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石河子总场(北泉镇)医院,新疆 石河子832000
【摘 要】:在急性脑血管病的抢救和治疗过程中,适当及时地建立有关治疗管道,如输液管、胃管、导尿管等,并对这些治疗管道进行良好护理,关系着抢救治疗的成败。本文重点总结了对急性脑血管病人治疗管道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输液管道;气管插管;留置胃管;留置尿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128-02
1 输液管道的护理
1.1 静脉的选择 选择上下肢容易固定的较大静脉,以上肢静脉为主,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缓慢,易发生血栓和炎症。对于长期静注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一般每1?觸2天交换一次穿刺部位,避免连续多次在同一条血管上进行穿刺,亦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药。
1.2 严格无菌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应注意穿刺消毒和扎止血带顺序,应先消毒后结扎止血带,避免扎止血带时间过长,这样可使局部血管壁的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1.3 严格掌握配伍禁忌和输注速度 每瓶输液联合用药以不超过2?觸3种为宜,避免多而滥的联合用药,应注意配伍禁忌及药理动力学情况,并根据药物种类及病人情况决定输液速度。
1.4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局部变化 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水肿、发红、液体外漏渗出现象,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置。
1.5 严防各种微粒进入静脉 配药时针头不宜过大,以免橡胶碎屑进入药液中。同时为了避免输液微粒进入静脉内,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多留尾液。
2 气管插管的护理
2.1 插管后症状体征观察 插管后通过血气分析、观察瞳孔大小、浅反射及一般状态判断呼吸器调节是否得当。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插管后,正确有效地排除呼吸道分泌物,是保证通气、减少肺部感染的重要环节。可通过正确的吸痰达到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吸痰后,为保护呼吸道要进行湿化。可用3%高渗盐水或加入化痰药稀释痰液。
2.3 气管切开的护理 气管切开是脑血管病人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熟悉其护理特点,对减少其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有密切关系。
2.3.1 注意术后体位 术后24?觸48小时应采取平卧位,头略向后仰,避免气管套管远端压迫或刺激气管壁粘膜,造成糜烂并形成假膜脱落堵塞套管,或损伤无名动脉导致大出血。
2.3.2 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定期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有无出血。若病人气管切开周围反复出现血性分泌物,应警惕有出血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
2.3.3 套管的护理 保持套管清洁,避免痰液再吸入气管或附着管口形成干痂堵塞呼吸道。内套管每2?觸4小时清洗擦拭消毒1次,24小时煮沸消毒1次。内套管取出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痰痂阻塞外套管。套管周围纱布垫要保持
清洁干燥,每日更换1~2次。
3 留置胃管的护理
3.1 防止误插 由于病人丧失吞咽功能或者处于昏迷状态,会厌不能随吞咽完全盖住喉口,插管时易误入气管内,因此应特别慎重。一般成人胃管插入50?觸55cm,按要求插入后,可采用在胃管口端贴上几条棉絮或将管口置于装有少量凉开水的碗中以检查胃管是否在呼吸道内。要证实胃管是否在胃内,可用抽胃液和注入空气以辨别,亦可用兰色石蕊试纸试验胃液,或再注入空气,在胃区听到气体响声为准。
3.2 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在胃管插入或留置过程中易发生并发症,如后鼻道出血、鼻翼鼻中隔溃疡、胃出血穿孔、中耳炎、腮腺炎、呼吸系统合并症、细菌异常繁殖、水电解质紊乱等,应注意观察,及时处理。
3.3 灌注方法 灌注前应先把气管内痰吸干净,以免鼻饲过程中吸痰咳嗽,引起呕吐造成窒息。灌注量每次不超过200ml,速度应慢。灌注后30分钟不宜搬动病人。冬天应将流质食加温后注入胃内,再用少量温开水冲尽胃管内流质,最后将胃管开口端反折,用胶布扎紧。
4、胃管更换 胃管应每周更换1次,留置期间固定要牢靠,胶布可经常更换,以保持整洁。换胃管应在当天最后1次鼻饲完后,夹住胃管开口端拔出,清洁鼻腔,待第二天早晨再从另一鼻孔插入。
4 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4.1 严格无菌操作 按操作常规插入选择好的导尿管,插入长度以有尿流出再插入2cm为原则,一般男性18~20cm,女性4~6cm,插入后予以固定。
4.2 导尿管及附件的护理 留置导尿管每2~3小时开放1次,并记录尿量,保持每小时尿量不少于30ml,24小时不少于500ml。留置导尿管每日用消毒液消毒尿道口,并每日行膀胱冲洗1~2次,贮尿瓶中尿液满时,应及时倒去,并记录尿液性状及尿量。
参考文献
[1]夏同芳.浅谈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0,06:90-91.
