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2月末,在北京中央电视台梅地亚酒店再次见到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副主席赵季平先生。这位名满天下的音乐大师,还是那么平和谦逊,优雅淡定。
赵季平先生的父亲——著名的长安画派领袖赵望云,是出生在我们河北辛集的文化名人。加上赵季平先生和他的哥哥、著名大提琴演奏家赵振霄和著名画家赵振川等,还有他的儿子、著名作曲家赵麟,一家三代艺术家的杰出成就,也一直是家乡人民的骄傲。跟赵季平先生交谈,话题是先从老家说起的。谈到前不久去世的另一位辛集乡亲——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锡铭,赵季平先生唏嘘不已。李锡铭是赵季平先生的姨父,生前对辛集老家的发展也是十分关心的。
我知道赵季平先生对辛集老家一直怀着美好的感情,但是通过这次采访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的主创经过,我才知道在赵季平先生心中,竟然还有着一份浓浓的青海情结。
赵季平先生是这两部青海题材作品的艺术总监。为什么要接手这份难度不小的工作呢?记得先生曾经为多部影视作品写了音乐,从电影《黄土地》《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到电视剧《水浒》《大宅门》等等,都在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曾有记者向赵季平先生提问:“您在接受音乐创作委约时有没有什么要求和条件? ”赵季平先生当时马上回答说:“有,我一定要看剧本。只有剧本打动了我,我才会接受委约。如果剧本不感动我,我也找不到写作的灵感。”不过,这次接手担任青海这两部作品的艺术总监,还有一些与以前接别的作品不同的“由头”。
赵先生说,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是自己的朋友,以前创作《大唐华章》音乐时,就有过接触,印象非常好。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的剧本由马加副省长参与创作,艺术质量是有保证的。所以接到青海方面请他担任艺术总监的邀请,他就表示“很乐意来”。另外,这次的音乐主创是赵麟他们一帮年轻人在担当,导演胡雪桦、杨凤良等人也都非常有才华,这个团队非常有朝气,赵先生也很愿意在旁边给这些年轻人们提点意见,起个监督扶助的作用。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由头”就是心中那份青海情结。
啊,青海情结——是赵季平先生对自己数年来钟情青海山水的真情告白。他不仅曾经用音乐来表现青海,而且用深情的心来依恋青海,赞美青海。早在童年时期,他便从父亲的绘画里了解了这片秘境热土,青海尤其是祁连山,从那时候起就以其博大、神奇、独特的人文景观强烈地拨动了他的心弦。赵季平先生说:“我心中的青海,要从我父亲说起。他40年代曾去青海祁连山一带写生,1960年代再次深入祁连山采风创作,留下了大量表现这一题材的作品。青海壮美的风光,很早就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62年7月23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刚刚“同意摘掉赵望云右派分子帽子”,当年秋赵望云先生就赴青海祁连山一带写生,历时百余日,并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望云祁连山写生画集》。后来他还陆续创作过《青海湖》《祁连夕照》《祁连山写生组画》《青海路上》《深入祁连山》《祁连初雪》《青海湖畔》《祁连牧家》《祁连春雪》《祁连晚秋》《青海湖风波》等青海题材的著名作品。及至1975年,赵望云先生身体日渐衰弱,但仍然坚持创作了《祁连放牧》《祁连之雪》等表现青海生活的作品。老先生绘青海风景,表现青海文化,也和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赵望云先生留下的这些传世名画之中,可以想见老先生对青海的深深眷恋,从而也很容易就理解了赵季平先生对青海的这份特殊感情。
赵季平说,自己虽然没有像父亲那样走上绘画的道路,却在父亲的作品中领悟到很多东西。他非常喜欢看父亲画画,经常跑到父亲的画案旁看他创作。看着父亲画画,就觉得父亲的作品中有节奏,有旋律,有配器。作品中画面的搭配布局,墨色的变化,都和音乐的神韵有着相通的地方。他说,当年感受到父亲国画山水中的各种“声响”,后来就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比如父亲画的祁连山风貌在他头脑中印象很深,他曾经把从画中看出来的感觉直接运用到作曲中,创作出五个乐章的《丝绸之路》幻想组曲。他告诉记者,青海吸引自己的地方不仅仅是那些优美的风景,更重要的是青海独具魅力的高原文化现象。这种丰富多彩的高原文化奇葩,尤其是高原儿女平和宁静、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是无法单纯用走马观花的心态所能了解的,而是需要用心灵去聆听和体会。这其中蕴藏着的更深幽的内涵和底蕴,吸引着他去认真思索,不断探寻。
赵季平先生说,后来自己的孩子赵麟要创作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的音乐,他就首先叮嘱赵麟要像爷爷那样深入青海去采风,尤其要到当年爷爷多次到过的祁连山一带去看一看。后来赵麟从高原上打来电话,告诉赵季平先生在青海采风收获很大,赵季平先生听了十分欣慰。
