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时期政协民主监督、政治协商职能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边界和工作重心都需要拓展和创新,变被动为主动、变监督为服务、变协商为联议。地方政协工作千丝万缕、多变复杂,成效的取得不仅需要科学的谋划和清晰的工作思路,同时各条线上的工作也需要选好抓手、定好重心,充分发挥出自身代表性强、联系面广、人才荟萃、智力雄厚、亲和力强、包容性大等优势,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借力使力,聚力合力办大事。主要以衢州市为例,探讨和分析了地方政协如何通过助推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来更基础、更深远、更广泛和更有内涵地做好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服务工作。“美丽大花园,活力新衢州”大战略的落地,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人才的支撑。
[关 键 词] 地方政协;高校;创新创业;着力点;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04-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方针,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与地方高校发展的联动
当前,以县域经济为代表的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面临三大因素的交错影响。(1)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技术群广泛渗透,交叉融合,带动以绿色、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未来五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到转型成功的关键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深化。(3)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外贸易摩擦形势严峻。面临着产业升级受外部打压增多、出口环境趋紧和国际战略压力加大等多重压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牛鼻子”。在地方經济创新发展中,地方性本土人才的支撑作用越发凸显、地方经济对地方高校的知识服务依赖度越发提升,政府、社会、高校和企业的联动越发重要。近期全国各地兴起“抢人大战”,引才政策竞争激烈,地方高校更加需要为地方培养留得住、专业与产业对口的人才,由就业留人转为就业、创业留人并重,逐步提高创业高质量留人的规模,有效提高应届毕业生的留存率。
二、地方政协助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着力点
无论从地方政协的职能要求方面、政协具备的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方面,还是从新时期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拓展创新方面,抑或是作为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方面,地方政协助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具备必要性和相应的基础条件。助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对地方政协而言,具有明显的杠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具有合力、聚力之效。为此,地方政协可通过找准以下着力点,扬自己之所长,避自己之所短,从而形成清晰的助推思路和有效抓手。
(一)推进地域创新创业文化进校园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加之学校本身发展缺少与地方的融合,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地域属性,缺少地方性教育素材。地方政协在这一点上大有可为。这不仅是地域创新创业文化传播和发扬的需要,也是高校校园文化打造,文化育人进专业、进课堂、进实践教育的需要。以衢州市为例,地方政协可充分利用各界别委员的智力优势,提炼和总结历史上和新时代衢商的创新创业素材,以明清时期的龙游商帮、近代的江山商帮、现代的老衢商和新生代衢商为研究对象,系统整理和挖掘衢商的故事和创新创业事迹,提炼不同阶段的衢商精神,并与统战、商务、广电传媒、工商联、高校等单位和部门联合,一方面,在高校建设实体的“衢商博物馆”,全方位展示衢商事迹和衢商精神;另一方面,在高校定期举办类似年度“十大衢商人物”评选或“创新创业工作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充分提高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影响力。
(二)促进地方发展与高校的融合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缺少地方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支撑,配套性不强的同时更缺少专业建设对地方产业的战略引领性,“脱节”现象严重。政协可作为地方政府与高校间的地方发展战略的解读者、重大政策和决定的宣讲者、高校需求和困难的倾听者、战略部署和落地的帮扶和监督者等,有效成为地方发展与高校发展深度融合的黏合剂。例如,衢州市政协可鼓励、引导政协委员成立支持高校发展的专家工作小组,与高校建立沟通和工作机制,一方面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调研、走访等工作,另一方面可成立宣讲团,为高校各部门助力衢州发展开展宣讲活动,引导高校更好融入和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三)保障社会资源与高校需求的对接
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中,大都存在优质社会创新创业导师和实践基地需求不足、实践性课程建设社会资源缺
乏等困难,同时在社会开放性上又处于想开而又不能开的“尴尬”状态。政协各界别,如经济界、民主党派等界别,是各领域优秀和杰出人物的集聚地,拥有优质的创新创业社会资源。政协可以把各界别、委员对高校工作的支持和参与作为工作和履职情况考核的内容项,有意识地引导委员开展高校服务性工作。如,与高校共同开展“政协委员进校园”“委员大讲堂”“委员读书会”等系列品牌创建活动,鼓励各界别委员进校园开展各项结对帮扶工作,鼓励各界别与高校相关部门联合共建校企专家工作室(既可建在企业,也可建在高校)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并每年表彰一批优秀个人或基地。
(四)提高地方“双创”活动与高校的联动程度 发展中地区的创新创业基础薄弱,资源要素稀缺且分散,相较于发达地区更需要整合“双创”活动资源,减量提质,提高活动影响力。地方政协一方面可考虑自身开展创新创业的相关活动与高校对接,但对接时应找准联动活动的契合点,从而提高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在高校内部的激发力;另一方面应利用政协掌握的资讯和信息及时为高校提供推荐和建议工作,为高校与地方各领域活动的融合和联动提供平台与对接。
(五)提高地方“双创”政策的协调性和针对性
