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和产业支撑,也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任务。近年来,宁波围绕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扎实推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创新思维,谋划对策。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供给质量还不够高。一方面,宁波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优质耕地逐步减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储藏、加工和流通设施建设与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显现,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农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升级之间的供需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绿色、有机食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还不多,缺乏有规模、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总体上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乡村产业融合度还不够深。主要表现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发展还不够快,有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企业、大农场、大基地还比较少,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规模还比较小。现有农旅项目主要集中在水果采摘、农家餐馆、登山休闲等方面,项目业态还比较雷同,因势造景不够丰富,在品牌打造、品牌营销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多,乡村休闲旅游、乡愁意境营造还不够到位,抱团推广的品牌意识和集群效应不够。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不够强。总体上农业生产经营队伍老化、弱化,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短缺,特别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规模数量还比较小。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尚需加快培育壮大,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全。虽然宁波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比较高,但承包土地的流转期限短、面积小的现象依然存在,难以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还不高,多数乡镇为农服务作用发挥不到位,农民合作组织的互助服务还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机服务、农资购销、农产品营销、农村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为农服务资源有效整合、作用发挥还不够。
农业支持保护体制机制还不够顺。农业管理涉及多个行政部门,职能分散交叉,统筹协调难度较大。财政支农资金分块管理,整合不够,对农业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土地要素保障还不够,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功能拓展。
谋划推进乡村产业兴旺需把握好五个关系
一是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破”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精准,革新除弊,着力破除传统农业的旧理念、旧思维,破除落后产能和落后生产方式,破除阻碍“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立”就是要坚持目标导向,高点站位,前瞻谋划,牢牢抓住乡村产业兴旺的本质要求,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优体制,建立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是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农产品量大不等于质优,也不等于增产增收,乡村产业兴旺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关键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是否得到有效满足。要着力找准“平衡点”“结合点”,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是把握好“活”与“强”的关系。搞活经营主体,把着力点放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上来,强化政策扶持,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其在联接农户、拓展市场、提升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强化科技驱动,以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要素生产率,抓住“种”和“管”两个环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走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
四是把握好“调”与“改”的关系。做深做透“调”与“改”的文章,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相结合,近期调整和远期调整相结合,从农业市场化改革入手,切实增加绿色、生态、有机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减少一般农产品的供给。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的“放、管、服”改革,重点激活农村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积极有效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产业,以先进的理念、模式、管理来推动农村产业发生深刻改变。
五是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注重点面结合,鼓勵基层创造,在有条件的地方力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实践,力求形成一批乡村产业兴旺的样本示范,同时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可复制的经验。
以“四个聚焦”推进宁波乡村产业兴旺
聚焦产业平台,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有新作为。农业产业平台是农业规模化、集聚化的重要载体。一要建平台。着力打造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美丽田园、现代农业庄园和精品农业风景线,以宁波杭州湾、余姚滨海、象山大塘港和宁海东部四大农业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区块,争创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着力提高辐射带动和示范影响力。二要创特色。巩固提升蔬菜瓜果、水产养殖、林特花卉和畜禽养殖等传统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创新多种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引进种子、种苗,吸引工商资本等农业新型主体参与,做大做优做强特色精品农业。三要强基础。通过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完善经营管理体制等举措,创造发展条件,着力提升农业园区基础支撑水平。