赵季平的哥哥、长安画派在当今画坛的优秀代表人物赵振川先生听了赵季平和赵麟的介绍,也很兴奋。他们爷几个相约,如果今后有机会,一定要一起再去美丽神奇的青海,继续进行一次更深入的采风创作之旅。作为优秀的艺术世家,他们一家人对青海的认识,已远远超过了表面风光的肤浅层次,而是深入到了青海的魂魄和血脉。
为了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这两部作品,赵季平先生去年五月也曾亲自去青海实地感受了一番,还与青海的几位省领导见了面,赵先生认为青海省领导非常重视文化工作,当地又有花儿、藏戏等民间音乐戏剧瑰宝这些非常好的载体,所以这两个节目是有非常好的艺术基础的。赵先生说,青海近年在文化方面抓得很不错,发展势头也很好。他认为《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等作品的创作,正是青海人民响应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行动的具体成果。
对赵麟他们那些年轻人组成的艺术团队,赵季平先生表示很有信心。这些年轻人所的受艺术教育比较全面,同时也都很勤奋,而且创作条件比前辈们也先进得多。比如赵麟的工作室,现在除少部分必要的手写之外,都是电脑操作,装备非常齐全。赵季平先生表示支持年轻人们的艺术探索,他说:“现在条件有了,但年轻人还必须要刻苦,要有追求。某些年轻人创作的主要问题是浮躁,创作的前期准备、积累都很不够,就闭门造车,写出的东西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么能够感动别人呢?”据赵季平先生介绍,父亲赵望云曾给他画了一本册页,封面特意题写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几个字,就是要求他到生活中,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赵季平说,希望那些富有才华的年轻艺术家们,还是要多多深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海洋里去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
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两部作品的音乐,因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而受到有缘先睹的很多观众们的赞赏。剧中的花儿、藏戏等音乐元素深沉激越,高亢嘹亮,穿透力极强,让人一听就是青海风格、青海韵味。尤其是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矛盾冲突方面,优美动听的音乐起到了很完美的烘托和贯穿作用。赵季平说,我一听这个题材就很喜欢这两部戏,创作前我也督促赵麟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另外我自己也特意深入到青海采风。一路上,我看了很多壮美的山川,听了很多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后来还帮助赵麟他们做了很多的案头工作,对他们的剧本也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在创作的过程中,还与曲作者、剧作者、导演甚至舞美人员等经常沟通,帮助和督促他们,力争使这两部作品在舞台上立得住,产生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
赵季平先生说,作曲家在创作时最重要的是要思考你准备表达什么,让人听后才会被你的作品感染。说到创新,他说个人很喜欢将富有个性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运用一定的技法,与乐队有机结合,使作品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但创作必须要扎根在自己这块土地上,不能失去个性与特点,这样才能有生命力。他认为我们的作曲家一定要有民族自信心。振兴民族音乐不是空喊口号,要脚踏实地去干。他说,应当看到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在致力于民族音乐创作,成绩也很突出,但新作品宣传得少,这个问题值得有关方面重视。
记者走进赵季平先生房间的时候,他正在认真地观看一组介绍青海的平面资料,那一幅幅真实反映今日青海的照片和文字,引起了他深深的感慨。他热爱青海的山山水水,青海也给了他创作的激情。他说,一部成功的作品要有一定技术含量,更要有思想和感情内涵。艺术上要出新,要独辟蹊径,又要接近群众,要有让人亲近的音乐元素。他相信站在世界“第三极”这个高度的青海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已不遥远。
话题再次具体到《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两部作品,赵季平先生介绍说,它们表现得虽然都是青海题材,但音乐风格是不同,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前者综合了花儿、藏戏、民间音乐等等众多元素,后者则主要以花儿为表现方式。赵先生自豪地说,团结在这两部作品周围的年轻人们对工作非常认真,细节的处理上也非常到位。就连有时候被忽视的舞美服装等方面,这两部作品的创作团队中也都是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在搞。舞美有唐卡的风格,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流行元素,非常令人期待。他希望这些年轻人们继续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力争反映出秘境青海的大美风姿,展示今日青海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赵季平先生的父亲——著名的长安画派领袖赵望云,是出生在我们河北辛集的文化名人。加上赵季平先生和他的哥哥、著名大提琴演奏家赵振霄和著名画家赵振川等,还有他的儿子、著名作曲家赵麟,一家三代艺术家的杰出成就,也一直是家乡人民的骄傲。跟赵季平先生交谈,话题是先从老家说起的。谈到前不久去世的另一位辛集乡亲——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锡铭,赵季平先生唏嘘不已。李锡铭是赵季平先生的姨父,生前对辛集老家的发展也是十分关心的。
