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子才,解放军报原总编辑、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副主席。现为北京杂文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1930年12月生于云南宜良县高桥村。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初做新闻工作,历任记者、记者组长、新闻科长、主编,参加过东南沿海历次海战空战及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参与1974年收复西沙群岛之战的战地报道。在从事新闻工作的40年中。发表过大量的新闻作品,撰写了《萤窗杂文集》等多部文集。
人民公仆记者在建军节前夕采访了这位老新闻工作者。85岁高龄的杨子才“至老身犹书卷里。不眠人在漏声中”,耄耋之年仍夜以继日工作。从数以千万计的古典诗词曲作中仔细研读。精心遴选,对我国古诗词曲进行了广泛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并择优选编出版。在离体后22年中。完成了总计约450万字的10多部古今诗词曲选集。从而使古今优秀诗词曲作品的编选更臻完善,为我国古诗词曲作品的整理、保存、研究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阅读方便,本文以第一人称撰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复兴,这是提高我们民族自信心的需要,更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我离休后,就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曲觏开始的。
上善若水 源远流长
从年轻时起,我就爱读诗词,遇到喜欢的,就圈点标记,或随手抄录。积数十年,圈点标记抄录甚多。最初,并未想到要将其出版,但离休以后,到了人生“结账”的时刻,重新翻阅所记所录诗词,就以此为基础,前后编成十几本古诗词曲选,贡献于社会,有益于今人与后人。我深感古诗词是中国历代文人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学遗产,能选好并把它出版,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其中,我选编的《历代咏史诗钞》,是因少年时,曾读过一位西洋归来的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外国的《荷马史诗》如何不可企及,而中国并无半部史诗留存。及至读书数十年,才知道此说是“贬损了祖先”。实际上我国古代咏史诗数以万计,精深致远,美轮美奂,只可惜没有一部历代咏史诗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诗词创作最讲新意。整理古今诗词曲,将其选编成册,传之后世,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和读者的需要,力求创新,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正因如此。我下了功夫从诗海中精心挑选出656位诗人1365首咏史诗,汇编成册,题名《历代咏史诗钞》,以期帮助读者从古诗词中学史知史,爱我中华。
我国古代许多的诗词精品,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得以传承的精华。对历史上的先贤哲人,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到司马迁,从李白、杜甫、自居易到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或记叙其不朽业绩,或评说其道德文章,或讲史兴衰以警世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篇。这些精品都有益于铸造国魂,哺育后人,为政以德。苏东坡《骊山》是经典的咏史诗,对秦代亡国、唐玄宗安史之乱作了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总结,“功成惟欲善持盈,可叹前王恃太平。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海中方士觅三山,万古明知去不还。咫尺秦陵是商鉴,朝元何必苦跻攀”。这位大文学家用12句七言诗把秦国的阿房宫与唐代的华清池历史典故,放在同一个骊山的土地上聚焦,透过历史时空探寻了同样创造了辉煌的政绩,却同是因腐败而由盛至衰,可叹帝王自恃太平“不念前车戒”却“辛苦骊山山下土”。没有看破近在眼前的秦始皇陵,因失道寡助而灭亡的朝廷。总结兴衰存亡的治国安邦之道,盛世功业能否守成,必须善于知晓为政以德、居安思危盈亏转换的道理。
史籍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因为祖先留下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给了后人生生不息、奋斗向前的力量。我觉得爱国不是抽象的,我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有责任做好优秀文化传承工作。在编辑《历代咏史诗钞》一书时,我糖尿病缠身,气衰力弱,视力剧减,但不管多艰难也要做完此事,老牛拉车,日积月累,终从诗海中选编成这部书。
厚德载物 自强不患
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其中的精髓。
我在整理中国古典诗词中,看到诸多佳作渗透着中华文化“和合”之基因,如有关民惟邦本、为政以德、居安思危的名诗名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是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思想。在历代的兴衰存亡、治国安邦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探寻总结的。司马迁说的“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是很有道理的。在今天,要了解自古以来治乱兴衰的道理,把它当作一面镜子,需要我们在传承前人有价值的思想中不断创新。
