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再见电荒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的第一场电荒电荒来势汹汹
  在上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时,中国也时常出现电荒。但那时电荒往往发生在用电高峰的夏季,而且主要是江浙沪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2011年的电荒发生早、来势凶、范围广(见表1)。
  从用电需求看:不具可持续性
  2011年一季度的电能消费水平比往年有大幅提升,为电荒埋下了伏笔。用电量飙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2010年的冬天特别冷。根据中国气象局相关资料,2010年冬天(截至2011年2月底),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正常偏冷。全国平均气温为-4.7℃,较常年同期 (-4.3℃)偏低0.4℃,是1987年以来的最低值。监测显示,除青海南部、西藏西部和中部、云南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2℃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低,全国大部偏低1℃至2℃,局部偏低2℃至4℃。在冷冬影响下,一季度居民用电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在2011年2月,同比增幅达到25.0%的水平(见图1)。
  由冷冬导致的用电需求增加只是暂时性因素(此处没有考虑导致冷冬出现的拉尼娜现象也很可能的引起特别炎热的夏天,或许大幅提升今夏的电力需求),并不意味着居民电力消费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因此,2011年的居民用电需求不会在去年基础上出现飞跃,也就难以成为电荒的主要原因。
  二是2010年节能减排后高耗能企业反弹。2011年年初用电量猛增,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值得特别注意:高耗能企业快速反弹。此前因节能减排而停产的企业陆续恢复生产,导致用电量大幅增加(见图2)。
  当前发改委要求严格限制各种高耗能产业用电需求,强调要提高单位耗电的产出额。虽然这些行政性规定的效果还有待事实的验证,但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等外界的大环境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这些反弹的因素将不会带来持久性的冲击。
  如果把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电力消费当作正常的趋势,居民用电和高能耗行业反弹不会成为叠加在这个趋势之上的持久性因素,它们在2011年的电荒中只扮演配角。若要详细分析电荒的成因,还需要看整个电荒故事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电荒——三个不同阶段
  从改革开放前初设备落后、投资不足导致的发电能力不足,到本世纪初抑制电力投资导致的计划滞后缺电,再到最近几年来电力供给机制不顺导致的结构性电荒,缺电几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道独有的风景。
  改革开放以来,发电量增速出现了几个急剧下滑的时期,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1998年和2008年,这些时间点又与我国电荒的三个阶段相对应(见图3)。
  计划经济时代:投资不足导致电荒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采用“独家办电”模式,供给与投资长期滞后于社会用电需求,居民用电经常遭遇停电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在此模式下,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水电资源利用率低于10%,全国20万千瓦火电机组屈指可数。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只有 5712万千瓦,全年发电量只有2565亿千瓦小时,全国缺电力装机1000多万千瓦,缺电量400亿千瓦时以上。缺口大概在1/5左右。
  1984年,出现了“电力集资”的解决方案:水电部与地方政府合资建设电厂,区域达13个省(市、自治区),地方投资额达16亿元。1985年国务院国务院正式批转了国家经委等部门《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在“集资办电”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是电力建设基金。在华东四省市试点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1987年12月,国务院发出通知,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征收电力建设基金暂行规定。从1988年1月1日起,企业用电每千瓦时用电加收2分钱,作为地方电力建设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集资办电”通过打破电力垄断,发挥地方与多元投资者积极性,基本解决了电力固定资产投资融资的问题,全国性电荒现象得到缓解。
  1997~2004年:投资受抑制导致电荒
  投资主体多元化在解决电力设备投资资金问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投资过热的问题。截至1997年底,全国已连续十年保持每年新增1000万小时发电机组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速10%,发电机总容量达2.5亿千瓦时,年发电量1.1 万千瓦时。电力部宣布全国性的严重缺电局面宣告结束。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紧缩等原因导致电力生产过剩。政府部门取消一系列限制用电的规定,同时还严格限制火力发电投资。我国对电力项目投资的审批制度为了防止未来出现的新的生产过剩,“防止市场大起大落”,起到了很大的抑制设备投资的作用。国家还关停了近1000万千瓦火力机组,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的用电现象出现快速回升。到2002年,电力设备投资不足的瓶颈问题凸显,进而导致2004年出现了严重的全国性电荒。
