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给多少,学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头脑里只是老师"灌输"的内容,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了,这种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學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受应试教育影响,过去严重忽视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因为考试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这种技能的训练。我在低年级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
  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
  (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
  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
  (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一题多解则是体操中常用的动作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教给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如在教归一应用题时,我教给学生多种解答方法,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但必须指出的是应该注意指导学生从中选出最优方法来解答。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家庭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不能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要把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放在首位。认识家庭中素质教育的特征以及如何进行实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素质教育;孩子;兴趣  Intro
期刊
“书面表达”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应用英语写作的基本能力,这是一种较好的主观性命题,也是高考试题的保留题型。  下面结合近年来MET和NMET试题谈谈书面表达辅导的几点作法。  一、书面表达并不神秘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用所学的外语知识同别人对话是应用;标准化考试的书面表达也是应用。书面表达并不神秘,它是要求学生们根据所给的情景(提示)和要求(所要写出文章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字数多少等)
期刊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语文教学中涉及到方方面面,这里要说的是课前三分钟、读书日记和说书讲堂等活动细节,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学习潜能,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  1. 课前三分钟在多媒体条件下开启学生口语训练的第一步随着网络的普及运用,多媒体教学便成为老师们首选的教学方式。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尝试着让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十余年,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小学生由于课外阅读少和知识不丰富,再加上他们对身边人事物没有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导致了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写,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只好东拼西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小学生轻松作文呢?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一、让学生
期刊
常听到一些从事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人说,教书这么多年了,看过很多题型,也做过不少题,可无论在解题的能力技巧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事方面,提高与进步都不明显,我们的工作是不是白做了?带着这些问题,我想谈谈个人的感悟与看法。就以解题的教学情形为例,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我认为对自己以及学生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与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在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整体布局、整体规划
期刊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然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探究欲望等,本文将从如何提高初中实验教学效果,优化初中化学教育做出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化学教育  To strengthe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期刊
【摘要】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在教学上广泛地使用数字资源已成为必然,为课堂教学多样化提供了新的渠道,使教学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为提高课堂效率、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随着卫星数字接收系统的安装,信息技术已深入传统课堂教学,在这种形式下如何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及正确有效运用,改进现有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有机结
期刊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有些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
期刊
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上急需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技能型专业人才缺乏,而现实中受过高等中等教育的求职者却就业难,与此同时,企业也难,企业面临着招工难,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员工,这个两难的大难题,似乎是老生常谈,说了多年,却没能很好地解决,究其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改革也从教育事业向教育市场化进步了许多,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大学生数量猛增。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各种职业教育院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中去,使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对教师职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实施将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将大大提高。教师培训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培训将会呈现出新的模式。  一、校本培训模式产生的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特别是以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