当前,全球化遇到近百年来大问题,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过量开发、残酷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后现代化生活方式,过分注重金钱和感官享受,导致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的社会病蔓延。这些无疑是人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其中“人”的问题是关键。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到“修身”是有目标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社会有了良好的制度,以有道德修养的人来管理这个社会,社会上的人就能“以修身为本”,那么中国梦的实现就会有更为坚实的基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有价值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人生智慧,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在治国理政、正己修身、居安思危上,我国古代文化很好地传承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汉昭帝时期,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就盐铁官营等问题进行辩论(见《盐铁论》十卷六十篇)。其中涉及为官如何面对利与义的取舍,至今读之,仍可为当下所用。其中有言:“思仁义以充其位,不为权利以充其私。”桑弘羊在《疾贪篇》讲道:“为吏既多不良矣,又侵渔百姓,长吏厉诸小吏,小吏厉诸百姓,故不患择之不熟,而患求之与得异也;不患其不足也,患其贪而无厌也。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故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也。”其画像淋漓尽致,警戒社会贪官疾症。如今,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打老虎,拍苍蝇,果断坚决就是要治大患,以官德为之表率,正身德行,为政于民。 修治身心最为重要。中国古代为官者以追求心之高洁比之有之,“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干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这是晋朝曾任广州刺吏的吴隐之所写的诗句。“虽饮贪家(泉)心不移。”在晋安帝隆安年中,为整肃南方贪腐之风,吴隐之受命赴任,途经石门,在有名泉日“贪泉”处写此名句,相传饮此泉,廉者之性也可易为贪欲之人。吴隐之便借此“贪泉”,以明心志,告示天下,以浩然正气压倒歪风邪气。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承担起的时代责任。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就是我们在新的时代,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责任与担当。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它必然是由中华美学精神凝聚而成的时代高峰。
那是一次终生难忘的对美与崇高的感悟。1962年秋,我奉命赴西藏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随部队翻越喜马拉雅山,登上冰峰雪岭之际,我猛然发现,世界屋脊之所以无比伟岸,并不只是珠峰高出云端,而是它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群山。这连绵群山虽然低于珠峰,但浑然壮阔,相映成辉,成为天下奇观。这使我顿时明白。中华民族精神与文明的高峰之所以伟岸于五干年历史,正是因为她有着人类无以伦比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历代诗歌中含有中华智慧的哲理诗篇比比皆是,涉及人的生死、苦乐、进退、得失、荣辱、贫富、贵贱,难易、正邪、清浊、善恶、美丑、真伪,古人都曾用哲理精湛的诗句加以破解,展现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博大精深和流彩华芳。中国人的每一种心神意境,几乎都被古诗词吟咏过。有田园牧歌的欢乐甜美,有山河壮丽的长歌咏唱,有盛世欢歌的风骨激扬。我们可以感受到凝结在文字中的美丽与畅想,直抵心灵的壮怀与激荡,流淌着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之美。
美在精神,妙在宜人。历代留下的哲理诗。凝聚着数千年来国人对国家、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和智慧感悟。是万千诗人的精神结晶,是传统文学中最具内涵的宝贵遗产。其中许多篇章所表达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至深哲理,如仁爱、奉献、忠勇、孝悌、公平、正义、诚信、务实、廉洁、慈善、谦和、勤劳、节俭、济困、扶弱等,更是华夏子孙世世代代守护的精神家园。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礼、乐论述甚详,而且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善写七绝,成为当时乐府诗歌中的绝唱,有人评说李白的七绝可以与他媲美,亦被称为“诗家天子”,唐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被贬岭南,次年召回江宁,后天宝二年又被贬偏远荒凉之地,李白曾写诗赠王昌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以诗抒相思怜惜之情。而王昌龄也有真情送他“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更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是王昌龄以诗明志,以冰心玉壶作此,昭示远方的亲友,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如此种种无不浸润着中华美学精神。
