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提出了将右脑功能开发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相整合的教学思路,并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实践表明,将右脑功能开发与生物学教学相整合,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全面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右脑功能 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承,生物教学往往只关注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致使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这种过于偏重于逻辑思维和语言形式训练的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脑功能研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和右脑在功能上是不对等的。左脑的功能侧重于抽象思维,具有逻辑、数学、语言等功能,它控制着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判断力和思考力等,是以线性方式处理输入信息的。左脑最大的特点是次序性,即把所接受的信息,依照顺序一一处理,最后将信息保存在脑内。因此,有人称左脑为“知识脑”。而右脑的功能侧重于形象思维和主观形象等知觉活动,是人类灵感和创造力的发源地,它是以视觉空间的非线性方式处理输入信息的。右脑的特点是全面、快速、容量大,它能自由自在地接受信息,并将信息转换成图像,将之保存在“记忆库”中。脑功能定位表明,人的右脑不仅记忆容量大,而且在认知方面具有左脑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具体思维能力,对空间的认识能力,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情绪表达和识别能力等,右脑都优于左脑。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步骤——动手操作,亦主要由右脑管辖。
三、右脑功能开发与生物学教学整合
反思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思维训练方面明显存在对右脑功能关注不足的现象,且右脑功能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关联。为此,提出了将右脑功能开发与生物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思路,并进行了实践性探索。本研究讨论的右脑功能开发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训练和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四个方面。
1.形象思维训练与生物教学整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视觉把所学事物的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并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事物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生物学涉及到大量有关形态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形象思维,将形象思维训练与生物学教学整合,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知识迁移的频率,建立具有动态、立体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素材。如利用标本、模型、图片、挂图等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知;操作性的实验,会在学生的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记;带领学生到自然界中去识别生物、调查研究周围环境中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使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生物学;开发视、听课程资源,同时唤起学生视、听觉中枢的兴奋等,促进左右脑功能互补,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同作用,达到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如在学习“花的结构”时,选择一些植物的花发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剖,并鼓励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纵切后的子房,看看里面将会有什么“新发现”(子房内有胚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可使学生将右脑形成的感性认识输入到左脑进行思考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看”来发现新知识。
2.发散思维训练与生物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方向,进行多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的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它的显著特点是流畅、变通、独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它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进行横向拓展,逆向思考,采用转化、迁移、逆向等手法进行探索。在生物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发散思维,具有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如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制作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变得更加具有个性,更加多样化;布置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作业等。如在学习植物的“双受精”时,让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制作“双受精”模型,并要求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说明,学生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演示模型,这些模型不仅材质不同,而且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学生为了演示花粉管的萌发过程,做成动态的模型;有的学生为了更清楚地演示子房内部的结构,在模型中安置了电光源;也有的学生受农村辘轳的启示,做成可反复演示的“双受精”动态过程模型;还有的学生做成了“双受精”快翻动画册。这种发散思维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直觉思维训练与生物教学整合,发展学生的预见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人在解决问题时,不经过逐步的分析和推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判断或猜想的思维方式。以前的课堂教学过分关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与解题的形式技巧,过分强调分析思维的作用和训练,不符合少年儿童思维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其结果不仅不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分析思维的提高。直觉思维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是进入认知新领域的直接快车。直觉思维的特征为直接性、视觉性、内隐性。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允许学生在说不清原因的情况下谈自己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引发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如在讲到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时,提出“一般淡水鱼能否在海水中生存”的问题,让学生在不依赖于严格证明的情况下,以直觉的形式迅速回答。又如,在讲解“DNA双螺旋结构”时,让学生制作其结构模型,以视觉化的方式再现并处理事物,既可有效地加深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空间认识和其功能的记忆与理解,又可发展学生将信息编码转化为图像形式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方向和目标的直接预见能力。
4.开发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在教学中可以开发多种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如在讲到植物在净化环境中的作用时,学生设计并实施了这样的实验,选取种有不同植物的花盆,将其放入一个封闭的空间,然后通入某种有毒气体(如SO2),过一段时间测量其毒气的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用实验验证植物具有净化空气这一假设。在讲到人体的肾脏时,学生根据肾功能的原理和直觉思维,自主设计并制作了用于治疗肾病的简易血液透析装置。根据不伤害原则学生设计并制作了捕鼠器,用于诱捕猎物而又不伤害或杀死它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利用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制作了“楼顶对话”模型,将树木花草种在楼顶,美化生活环境,模型具有两层防渗结构及供水系统,还有供人们休闲和乘凉的拱形凉棚;学生还利用形象思维创造性地将废弃的啤酒瓶盖拼成了各种动物形态模型。学生在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撰写了大量的科技小论文,有的发表在《中学生学生物》杂志上。生物学探究性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界生物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充分认识学习生物学的价值,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动力。
