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树在黑龙江省分布很广,也是一个比较娇嫩的、多灾多病的树种,杨树病害各类较多,发生程度和受害的损失也不断增高,是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杨树叶部染病较多,杨树叶部染病直接影响着杨树的生长与发育,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防止叶部发病极其重要。
1叶锈病叶锈病是杨树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叶部是主要受害部位,也可在芽和嫩枝上发生。
1.1叶锈病症状叶锈病的症状是产生桔黄色的夏孢子堆,破裂后散放出夏孢子,为黄色粉状物,故称锈病。杨树叶锈病主要是由锈菌目、栅锈科、栅锈属的多种真菌引起。主要由落叶松-杨栅锈菌引起,该菌是一种转主寄生的长循环菌,转主寄生为落叶松属树种。
1.2叶锈病发生规律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子,4~5月份降雨多的利于其对落叶松的侵染,6~8月份降雨多,则导致杨树发病。当林分植株密度过大时,或因氮肥过多而徒长,造成林内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过大时,病害发生较重。与落叶松林相邻的杨树林发病较重。
1.3叶锈病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的树种进行造林;不营造杨树与落叶松的混交林;杨树林营造及苗圃设置要与落叶松林的距离至少应在300m以外;清除越冬病叶,减少初侵染源;发病期,必要时可喷药防治。
2白粉病杨树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影响光合作用,大量消耗寄生养分和水分,使叶片变黄、枯萎并提早脱落。苗圃和幼林受害重。
2.1白粉病症状发病初期在叶面出现淡黄色的成片褪绿斑,边缘不明显。其后,在叶面和叶背面产生白色粉状物,使叶片失去光泽,变薄。发病后期,白色粉状物转为灰白色,病叶变黄,在粉状物中产生黄褐色的粒状物,为病菌有性世代的闭囊壳。病原菌主要是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中的球状壳属杨球针壳菌、球状壳属榛球针壳菌、钩丝壳属柳钩丝壳菌、钩丝壳属东北钩丝壳菌,该菌为植物外寄生菌。
2.2白粉病发生规律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夏季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或在芽鳞中越冬,翌年在受害芽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较高较低温度有利于发病。幼叶发病重,老叶较抗病,密植、郁闭的林分或因施肥过多、水分过大而徒长的林分发病重。
2.3白粉病防治措施冬季清除落叶,减少初侵染来源;避免密植,增加林分的通风透光量;合理施肥和灌溉,防止苗木徒长;发病期要及时喷药防治。
3叶枯病
叶枯病又名轮斑病、穿孔病,发病时严重时,可使整株叶片枯焦,提早脱落。
3.1叶枯病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危害嫩梢和幼茎。叶片发病初期为褐色小点,扩展后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当天气潮湿时可长出霉状物,天气干燥时病斑中央易开裂,后期病斑常脱落,故又名穿孔病。嫩梢和幼茎发病时,先产生褐色梭形病斑,后凹陷、变黑,可环切枝梢,使其缢缩、枯死。病原菌是由半知门菌亚门、丝孢目、暗色菌科、链格孢属的杨链格孢菌引起。
3.2叶枯病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落叶、嫩梢上越冬,借风雨传播,由气孔或伤口侵入叶片。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6~28℃、相对湿度为90%以上,是一种喜高温、高湿的病害,一般在多雨的夏季发生严重。
3.3叶枯病防治措施选择抗病品种进行造林;冬季清除落叶和病枝梢,减少初侵染来源;喷洒化学药剂。
4黑斑病黑斑病是杨树的重要病害,主要发生在苗圃,引起早期落叶,造成育苗失败。感病品种的幼林和成林也受害。
4.1黑斑病症状病害发生在叶片、嫩梢及果穗上,以危害叶片为主。在叶片上,首先在叶背出现针刺状、凹陷、发亮的小点,后变为红褐色至深褐色,直径1mm左右,5~6天后出现灰白色小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扩大后,连成圆形或多角形的大斑,致使部分、甚至整个叶片变黑,病叶可提早脱落2个月。嫩梢的病斑较大,为条形斑,2~6cm长,稍突起,后期病斑开裂,呈溃疡状。果穗上的病斑与嫩梢上的相似,但病斑较小,出土不久的初生苗感病时,叶片全部变黑、枯死,苗茎扭曲,幼苗成片死亡。该病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菌目、盘二孢属的真菌引起。
4.2黑斑病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及孢子囊盘在落叶和嫩枝上越冬。落叶上分生孢子盘放出的分生孢子及孢子囊放出的孢子囊孢子为春季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杨树黑斑病于6月下旬开始发生,7~8月份为发病盛期,一般于9月中下旬停止发展。重茬苗床发病重,苗圃地留苗过密、地势低洼、积水及排水不良的成林发病严重。
4.3黑斑病防治措施选择抗病树种进行造林;种子带菌需化学处理,防止实生苗发病;苗圃地避免连作,或避免与有病的苗圃、成林相邻近。要选用排水良好的苗圃地;进行化学防治。总之,采取可靠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防止杨树的树叶发生病害,或者减轻杨树病害的发生
