业,无所衣食者,许入此院,公家衣食之。”[1]人们想要获得这样的福利,需要用同等的劳动来获取生存的条件,实现自给自足,即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工就能得到物资,很是公平。
  提高社会福利制度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社会公养方面,设立育婴院和怀幼院来照料孕妇和新生儿,用实际行动来保障最基本的人口出生和女性健康;其次,在公教平等方面,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就会进入公立的小、中、大学院,由政府出资负责孩子教育。最后,在公恤福利方面,设立医疾院保障人们的免费医疗;养老院保障老无所依的老人晚年生活。
  四、《大同书》社会变革要达到的目的
  (一)现实中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大同书》社会变革思想的首要目的就是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反对君主专制,反对不民主的社会,“有欲为帝王君长者,则反叛平等之理,皆以大逆不道第一恶罪。”[1]康有为追求民主的制度,他认为只有实现民主,人们才会拥有幸福,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想法。而康有为骨子里则是“忠心”于皇权的[5],故而主张保留皇帝,实现三权分立的制度。这种体制中和了他难以割舍的两个方面:民主与皇权。康有为很早就认为君主立宪制有其合理性。在《实理公法全书》之中,他提出“以互相逆制立法,凡地球古今之人,无一人不在互相逆制之内。”[6]康有为明确看到了改革制度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专制是错误的,应该倡导君主立宪制度。他认为没有民主的立法是不正确的,立法权应该属于公众,然后才会有君主。基于此,康有为在其社会变革思想中明确提出了君主立宪基础上的身份平等观。
  (二)未来倡导建立无“九界”的大同社会
  《大同书》中描绘了大量人民遭受苦难的情形,认为这些苦难的根基在于“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产界、乱界、类界、苦界”[1]这“九界”的存在。要想快乐的生活就要去除“九界”。所以,康有为设想构建一个没有九界的社会。
  康有为认为“欲救生死之惨祸,至太平之利乐,求大同之公益,其必先自破国界去国义始矣。”[1]其所构想的大同太平世中就是极为民主的一个世界性的大国。没有君主、教主,更没奴隶,公政府中的议员通过人民来选举;主张消除家庭的存在,提倡男女平等,可以自由同居;“自工大小之制造厂铁道轮船皆归焉,不许有独人之私产,不得有私产之商,举全地之商业,皆归公政府商部统之。”[1]大同世界人人勤劳,生产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住着设施完好的房子,乘坐着“飞屋、飞船”,不知道被剥削的痛苦,只有每日学习、歌舞及领工资的快乐。总之,大同世界一切都是公有的,不存在阶级,万物平等。
  (三)对待人民主张变旧民为新民
  康有为的男女平等思想深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他指出,“男女当然异形,但为天民共享一权;人之男,既知道天与人的权利地址,求闻国政,又何抑女之权哉,也何得听男之权而无天职!”[1]这些话大致可以理解为:人天生享有先天赋予我们的一切权利,男子没有权利褫夺女子的权利;而作为女子,更应当维护自身应有的一切先天人权,不得随便让别人剥夺自己的权利。
  康有为建构的大同世界中,人类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分别为公养、公教、公恤。在大同世界中,政府代替父母履行抚养义务。婴儿3岁开始就应该进入相应的教育场所进行阶段性学习。人们生病可以进入公费医院进行治疗,不需要病人自己花钱就能看病。但凡超过60岁没有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的老人都可以进入养老院由政府出资赡养。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构建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希望上至政府,下至人民都可以过上和平、平等、自由的生活。《大同书》具有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又吸收了近代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理念,他构想的大同世界是中西方社会理想和优秀文化的结晶。
  参考文献:
  [1] 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上海古籍岀版社,2009.
  [2] 姜义华等.康有为全集:第9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马洪林.康有为《公车上书》的文化思考[J].东方论坛,1996(4).
  [4] 康有为.公车上书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 杨义银.试论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思想及实施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1994(8).
  [6] 张丽清.人权的道德化及其根源、影响——析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J].人文杂志,2008(1).
  作者简介:曹媛(1995—),女,汉族,河南滑县人,单位为苏州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责任编辑:御夫)
其他文献
有关拉萨北郊“娘热杰钦”地方保护神的、散落在民间的口述史是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充实了西藏民间信仰中地方保护神的文字记录资料。娘热杰钦作为色拉寺僧人游方僧的口述史包括200年前“哈东康参”的不俗僧人和云游中归于水的亡灵传说。娘热杰钦作为娘热地方保护神和出生神的口述史包括:(一)二世热振活佛赤钦丹巴热杰的追封;(二)“锦达”的善因;(三)作为娘热地方的“域拉”(地方保护神)和“吉拉”(出生神)。从这些口述史中可见藏区各地的地方保护神在人们的神灵信仰中占据着非常特殊的位置。
摘要:1905年至1930年,上海公共租界居民为合理参与租界政务,掀起了华人参政运动。通过各种斗争方式,华人在公共租界工部局内拥有了华人董事、华人委员。华董、华委亦积极为租界内华人居民谋福祉,争权益。该运动打破了西方人对租界市政管理的长期垄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该运动的实际成效极为有限,华人既没有在公共租界纳税人会议中获得议席,亦没能得到足额的华董席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西方人不可能给予华人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老子的生态文化理念在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生成逻辑,对于中国共产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老子生态文化理念中的“尊道贵德”的生态和谐理念、“知止不殆”的生态平衡理念、“不言之教”的生态教学理念以提高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效能,对于推进培养“生态人”的目标,实现“美丽中国”蓝图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意蕴。
摘要:中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开始培养国家安全观念,是中国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局势的必需,也是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的根本前提。随着新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以及国家安全教育的法制保障和教育系统对此的持续关注,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愈发重要。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意识淡薄,因此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势在必行。首先,强化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是储备国家安全能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新要求。作为主干通识课程之一的大学英语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基于POA,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内化语言知识并提升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语言教学与价值引领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