追求真善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们如伺发掘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其实,中华美学精神如串串珍珠美不胜收,令人倍增文化自信。“道法自然”强调了天人合一,从个体的社会责任到人类的审美活动,大美至美奠定了中华美学的根基:讲仁爱,重诚信,尚和合,求大同。中华美学精神是一种生命的坚守与情怀,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与高逸,是一种思想的升华,真善美融会贯通,“美在意境”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中华美学精神的情、趣、境、韵通彻天地,亘古贯今,已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如《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又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人民群众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凝炼为富于哲理的诗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古流传。一切爱国爱民、驰骋疆场、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的人,都是时代的骄子、民族的脊梁。一生抱定救国救民的赤子情怀,至死不渝,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共产党员吉鸿昌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军人用生命报效国家与人民,其诗词之美在于豪放。陈毅的《梅岭三章》之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堪称豪放的典范。
多年来,读了这些悲壮豪迈的诗篇难以忘怀,我是东北野战军四纵队的老兵。解放战争中,四纵歼敌16万余人,自己伤亡5万余人。我曾一次次将写作的诗与我熟悉的烈士形象作比较,他们年轻的生命戛然中止,然而,生命的鲜活与美好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永恒。
我曾在雕塑、绘画中寻觅这种美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买到一片蝴蝶化石。在这上面,蝴蝶的生命突然中止,但它的美丽却永远驻留。先烈为国为民牺牲,其生命之美更应栩栩如生地展示。我用这个标准审视诗歌之美,如陶铸《悼左权将军》:“闻道将军血战死,倾眶热泪湿衣裳。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流红土亦香。外患仍殷怀砥柱,内忧未艾叹萧墙。招魂五月三湘雨,举国同仇挽太行。”它不仅写出了烈士的悲壮,亦写出了烈士生命的大美。毛泽东的诗:“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飚直上重霄九……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融天地人神为一体,生动而壮丽地呈现了生命的永恒之美。
我国古代不乏堪称民族脊梁之人,同时又是吟咏中国精神的诗人,在他们笔下诞生了流传千古的绝句。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地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让我们的民族永远向善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人民公仆记者在建军节前夕采访了这位老新闻工作者。85岁高龄的杨子才“至老身犹书卷里。不眠人在漏声中”,耄耋之年仍夜以继日工作。从数以千万计的古典诗词曲作中仔细研读。精心遴选,对我国古诗词曲进行了广泛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并择优选编出版。在离体后22年中。完成了总计约450万字的10多部古今诗词曲选集。从而使古今优秀诗词曲作品的编选更臻完善,为我国古诗词曲作品的整理、保存、研究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阅读方便,本文以第一人称撰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复兴,这是提高我们民族自信心的需要,更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我离休后,就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曲觏开始的。
上善若水 源远流长
从年轻时起,我就爱读诗词,遇到喜欢的,就圈点标记,或随手抄录。积数十年,圈点标记抄录甚多。最初,并未想到要将其出版,但离休以后,到了人生“结账”的时刻,重新翻阅所记所录诗词,就以此为基础,前后编成十几本古诗词曲选,贡献于社会,有益于今人与后人。我深感古诗词是中国历代文人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学遗产,能选好并把它出版,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其中,我选编的《历代咏史诗钞》,是因少年时,曾读过一位西洋归来的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外国的《荷马史诗》如何不可企及,而中国并无半部史诗留存。及至读书数十年,才知道此说是“贬损了祖先”。实际上我国古代咏史诗数以万计,精深致远,美轮美奂,只可惜没有一部历代咏史诗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诗词创作最讲新意。整理古今诗词曲,将其选编成册,传之后世,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和读者的需要,力求创新,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正因如此。我下了功夫从诗海中精心挑选出656位诗人1365首咏史诗,汇编成册,题名《历代咏史诗钞》,以期帮助读者从古诗词中学史知史,爱我中华。