实践表明,将右脑功能开发与生物学教学相整合,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托马斯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右脑功能 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承,生物教学往往只关注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致使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这种过于偏重于逻辑思维和语言形式训练的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脑功能研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和右脑在功能上是不对等的。左脑的功能侧重于抽象思维,具有逻辑、数学、语言等功能,它控制着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判断力和思考力等,是以线性方式处理输入信息的。左脑最大的特点是次序性,即把所接受的信息,依照顺序一一处理,最后将信息保存在脑内。因此,有人称左脑为“知识脑”。而右脑的功能侧重于形象思维和主观形象等知觉活动,是人类灵感和创造力的发源地,它是以视觉空间的非线性方式处理输入信息的。右脑的特点是全面、快速、容量大,它能自由自在地接受信息,并将信息转换成图像,将之保存在“记忆库”中。脑功能定位表明,人的右脑不仅记忆容量大,而且在认知方面具有左脑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具体思维能力,对空间的认识能力,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情绪表达和识别能力等,右脑都优于左脑。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步骤——动手操作,亦主要由右脑管辖。
三、右脑功能开发与生物学教学整合
反思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思维训练方面明显存在对右脑功能关注不足的现象,且右脑功能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关联。为此,提出了将右脑功能开发与生物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思路,并进行了实践性探索。本研究讨论的右脑功能开发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训练和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四个方面。
1.形象思维训练与生物教学整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视觉把所学事物的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并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事物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生物学涉及到大量有关形态和结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形象思维,将形象思维训练与生物学教学整合,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知识迁移的频率,建立具有动态、立体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素材。如利用标本、模型、图片、挂图等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知;操作性的实验,会在学生的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记;带领学生到自然界中去识别生物、调查研究周围环境中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使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生物学;开发视、听课程资源,同时唤起学生视、听觉中枢的兴奋等,促进左右脑功能互补,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同作用,达到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如在学习“花的结构”时,选择一些植物的花发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剖,并鼓励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纵切后的子房,看看里面将会有什么“新发现”(子房内有胚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可使学生将右脑形成的感性认识输入到左脑进行思考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看”来发现新知识。
2.发散思维训练与生物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方向,进行多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的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它的显著特点是流畅、变通、独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它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进行横向拓展,逆向思考,采用转化、迁移、逆向等手法进行探索。在生物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发散思维,具有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如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制作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变得更加具有个性,更加多样化;布置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作业等。如在学习植物的“双受精”时,让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制作“双受精”模型,并要求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说明,学生制作了各式各样的演示模型,这些模型不仅材质不同,而且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学生为了演示花粉管的萌发过程,做成动态的模型;有的学生为了更清楚地演示子房内部的结构,在模型中安置了电光源;也有的学生受农村辘轳的启示,做成可反复演示的“双受精”动态过程模型;还有的学生做成了“双受精”快翻动画册。这种发散思维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直觉思维训练与生物教学整合,发展学生的预见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人在解决问题时,不经过逐步的分析和推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判断或猜想的思维方式。以前的课堂教学过分关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与解题的形式技巧,过分强调分析思维的作用和训练,不符合少年儿童思维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其结果不仅不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分析思维的提高。直觉思维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是进入认知新领域的直接快车。直觉思维的特征为直接性、视觉性、内隐性。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允许学生在说不清原因的情况下谈自己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引发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如在讲到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时,提出“一般淡水鱼能否在海水中生存”的问题,让学生在不依赖于严格证明的情况下,以直觉的形式迅速回答。又如,在讲解“DNA双螺旋结构”时,让学生制作其结构模型,以视觉化的方式再现并处理事物,既可有效地加深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空间认识和其功能的记忆与理解,又可发展学生将信息编码转化为图像形式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方向和目标的直接预见能力。
4.开发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在教学中可以开发多种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如在讲到植物在净化环境中的作用时,学生设计并实施了这样的实验,选取种有不同植物的花盆,将其放入一个封闭的空间,然后通入某种有毒气体(如SO2),过一段时间测量其毒气的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用实验验证植物具有净化空气这一假设。在讲到人体的肾脏时,学生根据肾功能的原理和直觉思维,自主设计并制作了用于治疗肾病的简易血液透析装置。根据不伤害原则学生设计并制作了捕鼠器,用于诱捕猎物而又不伤害或杀死它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利用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制作了“楼顶对话”模型,将树木花草种在楼顶,美化生活环境,模型具有两层防渗结构及供水系统,还有供人们休闲和乘凉的拱形凉棚;学生还利用形象思维创造性地将废弃的啤酒瓶盖拼成了各种动物形态模型。学生在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撰写了大量的科技小论文,有的发表在《中学生学生物》杂志上。生物学探究性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界生物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充分认识学习生物学的价值,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动力。
实践表明,将右脑功能开发与生物学教学相整合,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托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