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意产业的社会性需求看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的可实行性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h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青年课题 课题编号 201204070
  摘要:本文从当代创意产业中艺术设计跨界的热点现象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讨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改革的发展策略。把社会需求和教改方向紧密结合,以课程设置为框架探讨教改的实施方案。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从可持续的、发展的、社会价值创造的角度探讨设计教育跨学科改革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社会性需求;设计;价值创造
  艺术设计是一门以实践为主,涵盖了多种不同领域知识的应用学科,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与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其本质特点。在当代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艺术设计的跨界活动形式多样,影响巨大,成为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艺术设计跨界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与之相应的跨学科教育也成为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方向。
  社会性需求实现的是人在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对文化和精神产品的需要。满足消费者社会性需求的同时,创造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正是创意产业的价值所在,也是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本文从当代创意产业中艺术设计跨界的热点现象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讨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的发展策略。从艺术设计跨界现象看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机制改革,把社会需求和教改方向紧密结合,探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跨学科教育的可实行性和具体实施办法。
  1从艺术设计跨界到跨学科教育
  跨学科教育又叫交叉学科教育,与传统的分科教育不同,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多学科或者多专业之间相互整合,以跨界的思维方式作为引领专业发展的方向,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在实验中推进教学理念并且通过实践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艺术设计专业的跨学科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型教学课程改革,进行多层次、多专业、多领域的跨界合作。
  这种强调“跨界”的教育理念与当代在大众艺术影响下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品牌与艺术家合作、不同类型的品牌之间合作、艺术品进入大众消费渠道等多种形式的艺术设计跨界实践给当代创意产业注入了能量与活力。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合作打破了界限的束缚,激发出新的观念与创作灵感,带给大众更加多维化的产品体验。一些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如:菲利普·斯塔克、村上隆、弗兰克·盖里、韩美林、叶锦添等都是“跨界”大师,游走于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当代艺术、电影美术、形象设计等多种艺术设计领域之间,对艺术设计的综合把握的能力带来的是观念与形式的创新和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全球性的声誉。
  国内许多教育专家和重点艺术类院校都意识到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的分科制教育虽然加速了知识的积累但存在着教学体制僵化、缺乏创造性、教学趋同化、与时代脱轨等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纽曼教授认为:“大学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它所传授的学问乃至社会生活的艺术,其最终目标是使受教的学子能够适应这个世界,它不将眼光局限在特定的专业之上。”一些重点艺术院校已经开始进行跨学科教育的教学实验和课程改革,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在跨学科教育改革的实施上相对落后。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试验阶段,相对于专业化的分科教育,缺乏积累和完整的教学考核体系。
  2从社会性需求角度探讨创意产业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创意产业是世界经济进入知识时代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崇尚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高素质的创意型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艺术设计人才承载了“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型这一艰巨任务,建立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体系,对推动艺术设计在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富有自由精神的学科,联系整合了艺术领域到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解决了当代生活中存在的大量问题。艺术设计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设计产品作为一种媒介参与和促进了人类的生活进步,与人的预期行为和便利行为发生关联。设计师的工作范畴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整合经济与文化资源,进行的对人类和社会有益的创造性活动。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培养学生审美、造型、绘画、设计等专业技巧的训练上。将专业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紧密相连,提升学生全面的素質,形成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并且对设计理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获得更多的合作,实现更多的共同利益,通过设计实践推进了创意产业向前发展,解决社会性需求才是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
  创意产业的发展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来创造产业价值。从社会发展和消费需求的角度出发,创意产业被赋予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会意义。以改造人类生存环境,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为前提,在创意产品中体现对人的关爱与尊重、通过创意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艺术设计不是追求商业利益的工具,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文化素养,以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为重心,为创意产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3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向
  跨学科教育是教育界充分重视的国际化议题,从20世纪初,发达国家教育界学者就开始对传统分科教育进行反思,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试验。当前跨学科教育仍然缺乏成熟的教学体制支持,教学实践还处于实验性经验积累阶段。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从可持续的、发展的、社会价值创造的角度探讨设计教育跨学科改革的意义所在。以课程设置为框架探讨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的实施方向。
  3.1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衔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创新的能力
  专业基础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根基,博大精深但不能面面俱到。许多院校大学一年级专业基础课以素描和色彩的造型技能训练为主,被动和缺乏针对性的造型训练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学时。专业基础课跨学科改革应从学科之间交叉和联系的角度出发,加强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考虑美术基础对专业课的辅助作用,以专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尊重和激发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以实验、研究的形式为主,通过课程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学习任务。   针对不同专业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多样性设置,例如平面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应侧重于形式感训练,环境设计专业侧重空间感训练。学习内容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面,注意学科的时代性变化,使学生可以有选择有目的学习,实现个性化教学。
