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体育的健身功能,更要重视体育的育心功能。如何有效地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是体育教师们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目标,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生学习的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等多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要结合课堂之外的的活动辅导来实施。体育活动就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健康与否必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反过来,身体健康与否也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体育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基础。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必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是互相影响,并可以互相促进的。新课程标准下,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发挥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
体育教学就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运用适当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体育和健康知识,掌握、运用基本技术和技能,以此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其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其他科目的教学过程有着明显不同。
这些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独特优势,己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在自信中完善人格
参与和竞争意识是现代人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没有参与和竞争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提高,而这种参与和竞争精神则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
体育教学中时常伴有竞赛的因素,而只要有竞赛就会有胜负,胜者可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并对自我有所认识,从而有助于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体育学习中不甘落后、勇于探索的精神,正代表着时代的风尚,它促使学生像学习体育那样,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并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
2.体育有利于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对环境和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
首先,在体育学习中,学生的智力、体力、情绪都处于紧张状态,可以更多地体验到繁杂的环境变化,从而逐渐地培养和锻练了学生对种种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付能力。再者,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双向或多向式的,其交往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是其他学科中少见的。这种交往不仅能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可以通过不断交换意见和看法,增进相互理解,增强亲近感。
体育教学可以使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缩小心理距离、清除隔阂,彼此坦诚相待,少有戒心,关系融洽亲近,从而心理相容,改善人际关系并增强适应能力。
3.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增进心智发展
由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能力的高低,对自己在认知、情感、意识方面的优缺点最易于得出接近正确的估计,就可能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增强自控能力,这样就有利于应付各种精神压力、养成活跃开朗的性格和果断的精神,也有利于克服懒惰散漫等消极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大多数教学内容是学生经过自己的身心努力可以掌握的,学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去克服困难,表现出人对高度、远度、速度、精确度等目标的追求,因而伴随学生体育学习的,经常是兴奋、激动、对发现动作关键及技术原理的诧异与惊讶,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这种健康的情绪能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易于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也易于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和使旧有的联系复活,从而提高记忆的速度、准确性,使思维变得敏捷活跃,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特别是运动感知能力、创造性思维,集中与灵活的注意力,高效率的运动记忆等运动智力。
4.体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愉悦,消除心理障碍
学生在适当的体育活动中,会产生运动愉快感。这是一种在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体育活动所产生的运动愉快感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是很大的,主要表现为满足、愉悦、舒畅、能力感增强、积极参与活动等。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大脑开发与利用,增强神经系统功能,消除疲劳和提高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通过能够充分展示与发挥主题性和创造性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乐趣,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消除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从而保持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学生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教育。这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对学习、生活的乐观态度,对社会的适应程度以及是否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因此,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教育观念上要有正确的认识之外,在具体教学方法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了解学生整体与个体的心理、身体、运动技能等状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特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组织教学、比赛和练习的内容。
2.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个环境中,第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充分时间和空间,以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第二,教学手段上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运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竞争、合作、走向成功”中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着差异,不去追求达到同一标准,实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达到既定目标的成就感,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让每个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而获得的成就感,并使其在每节体育课的学习与锻炼中都能有愉快的心情体验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满足,尤其是对一些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的学生,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条件体验成功,从而使他们相信白己的实力,增强自信心。
5.在对一些比较自卑、胆怯、运动技能比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于特别的关心与帮助,以缓解他们的自卑、胆怯心理,使他们逐步体验到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在集体项目的教学和比赛中,对一些缺乏责任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方面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教学与比赛,使他们克服自我情结,融入集体项目中,团结协作、荣辱与共。
6.在课余生活上,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学习有目的、生活有情趣,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思考与建议
1.体育不能自发地成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体育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教师的心理卫生意识、知识和相关理论水平。体育教师没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是不可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
2.作为一个身心统一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体育教学中的育心功能应和育体功能同等重要,并互为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功能是育体育心,并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充实了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且拓展了学校体育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任何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但是二者结合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学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标准与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操作和检验。学校体育中要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果的心理健康的检测标准和评量,尚需研究者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清黎.体育与健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李彩秋.浅谈中学生体育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3] 陈玉霞.体育心理学新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4] 钟启泉.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白文军)