聚焦功能拓展,在发展民宿经济上有新作为。顺应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态势,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产业功能,大力发展农旅文融合的民宿经济。一要坚持规划引领。坚持高点定位,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对有条件的村庄、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和有资源禀赋优势的重点区域,进一步明确其发展方向、目标定位、空间布局、重点项目等,积极培育发展餐饮、旅游、文体娱乐等紧密型产业,带动发展交通、物流、商贸、租赁等关联产业,促使民宿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二要力促规范。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推动民宿规范化、精品化发展,着力建设一批精品民宿、民宿集聚区、景区化特色村镇和田园综合功能区。三要破除制约。鼓励农户改建改造自有房屋及附属配套设施开办民宿,探索由村集体和专业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模式,积极引导资源主体、资本主体、经营主体、从业主体等各方力量参与民宿经济发展,做好民宿集聚区的交通道路、标志标牌、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服务。 聚焦提质增效,在实施“品牌农业+互联网”上有新作为。要借鉴丽水市“丽水山耕”“丽水山居”品牌做法经验,抓好农业品牌化建设,让农业品牌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产生叠加放大效應。一要加大农业品质品牌培育。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和龙头带动,重点打造“甬优”水稻、余姚榨菜、鄞州雪菜等一批品质优、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有市场信誉度的“甬”字号区域特色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鼓励农业企业创建国家、省、市名牌农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形成支持和保护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整合落实扶持措施,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等到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兴办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庄园等,培育一批“农创客”“新农人”。三要加大智慧农业配套。加快建立智慧农业云平台,启动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精致农业支撑服务平台等建设,结合电商营销对农产品的要求,搞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淘宝网?中国特色宁波馆”等各类区域特色网店,积极引导宁波主导农产品与全国农产品大市场有效对接,推动其占有更多市场份额。
聚焦破难创新,在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上有新作为。着力破除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制上的制约,把推进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合联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一项重头戏,进一步提高农民合作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一要拓展综合性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市、县、镇三级农合联组织体系,重点是总结慈溪、余姚等地探索乡镇农合联实体化、规范化运作的方法,做大做强乡镇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全要素供给、全产业链服务”的要求,探索创新运行管理模式,整合服务资源,组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农业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相结合的服务经营机制。二要提升专业性服务功能。总结北仑等地组建花卉专业性农合联等创新做法经验,大力支持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供销社牵头创办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相互抱团合作,加强互助服务,进一步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三要加大金融保险服务支撑。总结奉化“惠农贷”、镇海“白名单”等创新金融产品为农服务的经验做法,发挥好市、县两级农合联会员单位和专业服务机构为农服务要素供给保障作用,延伸各类服务资源,拓展金融、保险服务功能,积极鼓励政策性农信担保公司、保险机构创新担保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基层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优化服务提供保障。
责任编辑:谢 霞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供给质量还不够高。一方面,宁波农业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优质耕地逐步减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储藏、加工和流通设施建设与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显现,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农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升级之间的供需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绿色、有机食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还不多,缺乏有规模、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总体上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乡村产业融合度还不够深。主要表现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发展还不够快,有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企业、大农场、大基地还比较少,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规模还比较小。现有农旅项目主要集中在水果采摘、农家餐馆、登山休闲等方面,项目业态还比较雷同,因势造景不够丰富,在品牌打造、品牌营销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多,乡村休闲旅游、乡愁意境营造还不够到位,抱团推广的品牌意识和集群效应不够。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不够强。总体上农业生产经营队伍老化、弱化,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短缺,特别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规模数量还比较小。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尚需加快培育壮大,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全。虽然宁波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比较高,但承包土地的流转期限短、面积小的现象依然存在,难以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还不高,多数乡镇为农服务作用发挥不到位,农民合作组织的互助服务还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机服务、农资购销、农产品营销、农村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为农服务资源有效整合、作用发挥还不够。
农业支持保护体制机制还不够顺。农业管理涉及多个行政部门,职能分散交叉,统筹协调难度较大。财政支农资金分块管理,整合不够,对农业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土地要素保障还不够,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功能拓展。
谋划推进乡村产业兴旺需把握好五个关系