我国古代许多的诗词精品,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得以传承的精华。对历史上的先贤哲人,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到司马迁,从李白、杜甫、自居易到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或记叙其不朽业绩,或评说其道德文章,或讲史兴衰以警世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篇。这些精品都有益于铸造国魂,哺育后人,为政以德。苏东坡《骊山》是经典的咏史诗,对秦代亡国、唐玄宗安史之乱作了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总结,“功成惟欲善持盈,可叹前王恃太平。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海中方士觅三山,万古明知去不还。咫尺秦陵是商鉴,朝元何必苦跻攀”。这位大文学家用12句七言诗把秦国的阿房宫与唐代的华清池历史典故,放在同一个骊山的土地上聚焦,透过历史时空探寻了同样创造了辉煌的政绩,却同是因腐败而由盛至衰,可叹帝王自恃太平“不念前车戒”却“辛苦骊山山下土”。没有看破近在眼前的秦始皇陵,因失道寡助而灭亡的朝廷。总结兴衰存亡的治国安邦之道,盛世功业能否守成,必须善于知晓为政以德、居安思危盈亏转换的道理。
史籍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因为祖先留下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给了后人生生不息、奋斗向前的力量。我觉得爱国不是抽象的,我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有责任做好优秀文化传承工作。在编辑《历代咏史诗钞》一书时,我糖尿病缠身,气衰力弱,视力剧减,但不管多艰难也要做完此事,老牛拉车,日积月累,终从诗海中选编成这部书。
厚德载物 自强不患
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其中的精髓。
我在整理中国古典诗词中,看到诸多佳作渗透着中华文化“和合”之基因,如有关民惟邦本、为政以德、居安思危的名诗名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是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思想。在历代的兴衰存亡、治国安邦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探寻总结的。司马迁说的“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是很有道理的。在今天,要了解自古以来治乱兴衰的道理,把它当作一面镜子,需要我们在传承前人有价值的思想中不断创新。
当前,全球化遇到近百年来大问题,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过量开发、残酷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后现代化生活方式,过分注重金钱和感官享受,导致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的社会病蔓延。这些无疑是人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其中“人”的问题是关键。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到“修身”是有目标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社会有了良好的制度,以有道德修养的人来管理这个社会,社会上的人就能“以修身为本”,那么中国梦的实现就会有更为坚实的基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有价值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人生智慧,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在治国理政、正己修身、居安思危上,我国古代文化很好地传承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汉昭帝时期,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就盐铁官营等问题进行辩论(见《盐铁论》十卷六十篇)。其中涉及为官如何面对利与义的取舍,至今读之,仍可为当下所用。其中有言:“思仁义以充其位,不为权利以充其私。”桑弘羊在《疾贪篇》讲道:“为吏既多不良矣,又侵渔百姓,长吏厉诸小吏,小吏厉诸百姓,故不患择之不熟,而患求之与得异也;不患其不足也,患其贪而无厌也。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故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也。”其画像淋漓尽致,警戒社会贪官疾症。如今,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打老虎,拍苍蝇,果断坚决就是要治大患,以官德为之表率,正身德行,为政于民。 修治身心最为重要。中国古代为官者以追求心之高洁比之有之,“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干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这是晋朝曾任广州刺吏的吴隐之所写的诗句。“虽饮贪家(泉)心不移。”在晋安帝隆安年中,为整肃南方贪腐之风,吴隐之受命赴任,途经石门,在有名泉日“贪泉”处写此名句,相传饮此泉,廉者之性也可易为贪欲之人。吴隐之便借此“贪泉”,以明心志,告示天下,以浩然正气压倒歪风邪气。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承担起的时代责任。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就是我们在新的时代,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责任与担当。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它必然是由中华美学精神凝聚而成的时代高峰。