(作者单位:157100黑龙江省海林市林业局)
1叶锈病叶锈病是杨树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叶部是主要受害部位,也可在芽和嫩枝上发生。
1.1叶锈病症状叶锈病的症状是产生桔黄色的夏孢子堆,破裂后散放出夏孢子,为黄色粉状物,故称锈病。杨树叶锈病主要是由锈菌目、栅锈科、栅锈属的多种真菌引起。主要由落叶松-杨栅锈菌引起,该菌是一种转主寄生的长循环菌,转主寄生为落叶松属树种。
1.2叶锈病发生规律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子,4~5月份降雨多的利于其对落叶松的侵染,6~8月份降雨多,则导致杨树发病。当林分植株密度过大时,或因氮肥过多而徒长,造成林内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过大时,病害发生较重。与落叶松林相邻的杨树林发病较重。
1.3叶锈病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的树种进行造林;不营造杨树与落叶松的混交林;杨树林营造及苗圃设置要与落叶松林的距离至少应在300m以外;清除越冬病叶,减少初侵染源;发病期,必要时可喷药防治。
2白粉病杨树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影响光合作用,大量消耗寄生养分和水分,使叶片变黄、枯萎并提早脱落。苗圃和幼林受害重。
2.1白粉病症状发病初期在叶面出现淡黄色的成片褪绿斑,边缘不明显。其后,在叶面和叶背面产生白色粉状物,使叶片失去光泽,变薄。发病后期,白色粉状物转为灰白色,病叶变黄,在粉状物中产生黄褐色的粒状物,为病菌有性世代的闭囊壳。病原菌主要是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中的球状壳属杨球针壳菌、球状壳属榛球针壳菌、钩丝壳属柳钩丝壳菌、钩丝壳属东北钩丝壳菌,该菌为植物外寄生菌。
2.2白粉病发生规律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夏季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或在芽鳞中越冬,翌年在受害芽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较高较低温度有利于发病。幼叶发病重,老叶较抗病,密植、郁闭的林分或因施肥过多、水分过大而徒长的林分发病重。
2.3白粉病防治措施冬季清除落叶,减少初侵染来源;避免密植,增加林分的通风透光量;合理施肥和灌溉,防止苗木徒长;发病期要及时喷药防治。
3叶枯病
叶枯病又名轮斑病、穿孔病,发病时严重时,可使整株叶片枯焦,提早脱落。
3.1叶枯病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危害嫩梢和幼茎。叶片发病初期为褐色小点,扩展后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当天气潮湿时可长出霉状物,天气干燥时病斑中央易开裂,后期病斑常脱落,故又名穿孔病。嫩梢和幼茎发病时,先产生褐色梭形病斑,后凹陷、变黑,可环切枝梢,使其缢缩、枯死。病原菌是由半知门菌亚门、丝孢目、暗色菌科、链格孢属的杨链格孢菌引起。
3.2叶枯病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落叶、嫩梢上越冬,借风雨传播,由气孔或伤口侵入叶片。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6~28℃、相对湿度为90%以上,是一种喜高温、高湿的病害,一般在多雨的夏季发生严重。
3.3叶枯病防治措施选择抗病品种进行造林;冬季清除落叶和病枝梢,减少初侵染来源;喷洒化学药剂。
4黑斑病黑斑病是杨树的重要病害,主要发生在苗圃,引起早期落叶,造成育苗失败。感病品种的幼林和成林也受害。
4.1黑斑病症状病害发生在叶片、嫩梢及果穗上,以危害叶片为主。在叶片上,首先在叶背出现针刺状、凹陷、发亮的小点,后变为红褐色至深褐色,直径1mm左右,5~6天后出现灰白色小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扩大后,连成圆形或多角形的大斑,致使部分、甚至整个叶片变黑,病叶可提早脱落2个月。嫩梢的病斑较大,为条形斑,2~6cm长,稍突起,后期病斑开裂,呈溃疡状。果穗上的病斑与嫩梢上的相似,但病斑较小,出土不久的初生苗感病时,叶片全部变黑、枯死,苗茎扭曲,幼苗成片死亡。该病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菌目、盘二孢属的真菌引起。
4.2黑斑病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及孢子囊盘在落叶和嫩枝上越冬。落叶上分生孢子盘放出的分生孢子及孢子囊放出的孢子囊孢子为春季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杨树黑斑病于6月下旬开始发生,7~8月份为发病盛期,一般于9月中下旬停止发展。重茬苗床发病重,苗圃地留苗过密、地势低洼、积水及排水不良的成林发病严重。
4.3黑斑病防治措施选择抗病树种进行造林;种子带菌需化学处理,防止实生苗发病;苗圃地避免连作,或避免与有病的苗圃、成林相邻近。要选用排水良好的苗圃地;进行化学防治。总之,采取可靠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防止杨树的树叶发生病害,或者减轻杨树病害的发生
(作者单位:157100黑龙江省海林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