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图强:邓小平擘画小康蓝图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haijun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1983年2月,邓小平视察江苏时,与苏州群众在一起
▲ 1987年10月,邓小平步入中共十三大会场

“四个现代化”目标


  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是周恩来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首先提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被延误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1978年下半年,邓小平访问了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1979年初又访问了美国。在访日期间,邓小平到日产公司参观,当了解到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比当时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高几十倍时,他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访美期间,他先后参观了福特、休斯、波音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及约翰逊航天中心,他表示“看到了一些很新颖的东西”“感到很有收获”。美日两国高度现代化的“冲击力”,使邓小平更直接地感受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促使他更加实事求是地思考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可行性。
  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代表团时首次表明:“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指标意义:“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

首提“小康”构想


  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大平就中国发展长远规划问题向邓小平提问:“中国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在经过大约一分钟的思考后,提出了一个影响中国未来发展命运的战略构想:“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这是邓小平首次用“小康之家”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形象表述。“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的“小康”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水平,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宽裕和殷实生活的美好向往。
  邓小平将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用“小康”代替“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描述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前景,是他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路径长期深思熟虑的结晶。“小康”具有对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民生诉求的高度概括性,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未来发展蓝图的一个核心概念。
  “小康”概念一提出来,就在国内、国际引起了广泛反响。邓小平提出的“小康之家”的目标大体有两层意思:一是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国民生活水准,就是“日子比较好过”;二是一种社会发展水平,就是一种较低标准的现代化,“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
  1980年初,胡耀邦在向邓小平汇报工作时提出,他很赞赏湖北省提出的湖北工农业总产值20年“翻两番”的设想,建议能不能设想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把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邓小平十分赞同这一设想。
  1981年4月14日,邓小平在会见以古井喜实为团长的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时谈道:“1979年我跟大平首相说到,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经过这一时期的探索,看来达到1000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800、900美元,就算800美元,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这里,邓小平第一次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作出了“翻两番”的战略部署。
  他进一步总结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

亲自验证建设小康社会的可行性


  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根据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大會正式提出从1981年起到20世纪末的20年,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二大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于是,“翻两番”“奔小康”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热词”。翻两番,能否翻?奔小康,如何奔?也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邓小平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实地调研进行论证。
  1983年2月6日下午,邓小平乘专列抵达苏州。次日,邓小平就约见陪同考察的江苏省负责人江渭清、顾秀莲以及苏州地委、市委的负责人等听取汇报。邓小平问:“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
  江苏负责人回答:“自1977年至1982年的6年时间,江苏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一番。照这样的增长速度,用不了20年时间,有把握实现翻两番。”
  邓小平满意地笑笑,又问苏州负责人:“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   苏州负责人用翔实的数字作了汇报:“苏州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为65.59亿元,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104.88亿元,按当时的汇率计算,人均接近800美元。4年间,苏州的工农业总产值以12.65%的速度递增。照这样的速度,苏州大约用15年时间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可以提前完成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高兴地追问:“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
  苏州负责人汇报说:“一些基本民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是群众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二是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三是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四是人不再外流了,农村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五是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六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邓小平仿佛已透过苏州看到了全國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前景。
  2月9日下午,邓小平离开苏州,前往浙江杭州考察。邓小平对浙江省负责人说:“现在苏州市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已经达到或者接近800美元的水平。江苏从1977年到1982年的6年时间里,产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后可以达到翻两番的目标。浙江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
  浙江负责人介绍说:“这两年浙江的发展势头很好,1982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人均达到500美元,名列全国第七位。”
  邓小平说:“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除外,你们是第四位嘛!到本世纪末,江苏说可以达到每人3000美元。你们少说也应该2000多美元。现在是500多美元,翻两番应该有2000美元。”他还指出,江苏、浙江恐怕还要多翻一点才行,因为宁夏、甘肃这些地方比较落后,如果江苏、浙江只翻两番,全国平均起来就翻不了两番。
  苏杭的巨大变化,论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使邓小平对“翻两番”“奔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尤其是苏州的实践,启发邓小平开始思考,在经济翻两番的同时,推进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六条标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他描述的这六条,使小康的含义由原来比较单一的经济问题,拓展到一个较为全面的社会概念,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由此初步形成。

作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在制定和完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邓小平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21世纪长远发展战略问题上。他说,我们虽然活不到那个时候,但有责任提出那个时候的目标。
  1984年4月,他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第一次对小康之后的发展目标作了“两步走”设想:“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30年至50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20世纪最后20年是“一步”,21世纪前30年或50年又是“一步”。
  1984年6月,邓小平提出以20世纪末为起点,再好好干30年至50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7年2月,他又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调整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更符合实际和可能。
  1987年4月,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首次提出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强。这个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邓小平把20世纪最后20年的“一步”调整为“两步”,再加上21世纪前30年到50年的“一步”,从战略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部署。
  邓小平的这个百年图强的战略构想,在中共十三大会议上变成了全党的意志:“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三大以后,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进入全面实践时期,到1990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了1.36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1.08 倍,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人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顺利实现,开始朝着20世纪末“翻两番”的小康目标迈进。
  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目标以后,第三步应该怎么走?邓小平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概念上的构想,他寄语后继者:“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其他文献
企业发展中,劳动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为规避系列劳动力方面的问题,我国逐渐对《劳动法》加以完善.伴随新劳动法的出台,使企业面临着劳动用工结构优化的问题,不仅能够提升
本文以1998-2007年全国各市(地区、自治州、盟)最低工资标准随时间变化的外生差异来识别最低工资上涨与企业平均工资、企业雇佣人数的关系.利用1998200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
期刊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工作逐渐由计算机技术来进行,这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伴随着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同时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为了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
在襁褓中流离躲避战火,青少年时立志做体操健将,大学主修物理专业,人到中年却登上数学巅峰……我们很难把这些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与这位和蔼、平实的学者联系起来。半路出家的数学迷  彭实戈1947年12月8日出生于山东省滨县(今山东省滨州市)。他的家庭是一个“红色”世家,母亲彭平是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澎湃烈士的亲侄女。彭实戈出生时,父亲黄显群正在解放济南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他给儿子取名“实戈
期刊
美丽的春天来了,幼儿园里处处春意盎然。小草绿了、桃花开了、竹笋冒出了尖尖的头......春天里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孩子们的眼睛,引发着
期刊
国有资产在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中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国有资产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我国社会稳定的保障,因此,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强化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
老家一个小朋友到成都读大学了。他在国庆节前联系我,看假期有没有时间见一面。我说,正好和几个朋友一起烤饼干,就一起来玩吧。他很开心地答应了,最后又补了一句:“我去方便吗?”这一句让我惊异,也有几分感动,00后的小孩,即便是在农村长大,也很“懂事”,知道所谓大都市的交往礼仪了。  我们父母那一代,拜访亲友多喜欢“空降”。前段时间回家,父亲想组一个饭局,邀请舅舅过来。我让他提前打电话预约,他不以为然,坚
期刊
密钥协商是量子密钥分配(QKD)的重要环节,影响着QKD的密钥率和安全距离。作为一种低信噪比时较为高效的密钥协商方案,多维协商算法被很好地应用在高斯调制连续变量QKD中,延长
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图书馆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和优势所在,通过展示现今图书馆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现状
温度测量及控制仪表在工矿企业应用广泛,约占自动化仪表应用总数的50%。目前,国内的温度测量控制仪表以模拟指针式或该种类组装式为主,测量误差大,可靠性差,工艺复杂,经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