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数学作业只注重数学题目的解答,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体验。新课程呼唤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业本中的对话框将为师生交流开辟一块新天地。
关键词:作业;对话;沟通;对话框;反思
中国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1-029-01
一、传统作业的局限
作业历来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完成作业,可以进一步消化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对作业批改,是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但传统的作业只局限于对数学题目的解答,教师从作业本中只能获取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态度和品质的信息。它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作业,是“目中无人”的作业,它只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种非情感化是传统数学作业的一大缺陷,它使我们失去了对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那么如何在作业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就成为新的教育课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作业本的价值,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二、教育呼唤“对话,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构建知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成长。人类主体也是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因此对话、互动成为教育过程的核心。在这种对话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的思考。
而我们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繁忙,学生学业负担重,师生很难有空余时间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往往局限于课堂中,部分学生与教师进行的数学知识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时间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在各类评教中,学生反映最多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问题。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所以在现在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大面积的,无拘无束的,持久有效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寻求对话沟通的平台和有效的形式。
三、作业中对话框的设计
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全面持久的对话沟通,我们在传统作业后添加了对话框,要求学生将想对老师说的话写在对话框内,教师批改作业时就可以看到学生的话,就可以与学生进行自由地对话、沟通了。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每次作业后设计如下方框(如图)。
①②③
方框①由学生填写当天作业的时间,方框②由老师打分,评定作业成绩,方框③为对话框,主要由学生将对老师说的话写在里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⑴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反思,有无疑问或其他想法,所学内容掌握程度,自己上课投入怎样等;⑵对教师有什么要求、意见或建议;⑶自己在学校学习、生活以及心理上遇到的其他问题。凡是想对老师说的都可以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方框中不够写可以在下面续写。)
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1.有利于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将内省能力作为一种智力,反思就是一种内省。现代研究表明,反思是个人成长的阶梯,只有不断反思,善于反思的人,才能不断取得进步,获得成功。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反思,是对自我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过程,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与巩固,提高学习质量。
2.有利于师生之间全面持久地对话沟通。
由于这种对话只要学生将每次作业以后感想或建议写出,实现了每个学生与教师的及时对话,而这种对话是在每次作业中完成的,保证了对话的次数。
3.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
由于对话框内容首先是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我反思调控教学进度,实施针对性教学。同时还能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施治。
4.有利于增进师生的感情。
在这种未曾谋面,心与心的书面对话中,学生会感到老师值得信赖,平易近人。例如,教师节到了,学生会在对话框中写上“老师您行苦了,祝您节日快乐”,老师则写“不辛苦,祝你学习进步”。这种温馨氛围和愉悦心情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教学合力,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作业中对话框的设计,为师生交流开辟了一块新天地,但是要实行真正有效地对话沟通,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写敢说,反映真实的自我,从而提高对话沟通信度,效度。
2.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对话作出积极反应。要有宽广的心胸,善待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切不可对学生的心声视而不见,对于一些书面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应抽时间单独面对面地交流、及时沟通。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作业;对话;沟通;对话框;反思
中国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1-029-01
一、传统作业的局限
作业历来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完成作业,可以进一步消化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才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对作业批改,是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但传统的作业只局限于对数学题目的解答,教师从作业本中只能获取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态度和品质的信息。它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作业,是“目中无人”的作业,它只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种非情感化是传统数学作业的一大缺陷,它使我们失去了对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那么如何在作业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就成为新的教育课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作业本的价值,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二、教育呼唤“对话,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构建知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成长。人类主体也是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因此对话、互动成为教育过程的核心。在这种对话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的思考。
而我们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繁忙,学生学业负担重,师生很难有空余时间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往往局限于课堂中,部分学生与教师进行的数学知识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时间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在各类评教中,学生反映最多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问题。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所以在现在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大面积的,无拘无束的,持久有效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寻求对话沟通的平台和有效的形式。
三、作业中对话框的设计
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全面持久的对话沟通,我们在传统作业后添加了对话框,要求学生将想对老师说的话写在对话框内,教师批改作业时就可以看到学生的话,就可以与学生进行自由地对话、沟通了。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每次作业后设计如下方框(如图)。
①②③
方框①由学生填写当天作业的时间,方框②由老师打分,评定作业成绩,方框③为对话框,主要由学生将对老师说的话写在里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⑴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反思,有无疑问或其他想法,所学内容掌握程度,自己上课投入怎样等;⑵对教师有什么要求、意见或建议;⑶自己在学校学习、生活以及心理上遇到的其他问题。凡是想对老师说的都可以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方框中不够写可以在下面续写。)
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1.有利于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将内省能力作为一种智力,反思就是一种内省。现代研究表明,反思是个人成长的阶梯,只有不断反思,善于反思的人,才能不断取得进步,获得成功。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反思,是对自我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过程,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与巩固,提高学习质量。
2.有利于师生之间全面持久地对话沟通。
由于这种对话只要学生将每次作业以后感想或建议写出,实现了每个学生与教师的及时对话,而这种对话是在每次作业中完成的,保证了对话的次数。
3.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
由于对话框内容首先是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我反思调控教学进度,实施针对性教学。同时还能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施治。
4.有利于增进师生的感情。
在这种未曾谋面,心与心的书面对话中,学生会感到老师值得信赖,平易近人。例如,教师节到了,学生会在对话框中写上“老师您行苦了,祝您节日快乐”,老师则写“不辛苦,祝你学习进步”。这种温馨氛围和愉悦心情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教学合力,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作业中对话框的设计,为师生交流开辟了一块新天地,但是要实行真正有效地对话沟通,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写敢说,反映真实的自我,从而提高对话沟通信度,效度。
2.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对话作出积极反应。要有宽广的心胸,善待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切不可对学生的心声视而不见,对于一些书面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应抽时间单独面对面地交流、及时沟通。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