我知道赵季平先生对辛集老家一直怀着美好的感情,但是通过这次采访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的主创经过,我才知道在赵季平先生心中,竟然还有着一份浓浓的青海情结。
赵季平先生是这两部青海题材作品的艺术总监。为什么要接手这份难度不小的工作呢?记得先生曾经为多部影视作品写了音乐,从电影《黄土地》《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到电视剧《水浒》《大宅门》等等,都在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曾有记者向赵季平先生提问:“您在接受音乐创作委约时有没有什么要求和条件? ”赵季平先生当时马上回答说:“有,我一定要看剧本。只有剧本打动了我,我才会接受委约。如果剧本不感动我,我也找不到写作的灵感。”不过,这次接手担任青海这两部作品的艺术总监,还有一些与以前接别的作品不同的“由头”。
赵先生说,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是自己的朋友,以前创作《大唐华章》音乐时,就有过接触,印象非常好。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的剧本由马加副省长参与创作,艺术质量是有保证的。所以接到青海方面请他担任艺术总监的邀请,他就表示“很乐意来”。另外,这次的音乐主创是赵麟他们一帮年轻人在担当,导演胡雪桦、杨凤良等人也都非常有才华,这个团队非常有朝气,赵先生也很愿意在旁边给这些年轻人们提点意见,起个监督扶助的作用。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由头”就是心中那份青海情结。
啊,青海情结——是赵季平先生对自己数年来钟情青海山水的真情告白。他不仅曾经用音乐来表现青海,而且用深情的心来依恋青海,赞美青海。早在童年时期,他便从父亲的绘画里了解了这片秘境热土,青海尤其是祁连山,从那时候起就以其博大、神奇、独特的人文景观强烈地拨动了他的心弦。赵季平先生说:“我心中的青海,要从我父亲说起。他40年代曾去青海祁连山一带写生,1960年代再次深入祁连山采风创作,留下了大量表现这一题材的作品。青海壮美的风光,很早就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62年7月23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刚刚“同意摘掉赵望云右派分子帽子”,当年秋赵望云先生就赴青海祁连山一带写生,历时百余日,并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望云祁连山写生画集》。后来他还陆续创作过《青海湖》《祁连夕照》《祁连山写生组画》《青海路上》《深入祁连山》《祁连初雪》《青海湖畔》《祁连牧家》《祁连春雪》《祁连晚秋》《青海湖风波》等青海题材的著名作品。及至1975年,赵望云先生身体日渐衰弱,但仍然坚持创作了《祁连放牧》《祁连之雪》等表现青海生活的作品。老先生绘青海风景,表现青海文化,也和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赵望云先生留下的这些传世名画之中,可以想见老先生对青海的深深眷恋,从而也很容易就理解了赵季平先生对青海的这份特殊感情。
赵季平说,自己虽然没有像父亲那样走上绘画的道路,却在父亲的作品中领悟到很多东西。他非常喜欢看父亲画画,经常跑到父亲的画案旁看他创作。看着父亲画画,就觉得父亲的作品中有节奏,有旋律,有配器。作品中画面的搭配布局,墨色的变化,都和音乐的神韵有着相通的地方。他说,当年感受到父亲国画山水中的各种“声响”,后来就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比如父亲画的祁连山风貌在他头脑中印象很深,他曾经把从画中看出来的感觉直接运用到作曲中,创作出五个乐章的《丝绸之路》幻想组曲。他告诉记者,青海吸引自己的地方不仅仅是那些优美的风景,更重要的是青海独具魅力的高原文化现象。这种丰富多彩的高原文化奇葩,尤其是高原儿女平和宁静、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是无法单纯用走马观花的心态所能了解的,而是需要用心灵去聆听和体会。这其中蕴藏着的更深幽的内涵和底蕴,吸引着他去认真思索,不断探寻。
赵季平先生说,后来自己的孩子赵麟要创作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的音乐,他就首先叮嘱赵麟要像爷爷那样深入青海去采风,尤其要到当年爷爷多次到过的祁连山一带去看一看。后来赵麟从高原上打来电话,告诉赵季平先生在青海采风收获很大,赵季平先生听了十分欣慰。
赵季平的哥哥、长安画派在当今画坛的优秀代表人物赵振川先生听了赵季平和赵麟的介绍,也很兴奋。他们爷几个相约,如果今后有机会,一定要一起再去美丽神奇的青海,继续进行一次更深入的采风创作之旅。作为优秀的艺术世家,他们一家人对青海的认识,已远远超过了表面风光的肤浅层次,而是深入到了青海的魂魄和血脉。
