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背景下的“微教育”是一种顺应时代的新教育模式,以其微言大义、鲜活生动、浸润式的教育特点,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微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互为补充,能够更好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教育者通常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载体,以接入网络的移动通信设备为终端,实施案例阐述、理论宣讲等教育。“微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随时随地受到显性或隐性教育,是一种碎片化、浸润式的新型教育模式,很好地适应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
一、“微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微言大义
以小内容托大主题,以小案例说大精彩,以小切口见大道理。“微教育”的内容微,形式微,但主旨不微,效果不微,“微教育”创新性地提升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内涵。“微教育”将大部头的思政教育变成微宣讲,以“小热点”与“大理论”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漫灌”的方式。以真实、形象的身边事阐释大理论,以热词、流行语、小视频等将难懂的理论解析为易懂、易学的微话题,使之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体现出“微教育”见微知著、由浅入深的特点。“微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2.教育传播效果显著
“微教育”主要以微载体微终端实现教育内容的输出端推送,使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浏览、跟帖、留言,对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有着很好的帮助。微载体如微信、微博等平台拥有大量的大学生用户,微载体的关注、收藏、转发、点赞等功能使得以此为载体的“微教育”有效地产生链式反应,使“微教育”内容辐射朋友圈。这扩大了思政“微教育”的传播范围,提升了教育关注度,增强了教育感染力。“微教育”改變了“一对多”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可以在微载体平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能讲、人人受教育,以事说理、以理说事”的互动教育模式,达到让大学生说身边事,向身边优秀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3.教育效果潜移默化
“微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大学生接受熏陶和思想教育。“微教育”的教育主题深入精准、教育内容短小精悍、教育时间简短灵活,易学易懂,形式机动,属于浸润式教学。虽然“微教育”时间短,但并不影响传统思政教育,“微教育”可以方便大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微教育”的教育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化阶段、外化阶段、调整提升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相互引导。“微教育”在每个阶段都是积少成多、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微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1.“微教育”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
新时代,面对思政教育的新问题和新形势,大学生思政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全面创新,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创新“微教育”形式,提升“微教育”吸引力
好的“微教育”内容应具有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微教育”应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丰富和探索“微教育”内容,突出“微教育”微言大义、鲜活生动的特点,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互动度高的“微教育”创新模式;在现有“微教育”的基础上,让“微教育”更鲜活、更接地气,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把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深刻有趣引人深思;让大学生主动和“微教育”互动起来,增加思政教育轻松愉悦的气氛,用“微教育”让大学生思政教育变得短小快捷、时尚个性;使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吸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创新“微教育”内容,让思政教育与时代接轨
好的“微教育”内容要有思想有力量,有新意有深度,这是“微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贴合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抓紧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跟时代、精心设计、精心制作,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中要害、微言大义、内容丰富、鲜活实在。
4.抓住“微教育”传播规律,增强“微教育”效果
首先,发挥“微教育”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增强教育时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微教育”载体将思想见闻随时随地传给学生,利用“微教育”独有的“垂直式”传递模式让主流声音迅速传播,深入各个学生,提高教育效率。其次,利用“微教育”互动交流的特点增强教育亲和力。教师和学生互为粉丝,交流更平等、互动性更强,思想政治教育更能贴近学生。通过“微教育”的形式,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建议,形成人人参与,平等讨论的教育氛围。最后,利用“微教育”的渗透性特点增强教育的影响力。
将思政教育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碎片化时间中,通过短时简洁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实例化和凝练化的教育,浸润式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这种影响的渗透性和持久性是十分显著的。
三、“微教育”中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应用提升
移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深化发展“微教育”模式,需要提高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将“微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微教育”的效果。
首先,思政教师需要把控“微教育”内容,精选出可以引起大学生兴趣的、对学习工作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时下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小见大,使大学生从小事做起,牢记自身使命,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与此同时,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对于谣言以及虚假信息等,做到不听、不信、不传。用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我,传播正能量。
其次,对于“微教育”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响应处理。对于广泛传播的思想言论等,思政教师应第一时间甄别信息,明确态度,引导大学生正确思考分析,第一时间确认正面思想对学生意识的占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对于负面教育信息,思政教师应防止恶劣影响进一步扩大,在第一时间公布客观、真实的信息,将学生的言论引向正确的方向,切实防止恶劣信息恶性循环。
最后,关注大学生心理诉求,循序渐进“微教育”。教师应乐于倾听学生的想法,擅长从社交媒体等平台上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每个学生的思想状态,找到对应的切入点,对症下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循序渐进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微教育”具有许多优点,但思政教育教师仍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获得的喜悦,慰藉学生的低落情绪,共同探讨热门话题,寻找共同的兴趣点,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逐渐走进学生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将传统思政教育和“微教育”有机结合,可达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马丽华.论微文化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8(1).
[2]白洁.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
[3]李亚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及其影响要素[J].山西青年,2016(4).