  3.2通过加深设计理论和文化素质类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
  通过增加传统文化、社会学、科技、经济等选修课,扩大选修课范围。强化艺术设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整体的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社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许多院校设计专业在教学中以专业技术教学为主,缺乏对学生的文化传承、社会认知、职业责任感的培养。在许多社会问题上,设计师成为了问题的制造者,建筑重复建设、信息传达不清的平面设计、产品的安全性问题、消费品的使用周期过短、环境污染问题、针对弱势群体设计的缺乏等大量问题。
  艺术设计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设计作为一种构思和规划的艺术,它在道德修养和社会变革之间起到重要作用。“生态设计”、“可持续性设计”是当今设计的发展方向,提升文化修养、关注社会问题,在设计实践中使用更少的能量、减少垃圾填埋等成为当代设计师的责任。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艺术设计大多沦为商业工具,因此对学生进行文化和理论课教育,明确设计的社会和道德责任至关重要。
  3.3整合专业相关课程,树立 “大设计”的观念
  专业课的设置上打破传统分科教育的框架,改变观念,从设计为人和社会服务的角度整合模糊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学科的界线,实现专业课系统化和跨学科改革。当前大部分专业课程以单项技能为目标,课程之间的关系不紧密,有些内容有重复和交叉,不能很好地衔接。例如视觉传达专业的标志设计和VI设计这两门课,授课内容重复并且缺乏与社会和产业之间的联系。
  当前的标志设计课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课程教学以形式训练为主,缺乏针对性。VI设计关于企业形象设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综合了文字、标志、图形、包装、营销、版式、市场调研、展示等多种专业知识。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做补充,但现在的教学模式只是从单纯的视觉效果出发,没有考虑企业或产品的市场定位、目标消费者需求、营销策略、市场调研、行业特征等。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学校也没有把市场营销类课程列入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当中,学生的课程成果脱离了现实需要,华而不实。
  因此,跨学科教育至关重要,在专业课设置上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组合,将不同学科、专业、院系的课程交叉融合,注重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最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化的教学模块,并通过这种跨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主动处理问题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教学本身。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能量才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所以它们都不是孤立、割裂的设计,而是共生、融合、系统的设计。
  3.4组织跨专业、跨课程、跨行业、跨领域的项目合作,提升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
  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学科,只有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解决社会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设计的价值。实践类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的重点,一直在改革中探索和前进,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将专业课与课题训练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整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组织跨专业、跨课程、跨行业、跨领域的项目合作,使学生具有大设计的视野,设计直接面对社会需求,通过市场来检验教学成果,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引进社会和企业课题,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需求,与其他专业同学组成团队交叉合作。例如产品开发需要产品专业、视觉传达专业、营销专业、材料专业、电子专业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检验课堂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利用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创业,与社会和消费者的互动中扩展视野,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鼓励教师走出去,接受最先进的设计资讯;引进企业专家做兼职教师或者短期课程讲座。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把最新的设计资讯和相关的理念传达给学生。除了校内跨学科、跨院系合作之外,不同院校之间的合作甚至不同国家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促进艺术设计教学更快地向更高水平迈进,从而更好地推进教育的国际化。
  4结语
  进入信息时代,艺术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形式与美”的范畴,而是已经成为提高人类生活品质、建构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社会的需求是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源动力,市场的检验也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驱动力。跨学科教育促进了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与时代的全面接轨,培养了学生文化知识、专业素质、社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均衡全面的发展。通过“跨界”的理念,整合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了设计教育的社会价值,为创意产业输送了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蒋玉(1976—),女 ,内蒙包头人,东华大学视觉传达专业学士,中央美术学院 硕士学位,河北省秦皇岛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分析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通专结合、素质与技能并进”的“2.5+0.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通专结合 素质 创新 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53-0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
【摘 要】班级精神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所有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一个班级,必须根据班级成员的年龄阶段、性别结构、思想状态,培育出符合本班级成员的班级精神,规范、指引该班级成员的行为,成为该班级成员的行动指南,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团结一致,不断克服困难,形成一个顽强拼搏、文明礼让的班风。班级精神可以很远大,也可以很具体,但必须结合实际,目标清晰,讲究方式方法,循序渐进。作者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阐
目的分析不同进针角度对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100例需要行桡动脉穿刺的患儿,采取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90°垂
摘要:艺术作为意识范围内的产物,它应该给人以心灵上的安慰,让每个心怀感激的人拥有一处内心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究的“人文关怀”与“内心体验”正是能够带给生活在社会中的现代人以精神慰藉。传统文化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这些人性化的体验都将对当代雕塑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体验;当代雕塑;创作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
11月24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我们公司为’长征五号'提供了酚醛微
分析将少数民族竞技体育项目引入中职体育教学的意义,提出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竞技体育项目的具体措施。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声乐创作研究  摘要:由于改革开放,我国呈现出了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而这种多元文化的发展及大地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本文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声乐发展以及多元文化对声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元文化;声乐教学;民族现代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民族声乐也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惹人发展着。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世界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