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导法在眼科疾病的应用研究

来源 :药物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ei39602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开导法;眼疾病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315-01
  1 中医对开导法的认识及开导法的重要性
  开郁导滞法源于《审视瑶函》开导之后宜补论,“人之六气不和,水火乖违,淫亢乘之,血之衰旺不一,气之升降不齐,荣卫失调,而为人害也。盖由其阴虚火盛,炎炽错乱,不遵经络而来,郁滞不能通畅,不得已而开滞导郁,以泄其瘀,使无胀溃损目之害,其理与战法同。”指出阴虚火盛以致的郁滞不通,也一定要用开郁导滞法,以泄其淤,从而降低对眼睛的损害[1]。而本研究中活血化瘀法、疏肝解郁法、化痰软坚散结法等均属于开导法范畴。
  1.1 目中脉道闭塞,目病生矣:
  中医学认为,目为视觉器官,神光发越的前提是目中脉道通利,而目中脉道闭塞是眼科疾病的基本致病因素,如《审视瑶函》说:“目昏是通光脉道郁涩所致。”“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目,一有瘀塞,则水不通矣”因此,在临床中,合理运用开导法,治疗眼科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窍结构精细复杂,脉道幽深,脉道通畅,则精血上达目窍,窍通目明。如《证治准绳》云:“目内有大络六,中络八,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通畅血气来往以滋于目。”可以看出,脉道通利是目的基本生理特性,而脉道闭塞,玄府壅滞,神光发越受阻是重要病理机制。《审视瑶函》云:“夫目属肝,肝主怒,怒则火动痰生,痰火阻隔肝胆脉道,则通光之窍遂闭,是以二目昏曚。”可见,七情内伤,气机逆乱,最易诱发眼疾。《眼科箐华录》曰:“盖目主气血,盛则玄府得通利,出入升降而明,虚则玄府不能出入升降而昏。”说明,目中脉道闭塞即可由邪实所致,也可因虚而发。目中精液亏损,不能上荣于目,导致脉道郁滞不畅,或气血不足,运行受阻,则玄府闭塞。由此可见眼病可因虚致实,因实致虚。
  1.2 开导法是治疗眼科疾病的基本方法:
  目为清窍,以通为顺。因此,在治疗眼病时要注重开导法的应用,使目窍通利。目中脉道闭塞为各种眼病的基本病机,所以开导法是治疗眼病应遵循的基本理念[2]。目中脉道闭塞因有虚实不同,所以要正确处理好开导与补益的关系,根据不同疾病灵活掌握,合理运用。《古今医统》云:“病之初起,可以峻用寒凉,或见七情郁滞,气血停凝,以致热壅而为目病者,则当于苦寒剂中,加以辛温之药而发散之,导滞开郁。”指出,不论外障眼病或内障,辛温发散之剂都应作为开导法得要重视,使邪自外而解,具有开通目窍,清阳升举的作用。
  开导法更多的表现在治疗内障眼病的过程中。瞳神是神光发源之所,在五轮中归属于水轮,水轮疾病复杂,虽有“水轮多虚”之说,但常虚实夹杂,所以临床上治疗水轮疾病不能完全从补入手,所谓《审视瑶函》云“一得其补,愈盛愈闭,致目日昏,药之无效,良由通光脉道之瘀塞耳”,因此,开导与补益的应用关系尤为重要,只有先使目窍通利,以免闭门留寇,才能药达病所。《眼科阐微》曰:“先用开窍之药,将道路通利,使无阻碍,虚者还其虚,实者还其实,一用滋补之剂,助出光明,是以开窍为先,盖窍通而补养流行之药始能如也。”临床常先开导后补益,但也可以根据病情,开导与补益同步进行。
  2 开导法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广泛性
  2.1 开导法运用在外眼疾病:
  开导法在外障眼病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痰瘀互结所致眼疾中,如胞生痰核,表现为胞睑青紫肿胀疼痛拒按,胞睑痰塞;白睛结节隆起,表现在白睛可致血丝粗大紫赤,旋曲虬蟠,或是在黑睛常致赤膜下垂.甚至血翳包睛等症。开导法在外眼疾病中主要应用在以上病症中,同时还需注重整体观念,辩证论治,和其他治法如清热法、补益法合用。
  2.2 开导法运用在内眼疾病:
  内眼疾病病因复杂,其主要病机多表现为实证或虚实夹杂。所以开导法在内障眼病中应用广泛。痰结血瘀在内障眼病中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气滞、寒凝、热邪可致痰结血瘀,多属实证;久病不愈,气血亏虚,脏腑气机失调,也可致痰结血瘀,属虚实夹杂。
  刘河间《三消论·正文》曰:“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说明,刘河间主张治疗消渴目病应当采用补虚泻实法。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云:“治目昏花,如羊肝丸,用养肝引黄连等药入肝,解肝中诸郁。盖肝主目,肝中郁解,则目之玄府通利而明矣。故黄连之类,解郁热也。椒目之类,解湿热也。茺蔚之类,解气郁也。芎、归之类,解血郁也。木贼之类,解积郁也。羌活之类,解经郁也。磁石之类,解头目郁,坠邪气使下降也。蔓菁下气通中,理亦同也。凡此诸剂,皆治气血郁结目昏之法。”由此段论述可见,肝气郁滞则玄府不通,肝主目,目中玄府闭塞,气液不得宣泄而见目昏。而肝郁包含了气、血、湿、热、积郁等,可谓是对开导法于消渴目病的应用的进一步说明与扩展。
  王明芳依据出血性内眼疾病发生规律,将眼病血证分为出血期、瘀血期、死血期和干血期:提出出血期止血活血,瘀血期活血化瘀,死血期瘀痰同治,干血期扶正散结的分期治法和论治思路,指出在眼底出血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的治疗中,开导法的应用尤为重要。并从眼底结构和病理改变辨证,认为眼底疾病多因瘀和痰湿为患,治疗上应予活血化瘀及软坚散结。
  目窍通利,是神光发越的前提,“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利,则为水”,说明血脉不通,阻塞脉络,致使津液不行,目窍失养,玄府不利,神光郁遏。从而失去了正常的视功能。 故本院眼科遵循古典医籍《审视瑶函》的开导理论及现代医学对眼科的认识,结合水轮辨证,在临床中采用开导法或开导与补益同时进行治疗水轮疾病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唐由之,肖国士.中医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2
  [2] 郭承伟.开窍明目法在眼科中的应用[B].新中医;2005,02:0086-02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