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双创”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但目前这些政策的协调性、适用性和针对性较差,利用繁杂度和成本较高,有些甚至政策兑现收益与成本不相对应。政协可组织委员通过课题研究或提案的形式,对国家以及地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进行系统梳理,避免政策雷同、冲突等现象的发生,保障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同时,对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国家文件要求及时出台实施细则,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地方政协助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的选择是政协做好此项工作的总基调,有利各级政协和各部门统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地方政协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工作重心的需要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资源拥有情况,可选择以下三种不同的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1:“调研+落实”专项型。该服务模式的工作机制和形式主要是政协通过与地方高校的沟通、实地座谈与调研等方式,在全面和清楚地了解高校工作需求和师生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地方政协自身资源和工作需要,系统部署助推工作整体方案和任务分配表。与高校相关业务部门建立工作联络机制,加大活动经费投入,建立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工作载体与平台,将助推工作落实情况列入相关考核体系。
服务模式2:“构建+对接”链接型。该服务模式的工作机制和形式主要是政协从地方政府构建区域性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大局出发,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通过与高校的对接,建立双方有契合点的工作体系和方案,共同承担区域性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建设任务。通过该工作方案的落实,与高校实现联动和共赢,提高创新创业服务工作绩效。
服务模式3:“调研+反馈”建议型。该服务模式的工作机制和形式主要是政协各组织通过对高校需求、困难和建议的了解,定期、不定期发布工作简报和建议对策类工作报告,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精准推送高校需求和意见,并把相关工作落实情况列入民主监督专项内容。
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人民政协理应在“创新创业,共建和谐”大型实践活动中有所作为。地方政协充分利用代表性强、联系面广、人才荟萃、智力雄厚、亲和力强、包容性大等优势助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有利社会资源和高校内部资源的交互和交融,有助地方高校构建地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从而有利实现自身在服务地方雙创工作中的多重叠加效应,取得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参考文献:
[1]刘振海,魏永军,董云芝,等.高校创新创业生态服务链的建构研究[J].江苏高教,2018(8):88-91.
[2]季庆辉,颜玉,薛宇,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8(17):246-248.
[3]李冬冬.服务地方的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初探[J].经贸实践,2018(5):322-323.
[4]高信奇.发挥地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以南京为例[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5):108-112.
[5]周清.人民政协始终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159-164.
[6]毕霞.李智颖.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J].人民论坛,2017(6):58-59.
编辑 尚思达
[关 键 词] 地方政协;高校;创新创业;着力点;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04-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方针,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与地方高校发展的联动
当前,以县域经济为代表的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面临三大因素的交错影响。(1)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技术群广泛渗透,交叉融合,带动以绿色、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未来五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到转型成功的关键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深化。(3)国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外贸易摩擦形势严峻。面临着产业升级受外部打压增多、出口环境趋紧和国际战略压力加大等多重压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牛鼻子”。在地方經济创新发展中,地方性本土人才的支撑作用越发凸显、地方经济对地方高校的知识服务依赖度越发提升,政府、社会、高校和企业的联动越发重要。近期全国各地兴起“抢人大战”,引才政策竞争激烈,地方高校更加需要为地方培养留得住、专业与产业对口的人才,由就业留人转为就业、创业留人并重,逐步提高创业高质量留人的规模,有效提高应届毕业生的留存率。
二、地方政协助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着力点
无论从地方政协的职能要求方面、政协具备的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方面,还是从新时期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拓展创新方面,抑或是作为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方面,地方政协助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具备必要性和相应的基础条件。助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对地方政协而言,具有明显的杠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具有合力、聚力之效。为此,地方政协可通过找准以下着力点,扬自己之所长,避自己之所短,从而形成清晰的助推思路和有效抓手。
(一)推进地域创新创业文化进校园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加之学校本身发展缺少与地方的融合,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地域属性,缺少地方性教育素材。地方政协在这一点上大有可为。这不仅是地域创新创业文化传播和发扬的需要,也是高校校园文化打造,文化育人进专业、进课堂、进实践教育的需要。以衢州市为例,地方政协可充分利用各界别委员的智力优势,提炼和总结历史上和新时代衢商的创新创业素材,以明清时期的龙游商帮、近代的江山商帮、现代的老衢商和新生代衢商为研究对象,系统整理和挖掘衢商的故事和创新创业事迹,提炼不同阶段的衢商精神,并与统战、商务、广电传媒、工商联、高校等单位和部门联合,一方面,在高校建设实体的“衢商博物馆”,全方位展示衢商事迹和衢商精神;另一方面,在高校定期举办类似年度“十大衢商人物”评选或“创新创业工作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充分提高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影响力。