  从图4可以看出,1998年到2002年期间,在中国经济从短缺走向过剩的宏观背景下,发电设备生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发电机及电动机进出口量没有出现显著的起伏),直到2003年新一轮投资上升周期,电荒重现之后,电力设备的投资才再次进入快速增长的道路。
  2005年至今:价格机制失调导致电荒
  2004年之后,政策性压制电力设备投资的时期已经过去,因此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和2004年的全国性电荒没有再现。但电荒危机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系统性解决。究其根本,还在于“市场煤与计划电”的定价机制问题。
  我国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强。火力发电设备的投资和煤炭的供给直接影响电力供给。合同电煤定价采用协商的方式,煤、电企业讨价还价约定未来的煤炭价格,合同之外的电煤完全按照市场方式定价。因此,煤炭价格上涨,同时用电需求增加时,额外增加的电力需求的边际电煤成本也水涨船高。发电企业没有动力多发电,此时的电荒最严重。不过,每年电荒来临,在限电的同时,发改委也会尽力放松销售电价,同时管制电煤价格,与煤企约谈确保电煤供应,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电荒的问题。
  电煤上涨给火电企业的盈利与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从图5可以看到,在2007年7月到2008年8月,电煤价格上涨了三倍,而上网电价只上涨了15%。这一价格失调将火电企业的亏损率从38.2%推高至78.7%。
  因此,2008年,中国又出现了一次比较严重的电荒,并且此后数年电煤价格维持高位,火电企业盈利情况则处于低谷,火电设备投资意愿大幅降低(见表2)。
  当前电荒的根源与解决之道
  供电体制问题
  近年来,核准的新电源集中于西北部,作为西电东送和北电南送通道的特高压进展缓慢,与此同时,在用电负荷集中的东部,停批火电项目,此外,清洁能源投资比例虽大幅上升却短期内仍不能有效满足供应。
  “市场煤”与“计划电”的矛盾从本世纪初一直延续下来,当前的形势更加严峻。
  煤、电矛盾导致的直接影响是火电企业亏损率走高,更多企业选择“停工检修”以减少亏损,使火电发电小时数难以上升。
  据报道,目前湖南全省拥有1417万千瓦的统调火电机组,但目前可供出力的仅有700万千瓦的机组,超过一半的火电机组宣布停工检修。而河南超过500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中,现有1200多万千瓦的机组处于检修状态。所占比例也超过了20%。
  为此,申万研究考察了2011年一季度各省份火电利用小时数的数据,发现确实有一批正在闹电荒的省份火电利用小时数不升反降(见表3)。
  其间接影响就是火电投资的积极性减退,投资额下降(见图6)。
  依据申万电力研究员的分析,未来电荒严重,煤、电矛盾激化时,电价上调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电价上调后,煤价也随之水涨船高,这种在原有制度不变的框架下作的微调只能治标不治本。
  此外,特高压等电网投资建设滞后和核电项目的叫停,使得目前的输送能力难以满足东部沿海地区在用电高峰期的需求。一些已经规划的项目在审批上跟不上市场变化的形势。例如浙江省在2010年国家有关部门上报了皖电东送交流工程的核准申请,目前电力部门的线路工程项目部标准化建设已全部完成,但是核准批复仍迟迟没有下达。
  危机出路:价格改革、电网投资与核电
  解决当前电荒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改革整个煤、电运营体制,处理好煤电矛盾问题。当然这涉及到要素价格改革,即使不考虑改革的阻力,当前同比5.3%的CPI也没有为要素价格改革预留出足够的空间。所以,短期内可能采用暂时性的措施双管齐下:一方面行政手段要求煤炭企业增加电煤供给,另一方面也要上调部分地区电价。这些地区一般都符合如下的特征:电力缺口较大、火电企业亏损较严重,但同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尚有提高空间。
  此外,电网作为地区性垄断的企业,其主动投资跨区域输电线路的动力不足,当前西电东输的特高压设备投资滞后。要解决高峰期东南沿海地区的用电需求,仅仅靠加大发电设备投资是不够的,还需要理顺电力输送体制,加大电网建设。
  由于自然资源的约束,我国继续维持曾经的高能耗、高排放的增长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在“十二五”期间,要避免电荒发生,仅仅从增大供给的方面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在需求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如核电,减少火电等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
  (作者单位: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其他文献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国内流动性收紧、信贷增长放慢、利率市场化提速”和“国际油价不断走高,全球通胀不断升温”的复杂形势,刚刚经历近几年高速发展的中国银行业金融市场业务面临的发展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如何积极应对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成为“十二五”期間中国银行业稳健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2011年4月26日至27日,《银行家》
期刊
