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差生”的几种眼光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kj1gjdgjsj456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班集体中,“优秀生”只是班级中的极少数人,而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所谓后进生就是“差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一般来说,行为偏差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是较差的。优生则相反,他们一般是班级中学习上的先锋,行业规范的模范。而介于优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则为中等生。
   由于中差生的种种表现欠佳而影响集体,尤其是后进生,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教育的结果使后进生更差。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该使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今后的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每一个学生,是否能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中差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而今天的后进生,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中不一定有很出色表现;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他们却有极其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中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识是:有些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是要求自己不严格;有些是由于家庭等原因造成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的原因是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至。人为的因素是:由于犯有某个缺点而遭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作用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因此对于中差生应该关心,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我认为,关心中差生,首先应有辨证的观点:
  
  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差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而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例如:班级里的学生毛文豪,平时表现欠佳,课堂上经常不用心学习,还对课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许多教师对他都很“头痛”。但注意观察,在他身上也能找到一些“闪光”的东西。我在上课时经常找一些相对难一点的问题让他来研究,有一点“突破”就加以表扬,这样他就有“成就”感,从而数学课上就不会出现影响课堂的问题了。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唯物主义者认为: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在他们的心里,也都有被发现优点的“渴望”,如果能因势利导,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会使他们有所转变的。因此不要对中差学生失去信心,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关怀。
  
  三、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对于中差生要耐心地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例如:班里的李航同学,由于从小就不在父母的关怀中成长(父母在其四岁时就离异,他跟随祖父母长大),长期自由散漫,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习惯,不爱听从老师的话,可以说是行为偏差学生。但他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如果上自习时老师不在,他可以管理得班级里静悄悄的,让他督促学生的课间眼保健操,他做得也十分认真而且管理得有声有色。
  
  四、处以公心,要有平常的心态
  
  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关心后进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因为他们更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如果在中差生身上做到“真诚”对待他们,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一定会促进中差生的进步和发展。
  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对中差生的关心定会使他们实现向“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
  
  (作者单位:445704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荆竹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是时代的主旋律,因此,校长的角色意识、教育理念、经营管理模式、行为准则都和以往各个时期有极大的区别,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提高素质和智能结构是WTO背景下校长的角色变化的要求。  【关键词】理念 素质 转变  21世纪初,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由此,中国进入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由于进入了WTO,使得国家经济的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经济领
期刊
管理好每一个班,使每一个班都成为学习风气浓、班风正,学生自觉遵章守纪,行为文明的好班级是学校的愿望,也是每一个班主任老师的愿望。怎样强化班级管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爱心哺育学生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曾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教育教学上取得成就的关键所在。要管理
期刊
新课程改革特别突出教师要“洗脑”,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说明教师是“教书匠”,就是教师把教材内容照搬到讲台上,移植到学生的心中,转写到各种试卷上;“用教材教”要求教师是教育专家,就是教师将教材进行加工、改造、整合、拓展、延伸,将教材内部变成学生易于学习的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内容,它赋予教材以生命的活力,给知识以生命,凸现情感,张扬人性。因此,“用教材教”不仅是一项教学
期刊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转化的关键时刻。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内除把握好主题(重、难点)外,捕捉师生互动的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愉快中进行数学学习是落实知识点的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课堂师生互动的最佳时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需要突出教学重点时  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重点突出。而在实施
期刊
自信心就像催化剂能使人们的一切潜能挖掘出来,使人们的意志百折不挠,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通过教学活动中的体育、科学都是培养孩子自信心比较有效的途径。    一、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在教学活动中,如体育活动中以小组为主的练习活动可缩短教师和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孩子的活动,关心孩子的情绪状
期刊
所谓的“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即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个方面的素质。换一句话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要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
期刊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研究能力是学者型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学研究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从关系、必要性、可行性、行为、效果五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学研究 教师素质 英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新一轮课程改革在
期刊
这种情景在每个学校乃至每个教师都亲眼目睹,甚至作为教师自己也发生过:你正跟学生生气,情绪激动,大喊大叫,甚至想给他一点颜色看看;可你的学生呢,也许会不服气地朝你翻白眼,也许会目不转睛地看着你对他指手画脚地大吼大叫,可心里却不理解,甚至有些胆小的学生睁大了惊恐的眼睛,吓得发抖。因为什么呢?无非是一些小事:学生不听话,没做家庭作业,上课没认真听讲,或者说了谎……不论原因是什么,总之,作为老师的人会很生
期刊
“老师,下节课是不是上《品德与生活》?”一天上午的课间,我从一年级一班的教室门口走过,鲁一桐同学见到我,开心地跑过来,拉着我的手,兴奋地问。接着,又有几名同学跑过来围着我问。我告诉他们:“咱们班明天才有《品德与生活》课,我们明天上”。孩子们脸上马上露出失望的神情,不过,很快又高兴起来,像得到天大的喜讯一样,又蹦又跳地叫着:“噢耶!明天上《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低年级的一门新课程,
期刊
将“应试教育”转轨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就已经率先将以培养科学家为目的的精英教育——即“应试教育”转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由此可见,国人的素质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