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56年在广西大新黑洞发现了第一个具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此后在广西的柳城和武鸣、湖北建始、广西巴马、重庆巫山、广西田东和崇左、贵州毕节及海南昌江也陆续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北京100044;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年在广西大新黑洞发现了第一个具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此后在广西的柳城和武鸣、湖北建始、广西巴马、重庆巫山、广西田东和崇左、贵州毕节及海南昌江也陆续发现了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其中田东有么会洞和吹风洞两个地点,崇左有三合大洞、泊岳山、缺缺洞、百孔洞、岩亮洞和合江洞等地点群.这些地点均分布在长江以南,在31°N以南、19°N以北、105°E以东、110°E以西的范围内.与巨猿伴生的大哺乳动物中,种类及标本数量占有显著比例的偶蹄类总计有30个种类,可以归入5个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偶蹄类是最后河马齿河猪(Hippopotamodon ultimus)、小猪(Sus xiaozhu)、裴氏猪(S.peii)、麂属(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 fenqii)、黑鹿亚属(Cervus(Rusa))及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的.如果在新的化石地点找到这些代表性种类,就有可能发现新的巨猿化石,突破巨猿现有的分布范围.在上述30个种类中从新近纪延续下来的属有河马齿河猪、猪、丘齿鼷鹿(Dorcabune)、麝(Moschus)、麂(Muntiacus)、副麂(Paracervulus)、后麂(Metacervulus)、祖鹿、羚羊(Gazella)和转角羚(Spirocerus)共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种有17个,其中未能延续到中更新世的种有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属有7个,均为牛科成员.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中牛科动物指示存在局部的草原草甸环境,其余偶蹄类均指示阔叶森林和灌木林环境.猪科、黑鹿和水牛还指示存在零星水域.杂食的巨猿在食性上与猪科有部分重叠而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和粗食的牛科几乎没有重叠和直接的竞争,而和嫩食的鼷鹿科、麝科和鹿科只有少量重叠.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均是食肉类的捕食对象,从而为巨猿分担了大部分被捕食的危险,因此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有利于巨猿的生存和繁衍.
其他文献
我国早、中更新世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的背景信息,建立精确的遗址年代序列是分析古人类活动的基础.近二十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测年研究
芫菁科Meloidae昆虫是豆类作物常见害虫,同时多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甘肃哈思山区是甘肃芫菁科昆虫聚集的典型代表区域,探索芫青科主要药用昆虫在该区域的分布特征,以期为该地区芫菁科药用昆虫资源开发奠定基础,也为防治该科昆虫因数量过度造成农业危害的决策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调查了该区域各代表型样地中目标昆虫的数量、种类及取食情况,应用聚集度指标法、Taylor幂函数法及Iwao回归分析法分析目标昆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抽样技术。结果表明:哈思山区常见的芫菁科主要药用昆虫有3属6种,以西北斑芫菁Mylabris
2020年8月2日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达木乡(95°27′48.39″E,29°29′39.22″N,海拔1577 m),护林员扎西在例行巡护时,听到一阵阵类似小孩的叫声,走进后发现是1只翅膀受伤的鸟类躲避在老百姓的柴垛旁,待其状态稳定后,护林员将其救护到笼中,并移交墨脱县林业和草原局进行救护,同时墨脱县林业和草原局拍照委托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司法鉴定中心鉴定并进行现场探查。
何首乌(Pleuropterus multiflorus)是一种珍贵的多年生中药,为蓼科(Polygonaceae)何首乌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以及山西和甘肃南部,可用于治疗肝损伤、癌症、糖尿病、脱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国际上有报道称摄入何首乌会引起肝损伤,因此,建立何首乌的安全监测和风险管理模型对何首乌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何首乌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其毒副作用进行了综述,为何首乌的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和生产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体色是动物重要的形态特征,具有信息传递、体温调节和反捕食等功能。动物体色的研究近2个世纪,已在进化和适应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开拓了行为生态学研究的新方向,极大地促进了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军事等应用学科的发展。在目前已知的356种龟鳖动物中,体色多样,但由于其特殊的甲壳结构,龟鳖动物体色研究起步较晚,各种体色的生态适应意义尚不清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龟鳖动物体色的形成和调节、信息传递以及伪装策略等方面研究有所突破。这些研究表明,龟鳖动物在激素的调节下,色素发生变化导致体色改变;水生龟鳖动物受环境
本文基于模式产地的标本材料,首次发现了我国早期记录的瓢突头蛛Phoroncidia crustula Zhu,1998的雄性个体,并对该物种进行了重新描述。文中提供了该物种的外形、外生殖器鉴别特征图,为该物种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简要描述了该物种的织网与捕食行为,提供了生态捕食行为特征图。检视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ZCAS)。
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在南方山地分布广泛,但其生态学研究报导却十分少见。为掌握马来豪猪的活动节律及其气象影响因素,2015年7月—2017年1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来豪猪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马来豪猪为单峰型夜行性动物,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并不完全相同,秋季日活动节律与其他季节有明显差异(P<0.01),而其他季节之间的差异不明显。2)不同月相时期马来豪猪各时段的频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6,df=5,P=0
可达性是评价区域(或节点)获得发展机会和控制市场能力的有效因素之一,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地区交通可达是景区共享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活动空间共享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内部或居民区等小尺度空间上,而对于景区这种活动空间需要更大尺度的测算。衡量景区共享水平对于让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享有旅游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共享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景区共享概念,并基于地形数据和2019年水陆交通网,利用可达性对湖北省5A景区共享水平进行衡量。研究发现:(1)地形是通行时间成本的自然本底值,路网有效降低了通行时间成本,提
有机残留物分析,是指从残留物载体中提取有机分子,利用科技检测手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判断有机残留物的生物来源,从而了解古代动植物的加工、利用和相关载体的功能等.中国
2020年11月14日,笔者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监测时,于大桥片区三家村附近(103°16′07″E,26°42′10″N,海拔2492 m)记录到1只大型涉禽(图1),该鸟整体呈白色,侧面观察可见翅上覆羽为粉红色,停歇时可见初级飞羽为黑色;喙镰刀状,灰白色,先端为黑色;腿部为灰色,鉴定为亚成体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os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