本世纪初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个人财富的不断累积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外资银行的竞争等因素也对我国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形成了外在压力。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寻求新的增长点以推动自身发展,而零售银行财富管理领域则向来是各家必争之地。中信银行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的建立,是中信贵宾理财品牌基于自身独有资源优势上的一次全面升级。为充分了解
期刊
近日,国际评级机构标普(S&P's)宣布将意大利长期和短期主权信用评级分别由A+和A-1+下调至A和A-1,展望仍为负面,反映其对意大利经济成长前景趋弱的看法。尽管当前欧债危机的风险远大于之前的美债风险,但是我们认为标普下调意大利主权信用评级,对市场的冲击将远小于当时美债评级下调对市场的影响,此次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对市场冲击有限。虽然意大利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会使本已不堪重负的欧债困境雪上加霜,但是这绝
期刊
二连浩特口岸作为我国与蒙古国接壤的边境线上对外开放的最大口岸,其边境贸易、对蒙结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中蒙两国贸易活动日趋活跃,购物、经商人员陆续增多,以及贸易结算资金的需求逐渐增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流出与回流规模逐年加大,并呈日益频繁之势。这一方面促进了边境口岸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在人民币跨境流出与回流中,私自携带人民币出入境占较大比重,大量现钞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
期刊
东坡居士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骨、肉、血”是指书法的形质,而“神、气”乃是书法艺术的感悟性形式中所体现出的神采和气息。它是书家内在修养的某种写照,是书家精神状态的外化。王增虔在《笔意赞》中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因此,一件好的书法作品,不仅点画要坚实精到,结体婀娜多姿,取法高古,更要气韵生动,“神采”飞扬,体现出书家超凡脱俗的气质。   廷科先生乃金融界之资
期刊
2011年6月7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虽然很多舆论认为从政策力度和政策可行性看,该《通知》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政策本身的出台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国内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状况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再度陷入困境的事实。当浙江、广东等地相继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浪潮,当民间借贷异常活跃民间借贷成本几近天价,以往作为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的商业银行体系又顺理成章成为了众
期刊
金融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内在作用机制   工业化演变中的金融作用   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将资本、劳动、知识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通过使用新技术与新生产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工业产业的单位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产业,农业的相对剩余劳动力就会转移到工业,表现为工业规模不断增加,工业产值在整个GDP中占比提高。正如美国的奎奈特教授所说:“没有各种要素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充分流动,获得人均
期刊
全世界的人都希望他活着,他却死了。地球的一半人都天天等待着他的死讯,他却还在顽强地活着。还有一些人活得太惬意了,让他的同胞们很不开心,倒不是人们的仇富心理在作怪,而是那些人的惬意生活是现代社会制度的漏洞造成的。——这就是眼下的国际政治,我预测这些也将是今年很热选的年度关键词。     乔布斯——改变世界面貌的“当代爱迪生”   在这个世界上,各地的人们都不再吝啬赞美之词,人们也不再只把赞美词献给自
期刊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金融的支持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农业固有的高风险、低收益等特征与金融资本追求利润、规避风险的属性相矛盾,这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支持。只有通过金融服务创新缓解上述矛盾,才能促使金融机构可持续地为农业提供大规模的金融服务。   龙江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三农”融资问题,率先打出了农业供应链金融品牌,运用供
期刊
编者按:2011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展示了后危机时代国际银行业的最新发展与整体格局。在目前国内外银行业发展形势下,尤其是部分欧洲银行在全球金融运行背景和自身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下经营困难,甚至被拆分背景下,全面、深刻认识和剖析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同业间优劣之势,对我国银行业有效应对复杂局势、推进稳健发展意义重大。《银行家》在上期刊发《2011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透视》一文基础上,将主要侧重点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