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为媒叙事融情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学生惧怕写作,从根本上来讲,是缺乏创作的内在动机。一则往往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在选材方面犯难。二则是有话可说了,却不知如何运用既有的写作素材,通过适当的裁剪,来组织行文。写什么?怎么写?“素材选择”与“素材运用”无疑成为了问题的焦点。
  笔者认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界花草树木的描摹随处可见。这些文字往往融入了古代文人细腻的生活体验,构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而诸如屈子的“香草美人”,陶潜的“东篱饮菊”,则是源自草木世界的一種精神升华。基于这样的文化审美积淀,通过系统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巧妙融入“植物类”素材,这无疑为拓展写作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那么,选择哪些“植物类”素材入文?怎样“运用”这些素材来行文?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已尝试完成多个“植物类”素材入文的研究专题。本文拟以“桂花”专题为例,探讨“植物类”素材在记叙文写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文字素材的积累
  孩童学语,学生习作,无不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引导学生先接触大量相关文字素材,获得直观的文字体验和情感浸润,这是第一步。这个过程大致为:搜集名家名篇,摘抄整理描写“桂花”的片段佳句。搜集整理与“桂花”相关的古典诗词。观察桂花,以“桂花”为描摹对象,完成若干片段仿写。
  通过引导学生逐步积累以上文字素材,完成基于直观生活体验和大量阅读后的文字输入与输出,将片段仿写做精做细。这既为后续完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字素材,又为素材的进一步归纳整合做好了准备。
  在“桂花”专题下,我们共搜集了阿来,琦君,丁立梅,郁达夫等作家的数十篇作品。
  二、行文情节的勾联
  有了丰富的素材,如何去“运用”这些素材入文,使素材与文章情节有机勾联起来呢?
  首先,在分析素材的基础上,我们归纳出“桂花”实际的用途和价值:观赏价值(包括赏桂花,嗅桂香);采摘价值(摘桂花,摇桂花);食用价值(制作,品尝桂花酒、桂花茶、桂花糕);实用价值(做桂花香枕,做书签……);药用价值(桂皮入药)。
  在此基础上,扩大“桂花”的用途范围。从泛化层面上讲,“桂花”作为一种普通物件,可与人事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被珍藏,被留念,被赠送,被买卖,被想念等。
  以上“桂花”的实际用途和泛化用途,就是“桂花”这一植物与“情节”勾联的通道。我们据此将勾联的方式大体分为三类:
  1.“桂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和媒介
  桂花出现在多个事件场景的组合中。以丁立梅《人与花香各自香》为例。文章叙写作者幼时在家乡,祖母给做可口的桂花汤圆,陪月下赏桂花、讲桂花树的故事等往事,选择了桂花的“观赏价值”和“采摘价值”入文,将“桂花”作为串联情节的线索,同时也成为情感的寄托。这样的勾联方式往往能将零散的场景素材串联起来,达到“一线串珠”的效果,同时将情感线索和叙事线索有机交融在一起。
  2.“桂花”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
  桂花与整体情节没有直接关联。如郁达夫的《迟桂花》(文中桂花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将故事设置在秋季桂花迟开的季节,通过描绘飘香的桂花,渲染了翁家山灵秀的风韵,更衬托出文中翁家兄妹自然美好的人情。
  3.“桂花”是文章通篇描摹的对象
  一般“托物言志”的文章会采用这种模式。以阿来《成都物候记之十九桂》为例。阿来在文中从不同角度介绍了金桂、银桂等桂花品种,描摹了不同地域的桂花,从形、色、味等不同角度极力展现了“桂”作为或君子或美人的形象,赋予“桂”以人格象征的意味,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
  在具体的行文中,学生可以基于“桂花”的一种或几种用途入文,自行选择勾联模式来行文。这样一来,“素材的运用”就有了大体的模式可循,不至于流于堆砌,毫无章法。
  三、主题意蕴的挖掘
  按照“桂花”入文的具体勾联方式,主题意蕴自然而然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1.托物言志
  在通篇以“桂花”为叙写描摹对象的文章中,往往借托“桂花”这一植物,来赞美其所象征的人格精神和品质,表达作者的志趣。其实文学史上历来不乏借自然界植物来咏怀的文字,最典型的莫过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了。当然,“托物言志”中的“志”,一般是根据作者主观经历和体验自由生发的,并不局限于下文思维导图中所列的部分。
  2.借景(物)抒情
  大多数以“植物类”素材入文的文章,一般都会采用借景抒情这类方式来表达主题。“桂花”无论作为行为的线索、勾联人事的媒介,还是局部描写的对象,最终都指向于“情感”的寄托。那么,借“桂花”来寄托何种情感呢?宽泛地来讲,亲情,友情,爱情,岁月流逝的伤感,今是昨非的唏嘘,重温美好的庆幸,但凡人世之情,皆可借此表达。例如,在琦珺的《桂花雨》《桂花卤 桂花茶》等文章中,通过回忆儿时桂花树下与母亲一起摇桂花、做桂花卤和桂花茶的往事,寄予了对母亲和家乡的深深眷恋及对往事不再的感伤。
  3.借景(物)悟理
  “悟理”是建立在“抒情”基础上,对主题内蕴的进一步挖掘。仍以琦君的《桂花雨》为例,中年人对人生短促、韶关不再的感慨,对童年朋友失散的遗憾,都化为珍惜当下,惜取眼前人的人生体悟。由“情”入“理”,文章的内蕴显然更深沉蕴藉。
  四、思维导图的建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以植物类素材入文,虽然素材是指定的,但素材的运用是灵活的,与情节的勾联有多种模式可选。同时,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来说,素材的适用面非常广,多种层面的主题内蕴,一般都可以选取适当的素材来表现。
  至此,学生便可以根据思维导图,按图索骥,自行搭配组合,交叉融合,衍生成文了。
  
   在记叙文写作中巧妙运用“植物类”素材入文,既有助于拓展选材的广度,挖掘意蕴的深度,同时还兼顾了行文的美感。同时,思维导图的可操作性,使学生“有案可循”,“自如成文”,使得“素材运用”的难题迎刃而解。这种写作模式的运用,某种程度上又有助于学生克服写作障碍,提升写作尝试的兴趣和信心,是一种新颖有效的写作径路。
