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7日,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论坛”举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张丕民,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俞剑红,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编剧、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卢米埃影业董事长兼CEO胡其鸣,经纪人、制片人、导演、电影营销专家黄斌,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司若等出席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主办、CC-Smart新传智库承办,采取主题发布、专题演讲和主题沙龙等多种形式,从投资风险、受众调研、人才培养、电影制作生产等多个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会上还发布了《影视蓝皮书: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18)》。
近年来,中国电影业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期,创作活力持续增强,电影质量稳步提升。国家电影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票房规模为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继续交出亮眼成绩单,第一季度单季票房突破200亿元,刷新世界电影史上單季度国家电影市场纪录,中国电影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针对“从电影大国走向强国”这一主题,张丕民提出四点希望。他表示,首先要坚持电影社会效益和质量导向原则,通过深入生活的体验和深入社会的观察进行创作,聚焦普罗大众,讴歌民族英雄,不断提升电影内容作品的社会效益和整体质量,提升影片口碑,多出精品力作,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第二要大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市场运营能力。通过透明、高效的影视工业流程进行加工生产,通过健康规范的影视市场体系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促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量规模,保障公平竞争,积极防控风险,提升经济效益。第三要构建与电影产业规模和国际地位相配套的电影智库咨询研究支撑体系。通过受众调查、市场研究,形成高效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和应对体系,积极助力行业发展向事业化方向迈进,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第四,电影从业者要认真学习《电影产业促进法》。
司若表示,中国电影要抓住契机,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首先,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增速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这对我们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另外,经过多年发展,影视产业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备,具有影视精品生产和产能输出的基础条件;第三,在影视人才的培养方面,经过多年发展也有了很好的储备;第四要考虑如何让从去年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国电影促进法》更好地落地,给我们的产业发展带来提升的契机?”
对于中国电影如何从大国向强国迈进,俞剑红也提出了看法。他首先总结了中国电影产业这几年发展的五点特征:一是中国电影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二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产业机制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在市场上出现;三是二级市场的发展,也就是二三四线城市成为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影视公司与资本市场的接轨,很多影视公司开始上市;五是中国电影制发放都实现了数字化。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要想真正将电影产业做大做强,中国需要真正的国家级电影产业园,需要提升电影工业体系、完善电影产业的投融资和制发放体系。
在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尹鸿总结了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三大挑战,即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三个“失序”。第一是舆论失序,尹鸿认为电影可以批评,但不能“扣帽子”“打棒子”,用个人好恶去进行政治批判,要认识到电影只是电影;第二是市场失序,外来资金不够专业化,资本进行恶意竞争,让市场失去了原有的规范;第三是产业失序,目前网上售票平台形成寡头,上游制片和下游影院企业众多,对寡头没有议价能力。这造成影院利润下降,而影院只能用牺牲服务质量来降低成本,片方也被票补绑架。
但尹鸿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中国电影多年来始终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如果全社会用健康心态看待电影,电影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可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去年大家担心的拐点并没有来,两位数的增长让中国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影市场。如果沿着这样的方向发展,中国电影市场的正向势头至少在未来5年都是可以确认的。”
对于电影质量有待提升的问题,俞剑红建议建立完善的制片人制度,“简单讲就是制片人中心制,它真正面向项目的综合研发,从策划运作开始,进行全产业链的设计,包括后产品开发以及相关的电影发行。现在一些公司在运作电影时,关于真正的制片人中心的务实和理念都不够,特别是有专业水准的、对项目有评估或专业洞察力,能够掌握行业创作资源的制片人还很欠缺。”
作为人才密集型行业,人才是中国电影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才缺乏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侯光明表示,目前国内的电影教育非常热,有300所大学在招电影影视专业的本科生,有更多的院校在开展电影教育。火热的背后是蓬勃的电影产业在支撑。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电影人才需求市场的火爆,同时人才市场的火爆对电影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很多新问题也开始凸显。
对于电影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缺口,影视专业教育方面该如何弥补?又如何通过人才培养做好基础性服务?对此,李向民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一方面,电影的产学研要联系起来,用新鲜的教材和案例培养实用型人才,“老师首先要提升,要投入生产和研究一线,研究当下的问题和最新现象,而后才能教导和引导学生理解当下电影产业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电影人要有人文精神,要呼唤电影人的良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同为教育工作者,俞剑红表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要实现几个转变:第一是由单道向多方协同的转变,将艺术学理论和美术学及其他相应学科一同发展;二要实现以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为主,转到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并重;三是从以教学为主,向产学研一体化转移;最后是要有全球视野,了解国际形势。
