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它的发生与运动的训练安排、运动项目、技术动作、训练水平、运动环境及条件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运动损伤;原因;对策
1. 常见的导致运动损伤的因素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据目前国内外有关运动损伤原因的综合研究材料,可将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归纳为以下方面。
1.1 对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
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与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对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预防知识有关。不重视预防运动损伤的人,常有一些错误思想,如“运动损伤难免”、“运动损伤不过是一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等,或者由于缺乏基本知识,不善于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懂得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发生损伤后不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致使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1.2 准备活动问题。
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是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在准备活动中,一般存在下列问题:
(1)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没有充分动员起来,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肌肉的温度没有提高,力量和伸展性都不够,因而容易受伤。
(2)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得不好,或者缺乏专项准备活动,运动中负担较重的部位的机能没有改善,也容易受伤。
(3)准备活动的量过大。准备活动的量过大,是身体已经疲惫,当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机能不是处于良好状态,而是有所下降,这样也容易受伤。
(4)准备活动距离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在进行正式运动时,准备活动的作用已经消失,所以也等于缺乏准备活动。
1.3 运动技能滞后。
(1)技术动作上的缺点和错误,违反了身体结构机能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所以容易受伤。
(2)训练水平不够。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术训练以及心理品质培训不够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身体素质不良时,肌肉力量和弹性就较差,反应迟钝,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也较弱,因而容易受伤。
1.4 运动参加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不良。
(1)生理状态不良:睡眠或休息不好,带伤、带病或伤病初愈,以及身体疲劳时,生理机能都相对较低,肌肉力量较弱,动作协调性下降,引起损伤。此外,随着生理机能目的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机体的反应迟钝,也是造成损伤的因素。
(2)心理状态不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损伤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如运动员心情不好,情绪不高,对训练和比赛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思想就不集中,也兴奋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必然容易受伤。或急躁情绪,急于求成,信心不足,缺乏勇气,胆怯犹豫,自控能力差,赛前过于紧张,场上心慌意乱等,也容易导致损伤。
2. 学校体育活动中可行的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通过上面的调查研究和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运动损伤是较为常见的,损伤后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锻炼者的活动功能,如果处理不当,还会给运动者带来终生的痛苦。
2.1 积极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教育。首先在体育课与健康课上加强体育运动的安全性教育,使教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有个正确认识。在教学训练中必须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体育教师要明确,学校教育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教育,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爱护同学的良好道德品质。
2.2 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教学训练内容中哪些技术动作不易掌握,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准备。要加强基本技术的教学训练,使学生确实掌握正确技术动作。
2.3 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与量,应依训练内容、比赛情况、个人机体状况、气象条件等而定,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正式运动。
2.4 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机能,是预防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要注意发展肌肉的伸展性,这样可以防止肌肉拉伤。为了预防关节扭伤,就要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2.5 加强运动中的保护。
在运动中应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运动中适当的保护与帮助可以加强运动员信心,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保护在体操运动中更为重要。此外,练习者也应该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如从高处落地时,必须是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双腿屈膝并拢,以增加缓冲作用。当重心不稳摔倒时,应立刻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滚翻,而不要直臂撑地。
总之,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在预防。只要体育组织者在思想上重视锻炼者的运动损伤,采用合理的锻炼方法,充分考虑教学环节中的各项人为因素或非人为因素,教学中扎扎实实,认认真真,管理上严格要求,尽职尽责,关心爱护锻炼者,就可能减少或避免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体育锻炼的正常进行。使锻炼者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积极地投身进去。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审《运动医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1
[2] 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
[3] 徐玉军,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和现场急救[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6)
收稿日期:2012-04-21
【关键词】运动损伤;原因;对策
1. 常见的导致运动损伤的因素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据目前国内外有关运动损伤原因的综合研究材料,可将运动损伤的基本原因归纳为以下方面。
1.1 对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
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与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对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预防知识有关。不重视预防运动损伤的人,常有一些错误思想,如“运动损伤难免”、“运动损伤不过是一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等,或者由于缺乏基本知识,不善于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懂得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发生损伤后不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致使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1.2 准备活动问题。
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是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在准备活动中,一般存在下列问题:
(1)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没有充分动员起来,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肌肉的温度没有提高,力量和伸展性都不够,因而容易受伤。
(2)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得不好,或者缺乏专项准备活动,运动中负担较重的部位的机能没有改善,也容易受伤。
(3)准备活动的量过大。准备活动的量过大,是身体已经疲惫,当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机能不是处于良好状态,而是有所下降,这样也容易受伤。
(4)准备活动距离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在进行正式运动时,准备活动的作用已经消失,所以也等于缺乏准备活动。
1.3 运动技能滞后。
(1)技术动作上的缺点和错误,违反了身体结构机能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所以容易受伤。
(2)训练水平不够。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术训练以及心理品质培训不够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身体素质不良时,肌肉力量和弹性就较差,反应迟钝,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也较弱,因而容易受伤。
1.4 运动参加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不良。
(1)生理状态不良:睡眠或休息不好,带伤、带病或伤病初愈,以及身体疲劳时,生理机能都相对较低,肌肉力量较弱,动作协调性下降,引起损伤。此外,随着生理机能目的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机体的反应迟钝,也是造成损伤的因素。
(2)心理状态不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损伤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如运动员心情不好,情绪不高,对训练和比赛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思想就不集中,也兴奋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必然容易受伤。或急躁情绪,急于求成,信心不足,缺乏勇气,胆怯犹豫,自控能力差,赛前过于紧张,场上心慌意乱等,也容易导致损伤。
2. 学校体育活动中可行的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通过上面的调查研究和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运动损伤是较为常见的,损伤后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锻炼者的活动功能,如果处理不当,还会给运动者带来终生的痛苦。
2.1 积极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教育。首先在体育课与健康课上加强体育运动的安全性教育,使教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有个正确认识。在教学训练中必须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体育教师要明确,学校教育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教育,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爱护同学的良好道德品质。
2.2 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教学训练内容中哪些技术动作不易掌握,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做好预防准备。要加强基本技术的教学训练,使学生确实掌握正确技术动作。
2.3 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与量,应依训练内容、比赛情况、个人机体状况、气象条件等而定,严禁不做准备活动就进入正式运动。
2.4 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机能,是预防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要注意发展肌肉的伸展性,这样可以防止肌肉拉伤。为了预防关节扭伤,就要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2.5 加强运动中的保护。
在运动中应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运动中适当的保护与帮助可以加强运动员信心,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保护在体操运动中更为重要。此外,练习者也应该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如从高处落地时,必须是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双腿屈膝并拢,以增加缓冲作用。当重心不稳摔倒时,应立刻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着地顺势滚翻,而不要直臂撑地。
总之,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防治重点在预防。只要体育组织者在思想上重视锻炼者的运动损伤,采用合理的锻炼方法,充分考虑教学环节中的各项人为因素或非人为因素,教学中扎扎实实,认认真真,管理上严格要求,尽职尽责,关心爱护锻炼者,就可能减少或避免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体育锻炼的正常进行。使锻炼者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积极地投身进去。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审《运动医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1
[2] 曲绵域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
[3] 徐玉军,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和现场急救[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6)
收稿日期:201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