为了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这两部作品,赵季平先生去年五月也曾亲自去青海实地感受了一番,还与青海的几位省领导见了面,赵先生认为青海省领导非常重视文化工作,当地又有花儿、藏戏等民间音乐戏剧瑰宝这些非常好的载体,所以这两个节目是有非常好的艺术基础的。赵先生说,青海近年在文化方面抓得很不错,发展势头也很好。他认为《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等作品的创作,正是青海人民响应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行动的具体成果。
对赵麟他们那些年轻人组成的艺术团队,赵季平先生表示很有信心。这些年轻人所的受艺术教育比较全面,同时也都很勤奋,而且创作条件比前辈们也先进得多。比如赵麟的工作室,现在除少部分必要的手写之外,都是电脑操作,装备非常齐全。赵季平先生表示支持年轻人们的艺术探索,他说:“现在条件有了,但年轻人还必须要刻苦,要有追求。某些年轻人创作的主要问题是浮躁,创作的前期准备、积累都很不够,就闭门造车,写出的东西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么能够感动别人呢?”据赵季平先生介绍,父亲赵望云曾给他画了一本册页,封面特意题写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几个字,就是要求他到生活中,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赵季平说,希望那些富有才华的年轻艺术家们,还是要多多深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海洋里去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
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两部作品的音乐,因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而受到有缘先睹的很多观众们的赞赏。剧中的花儿、藏戏等音乐元素深沉激越,高亢嘹亮,穿透力极强,让人一听就是青海风格、青海韵味。尤其是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矛盾冲突方面,优美动听的音乐起到了很完美的烘托和贯穿作用。赵季平说,我一听这个题材就很喜欢这两部戏,创作前我也督促赵麟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另外我自己也特意深入到青海采风。一路上,我看了很多壮美的山川,听了很多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后来还帮助赵麟他们做了很多的案头工作,对他们的剧本也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在创作的过程中,还与曲作者、剧作者、导演甚至舞美人员等经常沟通,帮助和督促他们,力争使这两部作品在舞台上立得住,产生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
赵季平先生说,作曲家在创作时最重要的是要思考你准备表达什么,让人听后才会被你的作品感染。说到创新,他说个人很喜欢将富有个性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运用一定的技法,与乐队有机结合,使作品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但创作必须要扎根在自己这块土地上,不能失去个性与特点,这样才能有生命力。他认为我们的作曲家一定要有民族自信心。振兴民族音乐不是空喊口号,要脚踏实地去干。他说,应当看到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在致力于民族音乐创作,成绩也很突出,但新作品宣传得少,这个问题值得有关方面重视。
记者走进赵季平先生房间的时候,他正在认真地观看一组介绍青海的平面资料,那一幅幅真实反映今日青海的照片和文字,引起了他深深的感慨。他热爱青海的山山水水,青海也给了他创作的激情。他说,一部成功的作品要有一定技术含量,更要有思想和感情内涵。艺术上要出新,要独辟蹊径,又要接近群众,要有让人亲近的音乐元素。他相信站在世界“第三极”这个高度的青海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已不遥远。
话题再次具体到《秘境青海》和《雪白的鸽子》两部作品,赵季平先生介绍说,它们表现得虽然都是青海题材,但音乐风格是不同,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前者综合了花儿、藏戏、民间音乐等等众多元素,后者则主要以花儿为表现方式。赵先生自豪地说,团结在这两部作品周围的年轻人们对工作非常认真,细节的处理上也非常到位。就连有时候被忽视的舞美服装等方面,这两部作品的创作团队中也都是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在搞。舞美有唐卡的风格,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流行元素,非常令人期待。他希望这些年轻人们继续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力争反映出秘境青海的大美风姿,展示今日青海蓬勃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