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工具,而数学学习学法指导是教育者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的方法。以下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贴近生活,品味数学的“好玩”
教师要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创设贴近孩子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孩子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身边事情入手,从孩子关心的事情做起,孩子就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孩子会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很多数学知识,唤起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善于挖掘,找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创设二者相结合的情境能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孩子乐此不疲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数学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使之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孩子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让孩子带着数学走出课堂,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二、让学生计算生活中的问题,感悟数学
计算教学是用抽象的数来研究更为抽象的算理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是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枯燥的内容。实际上,我们计算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一定要紧扣生活实际,使之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因而,《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需要。怎样使枯燥的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呢?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应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研究计算,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研究。
三、学会复习巩固,提高对知识迁移的能力
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結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教师在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在进行单元复习或学期复习时,学生容易依赖教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继续学习的基本功。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总是要先给学生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力求做到细致、全面,能够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差异,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在这一系列的训练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力才会得到培养和逐步提高。另外如注意力,包括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持续性和转移等。这些都有一个训练培养的过程。在数学中的计算过程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注意力,它也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如很多初中学生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时,常常是注意了计算而忽略了符号。在合并同类项时注意了系数而顾不上指数。这些计算中的失误,究其原因有知识是否过手、知识掌握是否熟练的问题,也有运算时注意力是否集中的问题。因此在学习数学时,要求学生在注意力方面有良好的素质,而数学中的运算或证明就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素质。
还有记忆力是人类思维的素质,特别是理解性的记忆,往往与后天的培养有关。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经常要求学生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作分析和类比比较,特别是需要学生将新知识和已被头脑中记忆的一些内容相类比,即在分析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中,理解记住新知识。如对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性质定理系统的分析与类比,都有助于学生理解记住这些数学知识。当记住这些数学内容后,学生就能建立或扩大这些数学知识概念的体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法指导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要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法与教法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索相结合,自学与互助探讨相结合,建立学法指导网络,以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学习,体验成功,总结经验,直到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受益终身。
一、贴近生活,品味数学的“好玩”
教师要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创设贴近孩子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孩子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身边事情入手,从孩子关心的事情做起,孩子就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孩子会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很多数学知识,唤起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善于挖掘,找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创设二者相结合的情境能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孩子乐此不疲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数学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使之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孩子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让孩子带着数学走出课堂,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二、让学生计算生活中的问题,感悟数学
计算教学是用抽象的数来研究更为抽象的算理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是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枯燥的内容。实际上,我们计算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一定要紧扣生活实际,使之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因而,《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需要。怎样使枯燥的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呢?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应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研究计算,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研究。
三、学会复习巩固,提高对知识迁移的能力
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結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教师在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在进行单元复习或学期复习时,学生容易依赖教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继续学习的基本功。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总是要先给学生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力求做到细致、全面,能够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差异,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在这一系列的训练活动中,学生的观察力才会得到培养和逐步提高。另外如注意力,包括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持续性和转移等。这些都有一个训练培养的过程。在数学中的计算过程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注意力,它也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如很多初中学生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时,常常是注意了计算而忽略了符号。在合并同类项时注意了系数而顾不上指数。这些计算中的失误,究其原因有知识是否过手、知识掌握是否熟练的问题,也有运算时注意力是否集中的问题。因此在学习数学时,要求学生在注意力方面有良好的素质,而数学中的运算或证明就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素质。
还有记忆力是人类思维的素质,特别是理解性的记忆,往往与后天的培养有关。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经常要求学生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作分析和类比比较,特别是需要学生将新知识和已被头脑中记忆的一些内容相类比,即在分析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中,理解记住新知识。如对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性质定理系统的分析与类比,都有助于学生理解记住这些数学知识。当记住这些数学内容后,学生就能建立或扩大这些数学知识概念的体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法指导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要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法与教法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索相结合,自学与互助探讨相结合,建立学法指导网络,以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学习,体验成功,总结经验,直到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