(二)促进地方发展与高校的融合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缺少地方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支撑,配套性不强的同时更缺少专业建设对地方产业的战略引领性,“脱节”现象严重。政协可作为地方政府与高校间的地方发展战略的解读者、重大政策和决定的宣讲者、高校需求和困难的倾听者、战略部署和落地的帮扶和监督者等,有效成为地方发展与高校发展深度融合的黏合剂。例如,衢州市政协可鼓励、引导政协委员成立支持高校发展的专家工作小组,与高校建立沟通和工作机制,一方面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调研、走访等工作,另一方面可成立宣讲团,为高校各部门助力衢州发展开展宣讲活动,引导高校更好融入和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三)保障社会资源与高校需求的对接
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中,大都存在优质社会创新创业导师和实践基地需求不足、实践性课程建设社会资源缺
乏等困难,同时在社会开放性上又处于想开而又不能开的“尴尬”状态。政协各界别,如经济界、民主党派等界别,是各领域优秀和杰出人物的集聚地,拥有优质的创新创业社会资源。政协可以把各界别、委员对高校工作的支持和参与作为工作和履职情况考核的内容项,有意识地引导委员开展高校服务性工作。如,与高校共同开展“政协委员进校园”“委员大讲堂”“委员读书会”等系列品牌创建活动,鼓励各界别委员进校园开展各项结对帮扶工作,鼓励各界别与高校相关部门联合共建校企专家工作室(既可建在企业,也可建在高校)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并每年表彰一批优秀个人或基地。
(四)提高地方“双创”活动与高校的联动程度 发展中地区的创新创业基础薄弱,资源要素稀缺且分散,相较于发达地区更需要整合“双创”活动资源,减量提质,提高活动影响力。地方政协一方面可考虑自身开展创新创业的相关活动与高校对接,但对接时应找准联动活动的契合点,从而提高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在高校内部的激发力;另一方面应利用政协掌握的资讯和信息及时为高校提供推荐和建议工作,为高校与地方各领域活动的融合和联动提供平台与对接。
(五)提高地方“双创”政策的协调性和针对性
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双创”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但目前这些政策的协调性、适用性和针对性较差,利用繁杂度和成本较高,有些甚至政策兑现收益与成本不相对应。政协可组织委员通过课题研究或提案的形式,对国家以及地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进行系统梳理,避免政策雷同、冲突等现象的发生,保障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同时,对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国家文件要求及时出台实施细则,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地方政协助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的选择是政协做好此项工作的总基调,有利各级政协和各部门统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地方政协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工作重心的需要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资源拥有情况,可选择以下三种不同的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1:“调研+落实”专项型。该服务模式的工作机制和形式主要是政协通过与地方高校的沟通、实地座谈与调研等方式,在全面和清楚地了解高校工作需求和师生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地方政协自身资源和工作需要,系统部署助推工作整体方案和任务分配表。与高校相关业务部门建立工作联络机制,加大活动经费投入,建立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工作载体与平台,将助推工作落实情况列入相关考核体系。
服务模式2:“构建+对接”链接型。该服务模式的工作机制和形式主要是政协从地方政府构建区域性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大局出发,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通过与高校的对接,建立双方有契合点的工作体系和方案,共同承担区域性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建设任务。通过该工作方案的落实,与高校实现联动和共赢,提高创新创业服务工作绩效。
服务模式3:“调研+反馈”建议型。该服务模式的工作机制和形式主要是政协各组织通过对高校需求、困难和建议的了解,定期、不定期发布工作简报和建议对策类工作报告,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精准推送高校需求和意见,并把相关工作落实情况列入民主监督专项内容。
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人民政协理应在“创新创业,共建和谐”大型实践活动中有所作为。地方政协充分利用代表性强、联系面广、人才荟萃、智力雄厚、亲和力强、包容性大等优势助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有利社会资源和高校内部资源的交互和交融,有助地方高校构建地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从而有利实现自身在服务地方雙创工作中的多重叠加效应,取得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参考文献:
[1]刘振海,魏永军,董云芝,等.高校创新创业生态服务链的建构研究[J].江苏高教,2018(8):88-91.
[2]季庆辉,颜玉,薛宇,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8(17):246-248.
[3]李冬冬.服务地方的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初探[J].经贸实践,2018(5):322-323.
[4]高信奇.发挥地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以南京为例[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5):108-112.
[5]周清.人民政协始终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159-164.
[6]毕霞.李智颖.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J].人民论坛,2017(6):58-59.
编辑 尚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