一是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破”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精准,革新除弊,着力破除传统农业的旧理念、旧思维,破除落后产能和落后生产方式,破除阻碍“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立”就是要坚持目标导向,高点站位,前瞻谋划,牢牢抓住乡村产业兴旺的本质要求,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优体制,建立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是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农产品量大不等于质优,也不等于增产增收,乡村产业兴旺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关键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是否得到有效满足。要着力找准“平衡点”“结合点”,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是把握好“活”与“强”的关系。搞活经营主体,把着力点放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上来,强化政策扶持,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其在联接农户、拓展市场、提升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强化科技驱动,以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要素生产率,抓住“种”和“管”两个环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走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
四是把握好“调”与“改”的关系。做深做透“调”与“改”的文章,坚持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相结合,近期调整和远期调整相结合,从农业市场化改革入手,切实增加绿色、生态、有机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减少一般农产品的供给。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的“放、管、服”改革,重点激活农村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积极有效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产业,以先进的理念、模式、管理来推动农村产业发生深刻改变。
五是把握好“点”与“面”的关系。注重点面结合,鼓勵基层创造,在有条件的地方力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实践,力求形成一批乡村产业兴旺的样本示范,同时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可复制的经验。
以“四个聚焦”推进宁波乡村产业兴旺
聚焦产业平台,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有新作为。农业产业平台是农业规模化、集聚化的重要载体。一要建平台。着力打造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美丽田园、现代农业庄园和精品农业风景线,以宁波杭州湾、余姚滨海、象山大塘港和宁海东部四大农业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区块,争创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着力提高辐射带动和示范影响力。二要创特色。巩固提升蔬菜瓜果、水产养殖、林特花卉和畜禽养殖等传统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创新多种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引进种子、种苗,吸引工商资本等农业新型主体参与,做大做优做强特色精品农业。三要强基础。通过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完善经营管理体制等举措,创造发展条件,着力提升农业园区基础支撑水平。
聚焦功能拓展,在发展民宿经济上有新作为。顺应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态势,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产业功能,大力发展农旅文融合的民宿经济。一要坚持规划引领。坚持高点定位,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对有条件的村庄、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和有资源禀赋优势的重点区域,进一步明确其发展方向、目标定位、空间布局、重点项目等,积极培育发展餐饮、旅游、文体娱乐等紧密型产业,带动发展交通、物流、商贸、租赁等关联产业,促使民宿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二要力促规范。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推动民宿规范化、精品化发展,着力建设一批精品民宿、民宿集聚区、景区化特色村镇和田园综合功能区。三要破除制约。鼓励农户改建改造自有房屋及附属配套设施开办民宿,探索由村集体和专业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模式,积极引导资源主体、资本主体、经营主体、从业主体等各方力量参与民宿经济发展,做好民宿集聚区的交通道路、标志标牌、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服务。 聚焦提质增效,在实施“品牌农业+互联网”上有新作为。要借鉴丽水市“丽水山耕”“丽水山居”品牌做法经验,抓好农业品牌化建设,让农业品牌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产生叠加放大效應。一要加大农业品质品牌培育。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和龙头带动,重点打造“甬优”水稻、余姚榨菜、鄞州雪菜等一批品质优、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有市场信誉度的“甬”字号区域特色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鼓励农业企业创建国家、省、市名牌农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形成支持和保护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整合落实扶持措施,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等到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兴办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庄园等,培育一批“农创客”“新农人”。三要加大智慧农业配套。加快建立智慧农业云平台,启动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精致农业支撑服务平台等建设,结合电商营销对农产品的要求,搞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淘宝网?中国特色宁波馆”等各类区域特色网店,积极引导宁波主导农产品与全国农产品大市场有效对接,推动其占有更多市场份额。
聚焦破难创新,在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上有新作为。着力破除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制上的制约,把推进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合联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一项重头戏,进一步提高农民合作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一要拓展综合性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市、县、镇三级农合联组织体系,重点是总结慈溪、余姚等地探索乡镇农合联实体化、规范化运作的方法,做大做强乡镇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全要素供给、全产业链服务”的要求,探索创新运行管理模式,整合服务资源,组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农业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相结合的服务经营机制。二要提升专业性服务功能。总结北仑等地组建花卉专业性农合联等创新做法经验,大力支持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供销社牵头创办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相互抱团合作,加强互助服务,进一步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三要加大金融保险服务支撑。总结奉化“惠农贷”、镇海“白名单”等创新金融产品为农服务的经验做法,发挥好市、县两级农合联会员单位和专业服务机构为农服务要素供给保障作用,延伸各类服务资源,拓展金融、保险服务功能,积极鼓励政策性农信担保公司、保险机构创新担保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为基层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优化服务提供保障。
责任编辑:谢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