本次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主办、CC-Smart新传智库承办,采取主题发布、专题演讲和主题沙龙等多种形式,从投资风险、受众调研、人才培养、电影制作生产等多个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会上还发布了《影视蓝皮书: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18)》。
电影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中国电影业进入繁荣发展的黄金期,创作活力持续增强,电影质量稳步提升。国家电影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票房规模为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继续交出亮眼成绩单,第一季度单季票房突破200亿元,刷新世界电影史上單季度国家电影市场纪录,中国电影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针对“从电影大国走向强国”这一主题,张丕民提出四点希望。他表示,首先要坚持电影社会效益和质量导向原则,通过深入生活的体验和深入社会的观察进行创作,聚焦普罗大众,讴歌民族英雄,不断提升电影内容作品的社会效益和整体质量,提升影片口碑,多出精品力作,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第二要大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市场运营能力。通过透明、高效的影视工业流程进行加工生产,通过健康规范的影视市场体系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促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量规模,保障公平竞争,积极防控风险,提升经济效益。第三要构建与电影产业规模和国际地位相配套的电影智库咨询研究支撑体系。通过受众调查、市场研究,形成高效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和应对体系,积极助力行业发展向事业化方向迈进,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第四,电影从业者要认真学习《电影产业促进法》。
司若表示,中国电影要抓住契机,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首先,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增速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这对我们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另外,经过多年发展,影视产业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备,具有影视精品生产和产能输出的基础条件;第三,在影视人才的培养方面,经过多年发展也有了很好的储备;第四要考虑如何让从去年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国电影促进法》更好地落地,给我们的产业发展带来提升的契机?”
对于中国电影如何从大国向强国迈进,俞剑红也提出了看法。他首先总结了中国电影产业这几年发展的五点特征:一是中国电影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二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产业机制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在市场上出现;三是二级市场的发展,也就是二三四线城市成为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影视公司与资本市场的接轨,很多影视公司开始上市;五是中国电影制发放都实现了数字化。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要想真正将电影产业做大做强,中国需要真正的国家级电影产业园,需要提升电影工业体系、完善电影产业的投融资和制发放体系。
面临三个“失序”挑战
在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尹鸿总结了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三大挑战,即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三个“失序”。第一是舆论失序,尹鸿认为电影可以批评,但不能“扣帽子”“打棒子”,用个人好恶去进行政治批判,要认识到电影只是电影;第二是市场失序,外来资金不够专业化,资本进行恶意竞争,让市场失去了原有的规范;第三是产业失序,目前网上售票平台形成寡头,上游制片和下游影院企业众多,对寡头没有议价能力。这造成影院利润下降,而影院只能用牺牲服务质量来降低成本,片方也被票补绑架。
但尹鸿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中国电影多年来始终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如果全社会用健康心态看待电影,电影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可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去年大家担心的拐点并没有来,两位数的增长让中国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影市场。如果沿着这样的方向发展,中国电影市场的正向势头至少在未来5年都是可以确认的。”
对于电影质量有待提升的问题,俞剑红建议建立完善的制片人制度,“简单讲就是制片人中心制,它真正面向项目的综合研发,从策划运作开始,进行全产业链的设计,包括后产品开发以及相关的电影发行。现在一些公司在运作电影时,关于真正的制片人中心的务实和理念都不够,特别是有专业水准的、对项目有评估或专业洞察力,能够掌握行业创作资源的制片人还很欠缺。”
人才缺口需要影视教育弥补
作为人才密集型行业,人才是中国电影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才缺乏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侯光明表示,目前国内的电影教育非常热,有300所大学在招电影影视专业的本科生,有更多的院校在开展电影教育。火热的背后是蓬勃的电影产业在支撑。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电影人才需求市场的火爆,同时人才市场的火爆对电影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很多新问题也开始凸显。
对于电影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缺口,影视专业教育方面该如何弥补?又如何通过人才培养做好基础性服务?对此,李向民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一方面,电影的产学研要联系起来,用新鲜的教材和案例培养实用型人才,“老师首先要提升,要投入生产和研究一线,研究当下的问题和最新现象,而后才能教导和引导学生理解当下电影产业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电影人要有人文精神,要呼唤电影人的良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同为教育工作者,俞剑红表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要实现几个转变:第一是由单道向多方协同的转变,将艺术学理论和美术学及其他相应学科一同发展;二要实现以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为主,转到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并重;三是从以教学为主,向产学研一体化转移;最后是要有全球视野,了解国际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