那是一次终生难忘的对美与崇高的感悟。1962年秋,我奉命赴西藏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随部队翻越喜马拉雅山,登上冰峰雪岭之际,我猛然发现,世界屋脊之所以无比伟岸,并不只是珠峰高出云端,而是它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群山。这连绵群山虽然低于珠峰,但浑然壮阔,相映成辉,成为天下奇观。这使我顿时明白。中华民族精神与文明的高峰之所以伟岸于五干年历史,正是因为她有着人类无以伦比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历代诗歌中含有中华智慧的哲理诗篇比比皆是,涉及人的生死、苦乐、进退、得失、荣辱、贫富、贵贱,难易、正邪、清浊、善恶、美丑、真伪,古人都曾用哲理精湛的诗句加以破解,展现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博大精深和流彩华芳。中国人的每一种心神意境,几乎都被古诗词吟咏过。有田园牧歌的欢乐甜美,有山河壮丽的长歌咏唱,有盛世欢歌的风骨激扬。我们可以感受到凝结在文字中的美丽与畅想,直抵心灵的壮怀与激荡,流淌着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之美。
美在精神,妙在宜人。历代留下的哲理诗。凝聚着数千年来国人对国家、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和智慧感悟。是万千诗人的精神结晶,是传统文学中最具内涵的宝贵遗产。其中许多篇章所表达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至深哲理,如仁爱、奉献、忠勇、孝悌、公平、正义、诚信、务实、廉洁、慈善、谦和、勤劳、节俭、济困、扶弱等,更是华夏子孙世世代代守护的精神家园。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礼、乐论述甚详,而且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善写七绝,成为当时乐府诗歌中的绝唱,有人评说李白的七绝可以与他媲美,亦被称为“诗家天子”,唐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被贬岭南,次年召回江宁,后天宝二年又被贬偏远荒凉之地,李白曾写诗赠王昌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以诗抒相思怜惜之情。而王昌龄也有真情送他“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更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是王昌龄以诗明志,以冰心玉壶作此,昭示远方的亲友,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如此种种无不浸润着中华美学精神。
追求真善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们如伺发掘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其实,中华美学精神如串串珍珠美不胜收,令人倍增文化自信。“道法自然”强调了天人合一,从个体的社会责任到人类的审美活动,大美至美奠定了中华美学的根基:讲仁爱,重诚信,尚和合,求大同。中华美学精神是一种生命的坚守与情怀,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与高逸,是一种思想的升华,真善美融会贯通,“美在意境”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真谛。中华美学精神的情、趣、境、韵通彻天地,亘古贯今,已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如《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又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人民群众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凝炼为富于哲理的诗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古流传。一切爱国爱民、驰骋疆场、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的人,都是时代的骄子、民族的脊梁。一生抱定救国救民的赤子情怀,至死不渝,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共产党员吉鸿昌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军人用生命报效国家与人民,其诗词之美在于豪放。陈毅的《梅岭三章》之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堪称豪放的典范。
多年来,读了这些悲壮豪迈的诗篇难以忘怀,我是东北野战军四纵队的老兵。解放战争中,四纵歼敌16万余人,自己伤亡5万余人。我曾一次次将写作的诗与我熟悉的烈士形象作比较,他们年轻的生命戛然中止,然而,生命的鲜活与美好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永恒。
我曾在雕塑、绘画中寻觅这种美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买到一片蝴蝶化石。在这上面,蝴蝶的生命突然中止,但它的美丽却永远驻留。先烈为国为民牺牲,其生命之美更应栩栩如生地展示。我用这个标准审视诗歌之美,如陶铸《悼左权将军》:“闻道将军血战死,倾眶热泪湿衣裳。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流红土亦香。外患仍殷怀砥柱,内忧未艾叹萧墙。招魂五月三湘雨,举国同仇挽太行。”它不仅写出了烈士的悲壮,亦写出了烈士生命的大美。毛泽东的诗:“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飚直上重霄九……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融天地人神为一体,生动而壮丽地呈现了生命的永恒之美。
我国古代不乏堪称民族脊梁之人,同时又是吟咏中国精神的诗人,在他们笔下诞生了流传千古的绝句。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地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让我们的民族永远向善向上、永远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