  以花为媒,叙事融情,融自然风物之美与文字之美于一体,记叙文习作亦能浑然天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215000)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是所有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教学历史最为悠久,教学经验最为丰富的一种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从字词出发,进而翻译句子,最后整合成篇,进行理解、分析、鉴赏。这一方法清晰、有条理,但学生难以感受到文章连贯的文气、流畅的文意。而文言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头戏,主要是字词、语句和内容三大重点。笔者于是尝试逆传统教学之式,以“文”为起点,在感受文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细化句意、词义,从读文开始,逐渐译句
期刊
文言文中的“言”和“文”两者相辅相成,学生通过“言”的学习,可以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特殊句式等知识,为赏析“文”奠定基础;对“文”的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品味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然而,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过分重视“言”的讲解,花费大量精力向学生灌输字词含义及文言语法,而对文中折射出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等品味鉴赏少之又少,忽视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块瑰宝。赏析古诗词,经常会强调“意境”一词。那么,何为意境呢?简言之,意境专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组合营造出无穷韵味的诗意想象空间。个别形象是构不成意境的,它必须是以个别形象组合成的整体形象,属于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诗境”顾名思义,就是诗词的意境,诗词创作出来的美好画面以及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在古代诗词中非常突出。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期刊
合作学习乃至合作探究,是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之必由之路。初中学生的阅读,或者就是我们自身的阅读教学,都应当去考虑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的合作探究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都是十分利好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从拓宽学生学习渠道以及提高学生探求能力之角度,思考并实践着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相关问题。  一、合作探究学习需要学生的阅读必须是自主性的  应当说,无论是怎样的学习,都应
期刊
常聪是从黑土地走出来的少年作家,8岁开始发表作品,12岁出版《小聪聪童话集》,19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文学界誉为“小神童”。现在她虽然已经步入青年行列,但仍旧怀着一颗不变的童心,推出力作——校园奇幻系列小说《猎妖学堂》。笔者现在只读到已出版的第一集《妖灵时空》和第二集《嗜血之眼》,就深深地为其奇丽的想象、多彩的画面、灵动的情节和鲜明的性格所吸引。  一、奇丽的想象  《妖灵时空》的想象是奇丽的,
期刊
李白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以瑰丽而奇特的想象展露了自己因身临其境而无法窥视庐山全貌的遗憾。但在笔者看来,如今的作文教学却是“不知作文真情况,只缘不在此山中”。许多时候,教师对学生在作文中的许多情况并不了解或者说了解甚少,可见我们缺失的恰恰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才识庐山真面目”。教师只有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入乎其中”,才能真正地“出乎其内”,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具有即时性,有效性和
期刊
引导学生对寓言体小说的人物、意蕴做多元化探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  教学目标:  透过小说人物看人性,观照自身,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设计突破:  《窗》出自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体式上比较接近寓言体小说。语文教学界一般认为,小说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笔者认为,这
期刊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词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吟诵记忆了许多诗词,但在考试中更多局限在默写,而且这些意蕴悠远的经典诗词大餐,却被老师分条缕析,简化成索然无味的开盘小菜。那我们何不把古诗词教学和写作有机结合,从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又能使学生在古诗词中学以致用,提升作文层次。我发现在平时记叙文的习作中,
期刊
提到教学导语,人们自然会想到各种导入语言,如最为常见的几种技巧,故事式、悬念式、渲染式、引用式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以上这些导语,都是从“形式”上来划分的,因为课文内容涉及的太少,对此有必要重视起来,合理设计导语内容,争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下笔者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分别从时间、地点、人物三方面为内容来设计教学导语。  一、以“时间”为内容设计导语  时间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这个“时间”既
期刊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无论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历史文化的传承方面来讲,都应保证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因此,本文以《为学》为例,分析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于漪认为,教学应将立足点从传统的“教”转移到“学”上,重视研究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