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策略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主要体现在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将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施,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如果不能实行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角色转变,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无从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是我国语文教育沿袭已久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视学习是主体的活动过程,它也与当代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实相去甚远。今后的语文教学方式必然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即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的趋势。
二、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即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三、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四、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
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主要体现在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或量化,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将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强调“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施,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如果不能实行由“传授型”向“研究型”的角色转变,那么他就无法承担新课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无从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是我国语文教育沿袭已久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视学习是主体的活动过程,它也与当代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实相去甚远。今后的语文教学方式必然需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即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的趋势。
二、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即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三、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四、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
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