作者简介:唐亚丽(1992— ),女,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责任编辑:庄 源 王 瑜)
关键词:微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教育者通常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载体,以接入网络的移动通信设备为终端,实施案例阐述、理论宣讲等教育。“微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随时随地受到显性或隐性教育,是一种碎片化、浸润式的新型教育模式,很好地适应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
一、“微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微言大义
以小内容托大主题,以小案例说大精彩,以小切口见大道理。“微教育”的内容微,形式微,但主旨不微,效果不微,“微教育”创新性地提升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内涵。“微教育”将大部头的思政教育变成微宣讲,以“小热点”与“大理论”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漫灌”的方式。以真实、形象的身边事阐释大理论,以热词、流行语、小视频等将难懂的理论解析为易懂、易学的微话题,使之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体现出“微教育”见微知著、由浅入深的特点。“微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2.教育传播效果显著
“微教育”主要以微载体微终端实现教育内容的输出端推送,使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浏览、跟帖、留言,对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有着很好的帮助。微载体如微信、微博等平台拥有大量的大学生用户,微载体的关注、收藏、转发、点赞等功能使得以此为载体的“微教育”有效地产生链式反应,使“微教育”内容辐射朋友圈。这扩大了思政“微教育”的传播范围,提升了教育关注度,增强了教育感染力。“微教育”改變了“一对多”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可以在微载体平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能讲、人人受教育,以事说理、以理说事”的互动教育模式,达到让大学生说身边事,向身边优秀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3.教育效果潜移默化
“微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大学生接受熏陶和思想教育。“微教育”的教育主题深入精准、教育内容短小精悍、教育时间简短灵活,易学易懂,形式机动,属于浸润式教学。虽然“微教育”时间短,但并不影响传统思政教育,“微教育”可以方便大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微教育”的教育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化阶段、外化阶段、调整提升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相互引导。“微教育”在每个阶段都是积少成多、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微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1.“微教育”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
新时代,面对思政教育的新问题和新形势,大学生思政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全面创新,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创新“微教育”形式,提升“微教育”吸引力
好的“微教育”内容应具有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微教育”应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丰富和探索“微教育”内容,突出“微教育”微言大义、鲜活生动的特点,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互动度高的“微教育”创新模式;在现有“微教育”的基础上,让“微教育”更鲜活、更接地气,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把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深刻有趣引人深思;让大学生主动和“微教育”互动起来,增加思政教育轻松愉悦的气氛,用“微教育”让大学生思政教育变得短小快捷、时尚个性;使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吸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创新“微教育”内容,让思政教育与时代接轨
好的“微教育”内容要有思想有力量,有新意有深度,这是“微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局,贴合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抓紧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跟时代、精心设计、精心制作,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中要害、微言大义、内容丰富、鲜活实在。
4.抓住“微教育”传播规律,增强“微教育”效果
首先,发挥“微教育”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增强教育时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微教育”载体将思想见闻随时随地传给学生,利用“微教育”独有的“垂直式”传递模式让主流声音迅速传播,深入各个学生,提高教育效率。其次,利用“微教育”互动交流的特点增强教育亲和力。教师和学生互为粉丝,交流更平等、互动性更强,思想政治教育更能贴近学生。通过“微教育”的形式,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建议,形成人人参与,平等讨论的教育氛围。最后,利用“微教育”的渗透性特点增强教育的影响力。
将思政教育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碎片化时间中,通过短时简洁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实例化和凝练化的教育,浸润式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这种影响的渗透性和持久性是十分显著的。
三、“微教育”中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应用提升
移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深化发展“微教育”模式,需要提高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将“微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微教育”的效果。
首先,思政教师需要把控“微教育”内容,精选出可以引起大学生兴趣的、对学习工作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时下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小见大,使大学生从小事做起,牢记自身使命,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与此同时,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对于谣言以及虚假信息等,做到不听、不信、不传。用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我,传播正能量。
其次,对于“微教育”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响应处理。对于广泛传播的思想言论等,思政教师应第一时间甄别信息,明确态度,引导大学生正确思考分析,第一时间确认正面思想对学生意识的占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对于负面教育信息,思政教师应防止恶劣影响进一步扩大,在第一时间公布客观、真实的信息,将学生的言论引向正确的方向,切实防止恶劣信息恶性循环。
最后,关注大学生心理诉求,循序渐进“微教育”。教师应乐于倾听学生的想法,擅长从社交媒体等平台上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每个学生的思想状态,找到对应的切入点,对症下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循序渐进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微教育”具有许多优点,但思政教育教师仍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获得的喜悦,慰藉学生的低落情绪,共同探讨热门话题,寻找共同的兴趣点,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逐渐走进学生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将传统思政教育和“微教育”有机结合,可达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马丽华.论微文化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8(1).
[2]白洁.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
[3]李亚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及其影响要素[J].山西青年,2016(4).
作者简介:唐亚丽(1992— ),女,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责任编辑:庄 源 王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