一、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目标,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生学习的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等多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要结合课堂之外的的活动辅导来实施。体育活动就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健康与否必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反过来,身体健康与否也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体育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基础。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必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是互相影响,并可以互相促进的。新课程标准下,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发挥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
体育教学就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运用适当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体育和健康知识,掌握、运用基本技术和技能,以此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其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其他科目的教学过程有着明显不同。
这些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独特优势,己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在自信中完善人格
参与和竞争意识是现代人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没有参与和竞争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提高,而这种参与和竞争精神则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
体育教学中时常伴有竞赛的因素,而只要有竞赛就会有胜负,胜者可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并对自我有所认识,从而有助于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体育学习中不甘落后、勇于探索的精神,正代表着时代的风尚,它促使学生像学习体育那样,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并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
2.体育有利于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对环境和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
首先,在体育学习中,学生的智力、体力、情绪都处于紧张状态,可以更多地体验到繁杂的环境变化,从而逐渐地培养和锻练了学生对种种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付能力。再者,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双向或多向式的,其交往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是其他学科中少见的。这种交往不仅能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可以通过不断交换意见和看法,增进相互理解,增强亲近感。
体育教学可以使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缩小心理距离、清除隔阂,彼此坦诚相待,少有戒心,关系融洽亲近,从而心理相容,改善人际关系并增强适应能力。
3.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增进心智发展
由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能力的高低,对自己在认知、情感、意识方面的优缺点最易于得出接近正确的估计,就可能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增强自控能力,这样就有利于应付各种精神压力、养成活跃开朗的性格和果断的精神,也有利于克服懒惰散漫等消极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大多数教学内容是学生经过自己的身心努力可以掌握的,学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去克服困难,表现出人对高度、远度、速度、精确度等目标的追求,因而伴随学生体育学习的,经常是兴奋、激动、对发现动作关键及技术原理的诧异与惊讶,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这种健康的情绪能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易于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也易于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和使旧有的联系复活,从而提高记忆的速度、准确性,使思维变得敏捷活跃,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特别是运动感知能力、创造性思维,集中与灵活的注意力,高效率的运动记忆等运动智力。
4.体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愉悦,消除心理障碍
学生在适当的体育活动中,会产生运动愉快感。这是一种在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体育活动所产生的运动愉快感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是很大的,主要表现为满足、愉悦、舒畅、能力感增强、积极参与活动等。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大脑开发与利用,增强神经系统功能,消除疲劳和提高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通过能够充分展示与发挥主题性和创造性的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乐趣,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消除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从而保持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学生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教育。这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对学习、生活的乐观态度,对社会的适应程度以及是否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因此,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教育观念上要有正确的认识之外,在具体教学方法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了解学生整体与个体的心理、身体、运动技能等状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特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组织教学、比赛和练习的内容。
2.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个环境中,第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充分时间和空间,以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第二,教学手段上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运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竞争、合作、走向成功”中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着差异,不去追求达到同一标准,实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达到既定目标的成就感,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让每个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而获得的成就感,并使其在每节体育课的学习与锻炼中都能有愉快的心情体验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满足,尤其是对一些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的学生,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条件体验成功,从而使他们相信白己的实力,增强自信心。
5.在对一些比较自卑、胆怯、运动技能比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于特别的关心与帮助,以缓解他们的自卑、胆怯心理,使他们逐步体验到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在集体项目的教学和比赛中,对一些缺乏责任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方面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教学与比赛,使他们克服自我情结,融入集体项目中,团结协作、荣辱与共。
6.在课余生活上,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学习有目的、生活有情趣,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思考与建议
1.体育不能自发地成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体育教师的素质,一是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教师的心理卫生意识、知识和相关理论水平。体育教师没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是不可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
2.作为一个身心统一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体育教学中的育心功能应和育体功能同等重要,并互为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功能是育体育心,并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充实了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且拓展了学校体育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任何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但是二者结合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学校体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标准与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操作和检验。学校体育中要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果的心理健康的检测标准和评量,尚需研究者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清黎.体育与健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李彩秋.浅谈中学生体育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3] 陈玉霞.体育心理学新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4] 钟启泉.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