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黔西北高原偏远山区的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拥有140.32万人口。曾经这里最大的县情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贫困人口达24.37万人(原扶贫标准1196元),贫困发生率达到22%;有66533户农村危房未得到改造;有18个乡镇不通油路、115个村不通公路;有47.16万群众未解决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未改造面大,照明度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劳动力素质较低,社会矛盾凸显……
2009年9月,威宁自治县被党中央、国务院列为全国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2010年9月,到贵州上任不到一个月的省委书记栗战书和省长赵克志亲赴调研、现场办公,提出实施全省农村危房改造“整县推进”试点、村村通油路项目试点等8大民生项目,为威宁发展带来了希望与机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批示精神和省、市的指示精神,全县上下开始了“向贫困宣战,向愚昧抗争”的战斗。举发展之旗,聚团结之力,以“四在农家”破解“三农”难题、“五心”教育提升全民素质、“六风”建设创建发展环境、“七个坚持”谋划科学发展的“四五六七”工作思路,按照“最突出的民生是脱贫,最急迫的民生是农村危房改造,最长远的民生是教育,最普遍的民生是社保,最根本的民生是就业”的要求,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场党和国家赋予的扶贫攻坚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全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经济发展成倍增长。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达79.07亿元,同比(与2009年相比,下同)增长79.91%;固定资产投资95.24亿元,同比增长381.61%;财政总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105.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174元,同比增加34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68元,同比增加了1515元。
实施扶贫产业规模经营。实施了10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100万亩马铃薯种薯和鲜薯基地、100万亩蔬菜和中药材基地、100万担优质烟叶基地、100万亩的经果林基地“五个百万”工程,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村面貌大幅变化。两年来新修通村公路687公里、通乡油路424公里、通村油路873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部分村通油路;实施了47.1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断解决;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供电量从2009年的3.2亿度增加到2011年6.4亿度,“用电难”的问题不断解决;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34.6%提高到38.64%,连续两年获“贵州省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贫困群众受益最多。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6533户、“四在农家”建设73329户,部分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告别了破廊倒壁的危旧房;推进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项目试点,实现60周岁以上人员享受待遇全覆盖;完成34所乡镇卫生院和356个村卫生室建设,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卫生人员;推进地氟病防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试点;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去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8.2万人、创劳务收入达30亿元以上,“就业难”问题不断解决。
减贫进程步伐加快。编制了县、乡、村677个参与式扶贫发展规划,整合项目资金57.83亿元、实施项目1115个,做到扶贫规划到村、项目安排到村、扶贫资金到村、跟踪管理到村,政策扶持进户、技术服务进户、产业培植进户、扶贫效益进户。实现了16个乡镇“减贫摘帽”、净减贫18.09万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扭转了人口过快增长的被动局面;煤矿私挖盗采现象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实现了常态化管理;教育事业提速推进,部分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高考质量综合评比由五年前全区挂末连续两年跃居全市前列;社会治安大幅转变,成功摘掉了治安黄牌,人民群众安全满意度大幅提升。
两年来,威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被省、市领导称之为“取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2011年威宁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荣获“全国 ‘十二五’首批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8项国家级荣誉;多项工作获省级、市级表彰,28个全国、省、市现场会相继在威宁县召开。
乌蒙高原放歌,草海湖滨起舞。今天的威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已驶入“大动脉”的快车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的“经过几年艰苦努力,帮助贫困群众切实脱贫”要求,我们相信,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的新威宁很快会在乌蒙高原崛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春天不久就会到来!
(作者系贵州省毕节市委常委、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
2009年9月,威宁自治县被党中央、国务院列为全国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2010年9月,到贵州上任不到一个月的省委书记栗战书和省长赵克志亲赴调研、现场办公,提出实施全省农村危房改造“整县推进”试点、村村通油路项目试点等8大民生项目,为威宁发展带来了希望与机遇。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批示精神和省、市的指示精神,全县上下开始了“向贫困宣战,向愚昧抗争”的战斗。举发展之旗,聚团结之力,以“四在农家”破解“三农”难题、“五心”教育提升全民素质、“六风”建设创建发展环境、“七个坚持”谋划科学发展的“四五六七”工作思路,按照“最突出的民生是脱贫,最急迫的民生是农村危房改造,最长远的民生是教育,最普遍的民生是社保,最根本的民生是就业”的要求,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场党和国家赋予的扶贫攻坚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全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经济发展成倍增长。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达79.07亿元,同比(与2009年相比,下同)增长79.91%;固定资产投资95.24亿元,同比增长381.61%;财政总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105.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174元,同比增加34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68元,同比增加了1515元。
实施扶贫产业规模经营。实施了10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100万亩马铃薯种薯和鲜薯基地、100万亩蔬菜和中药材基地、100万担优质烟叶基地、100万亩的经果林基地“五个百万”工程,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村面貌大幅变化。两年来新修通村公路687公里、通乡油路424公里、通村油路873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部分村通油路;实施了47.1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断解决;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供电量从2009年的3.2亿度增加到2011年6.4亿度,“用电难”的问题不断解决;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34.6%提高到38.64%,连续两年获“贵州省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贫困群众受益最多。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6533户、“四在农家”建设73329户,部分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告别了破廊倒壁的危旧房;推进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项目试点,实现60周岁以上人员享受待遇全覆盖;完成34所乡镇卫生院和356个村卫生室建设,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卫生人员;推进地氟病防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试点;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去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8.2万人、创劳务收入达30亿元以上,“就业难”问题不断解决。
减贫进程步伐加快。编制了县、乡、村677个参与式扶贫发展规划,整合项目资金57.83亿元、实施项目1115个,做到扶贫规划到村、项目安排到村、扶贫资金到村、跟踪管理到村,政策扶持进户、技术服务进户、产业培植进户、扶贫效益进户。实现了16个乡镇“减贫摘帽”、净减贫18.09万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扭转了人口过快增长的被动局面;煤矿私挖盗采现象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实现了常态化管理;教育事业提速推进,部分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高考质量综合评比由五年前全区挂末连续两年跃居全市前列;社会治安大幅转变,成功摘掉了治安黄牌,人民群众安全满意度大幅提升。
两年来,威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被省、市领导称之为“取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2011年威宁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荣获“全国 ‘十二五’首批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8项国家级荣誉;多项工作获省级、市级表彰,28个全国、省、市现场会相继在威宁县召开。
乌蒙高原放歌,草海湖滨起舞。今天的威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已驶入“大动脉”的快车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的“经过几年艰苦努力,帮助贫困群众切实脱贫”要求,我们相信,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的新威宁很快会在乌蒙高原崛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春天不久就会到来!
(作者系贵州省毕节市委常委、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