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初中“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注意事项等做了具体介绍,认为这一教学模式对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一定的作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向和要求。
关键词:初中 学案导 学教学合一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备好教案,根据教案组织教学,学生接受过程往往是被动的,课堂教学效率往往不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合一呢?
笔者认为,“学案导学、教学合一”这一教学模式,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可以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并且可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是真正意义上实现教与学的合一、教与学的和谐,是获得课堂教学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本文将自己在此方面的实践和体会作一交流。
一、课堂学案导学设计
1.学案设计的基本内容
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设计、课后作业等部分。设计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阅读、联想、归纳、思考、讨论、练习等),还要拟定培养何种思维方法,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2.课堂学案的设计思路
(1)研究四项内容:研究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以确定学习目标,深入挖掘知识点的能力价值;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法和策略;研究知识规律,特别是知识点的衔接,以确定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研究知识应用范围,特别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确定学生训练的方向和内容。
(2)制定学习目标: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智力目标是显性目标,应写在学案上;非智力目标是隐性目标,可不写在学案上,但需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评价激励等方式来实现。
(3)贯穿学习活动设计的三条线: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进行分析、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它是学案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和保证;学法线——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路体现,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能力线——是针对各知识点所荷载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以及教学要求提出的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是一条暗线,但在设计者心中是一条非常明晰的线。
(4)编制课堂练习: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全体学生,所以在编制作业时,要做到起点适中、难易适中。
3.课堂学案的设计原则
(1)层次性原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疑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要循序渐进,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2)能力性原则:即知识点自身的内涵,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开发不同知识点的能力价值。
(3)思维性原则:提问、设疑要有足够的思维量,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把教学活动变成全体学生的思维体操,使之“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4)探索性原则:设计探索性问题,把学生带人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学生亲身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结论,掌握新方法。
(5)灵活性原则:即内容的灵活设计,对同一知识点,设计也可有多种形式,要尽量设计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新颖形式。
二、课堂学案导学的流程
“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而落实则主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则是“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在新授课教学中采用自学——探究——点拨——拓展——整合——巩固六个教学环节。
1.自学学案,以案导学
教师将精心编写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一个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全班学生划为三个层次:A为优秀生,B为中等生,c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层次,并按相应的规则要求自己。C层: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B层: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疑问的地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A层: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使课堂的讲解更具针对性。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学案导学”要求学生主动试一试,并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合一”要求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娶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各抒己见,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消化知识疑点。
3.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学生自学中的疑点进行精讲点拨。对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针对其疑点讲清思路,并可以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4.整合知识,形成网络
上完学案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归纳时,教师应及时反馈,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5.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矫正。
6.巩固深化,做好检查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回,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别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
三、“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模式操作注意事项
1.“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模式应注意“二备”
由于学案的定稿经过集体备课环节,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已经“集思广益”了,满足于现成的学案。但是班级不同,学生的差异很大,完全搞“一刀切”,不加任何思考地去使用学案,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隐患。所以,在确定学案使用时,教师要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对学案的部分内容作适当调整,做几手准备。
2.“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模式应注意“导”的顺畅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切忌过多,不能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消极情绪。导学问题的设计,不是把课本知识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训练的过程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由浅入深,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3.“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模式应注意学法指导
“学案导学、教学合一”目的是学生自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上课时要鼓励学生发言,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不必忙于纠正,而让学生讲完,然后请别的学生继续发言,最后引导学生来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要鼓励后进生参加讨论,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讨论问题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如:歌诀法,既可帮助记忆,又教给学生将书读薄的学习方法;迁移法,可为重组、转换、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类比法,长时间的进行引导和训练,能使学生触类旁通,掌握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规律法,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模式坚持先学后教、教学合一、师生合一、讲练合一,实现了从“教会”到“学会”、从“要你学”到“我要学”、从教师的“单向灌输”到师生的“双向互动”、从片面的讲解到讲练结合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 学案导 学教学合一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备好教案,根据教案组织教学,学生接受过程往往是被动的,课堂教学效率往往不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合一呢?
笔者认为,“学案导学、教学合一”这一教学模式,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可以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并且可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是真正意义上实现教与学的合一、教与学的和谐,是获得课堂教学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本文将自己在此方面的实践和体会作一交流。
一、课堂学案导学设计
1.学案设计的基本内容
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设计、课后作业等部分。设计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阅读、联想、归纳、思考、讨论、练习等),还要拟定培养何种思维方法,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2.课堂学案的设计思路
(1)研究四项内容:研究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以确定学习目标,深入挖掘知识点的能力价值;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法和策略;研究知识规律,特别是知识点的衔接,以确定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研究知识应用范围,特别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确定学生训练的方向和内容。
(2)制定学习目标: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智力目标是显性目标,应写在学案上;非智力目标是隐性目标,可不写在学案上,但需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评价激励等方式来实现。
(3)贯穿学习活动设计的三条线: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进行分析、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它是学案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和保证;学法线——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路体现,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能力线——是针对各知识点所荷载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以及教学要求提出的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是一条暗线,但在设计者心中是一条非常明晰的线。
(4)编制课堂练习: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全体学生,所以在编制作业时,要做到起点适中、难易适中。
3.课堂学案的设计原则
(1)层次性原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疑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要循序渐进,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2)能力性原则:即知识点自身的内涵,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开发不同知识点的能力价值。
(3)思维性原则:提问、设疑要有足够的思维量,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把教学活动变成全体学生的思维体操,使之“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4)探索性原则:设计探索性问题,把学生带人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学生亲身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结论,掌握新方法。
(5)灵活性原则:即内容的灵活设计,对同一知识点,设计也可有多种形式,要尽量设计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新颖形式。
二、课堂学案导学的流程
“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而落实则主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则是“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在新授课教学中采用自学——探究——点拨——拓展——整合——巩固六个教学环节。
1.自学学案,以案导学
教师将精心编写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一个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全班学生划为三个层次:A为优秀生,B为中等生,c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层次,并按相应的规则要求自己。C层: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B层: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疑问的地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A层: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使课堂的讲解更具针对性。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学案导学”要求学生主动试一试,并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合一”要求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娶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各抒己见,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消化知识疑点。
3.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学生自学中的疑点进行精讲点拨。对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针对其疑点讲清思路,并可以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4.整合知识,形成网络
上完学案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归纳时,教师应及时反馈,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5.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矫正。
6.巩固深化,做好检查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回,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别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
三、“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模式操作注意事项
1.“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模式应注意“二备”
由于学案的定稿经过集体备课环节,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已经“集思广益”了,满足于现成的学案。但是班级不同,学生的差异很大,完全搞“一刀切”,不加任何思考地去使用学案,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隐患。所以,在确定学案使用时,教师要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对学案的部分内容作适当调整,做几手准备。
2.“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模式应注意“导”的顺畅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切忌过多,不能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消极情绪。导学问题的设计,不是把课本知识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训练的过程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由浅入深,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3.“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模式应注意学法指导
“学案导学、教学合一”目的是学生自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上课时要鼓励学生发言,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不必忙于纠正,而让学生讲完,然后请别的学生继续发言,最后引导学生来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要鼓励后进生参加讨论,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讨论问题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如:歌诀法,既可帮助记忆,又教给学生将书读薄的学习方法;迁移法,可为重组、转换、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类比法,长时间的进行引导和训练,能使学生触类旁通,掌握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规律法,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案导学、教学合一”教学模式坚持先学后教、教学合一、师生合一、讲练合一,实现了从“教会”到“学会”、从“要你学”到“我要学”、从教师的“单向灌输”到师生的“双向互动”、从片面的讲解到讲练结合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