[2]邓琴,战桂芳.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要点[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04:102.
[3]王淑萍.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J].蛇志,1997,01:51.
[4]朱素清.急性脑血管病50例护理体会 [J].实用医技杂志,2005,19:141.
(收稿日期:2009.1.2)
【摘 要】:在急性脑血管病的抢救和治疗过程中,适当及时地建立有关治疗管道,如输液管、胃管、导尿管等,并对这些治疗管道进行良好护理,关系着抢救治疗的成败。本文重点总结了对急性脑血管病人治疗管道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输液管道;气管插管;留置胃管;留置尿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128-02
1 输液管道的护理
1.1 静脉的选择 选择上下肢容易固定的较大静脉,以上肢静脉为主,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缓慢,易发生血栓和炎症。对于长期静注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一般每1?觸2天交换一次穿刺部位,避免连续多次在同一条血管上进行穿刺,亦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药。
1.2 严格无菌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应注意穿刺消毒和扎止血带顺序,应先消毒后结扎止血带,避免扎止血带时间过长,这样可使局部血管壁的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1.3 严格掌握配伍禁忌和输注速度 每瓶输液联合用药以不超过2?觸3种为宜,避免多而滥的联合用药,应注意配伍禁忌及药理动力学情况,并根据药物种类及病人情况决定输液速度。
1.4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局部变化 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水肿、发红、液体外漏渗出现象,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置。
1.5 严防各种微粒进入静脉 配药时针头不宜过大,以免橡胶碎屑进入药液中。同时为了避免输液微粒进入静脉内,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多留尾液。
2 气管插管的护理
2.1 插管后症状体征观察 插管后通过血气分析、观察瞳孔大小、浅反射及一般状态判断呼吸器调节是否得当。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插管后,正确有效地排除呼吸道分泌物,是保证通气、减少肺部感染的重要环节。可通过正确的吸痰达到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吸痰后,为保护呼吸道要进行湿化。可用3%高渗盐水或加入化痰药稀释痰液。
2.3 气管切开的护理 气管切开是脑血管病人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熟悉其护理特点,对减少其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有密切关系。
2.3.1 注意术后体位 术后24?觸48小时应采取平卧位,头略向后仰,避免气管套管远端压迫或刺激气管壁粘膜,造成糜烂并形成假膜脱落堵塞套管,或损伤无名动脉导致大出血。
2.3.2 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定期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有无出血。若病人气管切开周围反复出现血性分泌物,应警惕有出血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
2.3.3 套管的护理 保持套管清洁,避免痰液再吸入气管或附着管口形成干痂堵塞呼吸道。内套管每2?觸4小时清洗擦拭消毒1次,24小时煮沸消毒1次。内套管取出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痰痂阻塞外套管。套管周围纱布垫要保持
清洁干燥,每日更换1~2次。
3 留置胃管的护理
3.1 防止误插 由于病人丧失吞咽功能或者处于昏迷状态,会厌不能随吞咽完全盖住喉口,插管时易误入气管内,因此应特别慎重。一般成人胃管插入50?觸55cm,按要求插入后,可采用在胃管口端贴上几条棉絮或将管口置于装有少量凉开水的碗中以检查胃管是否在呼吸道内。要证实胃管是否在胃内,可用抽胃液和注入空气以辨别,亦可用兰色石蕊试纸试验胃液,或再注入空气,在胃区听到气体响声为准。
3.2 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在胃管插入或留置过程中易发生并发症,如后鼻道出血、鼻翼鼻中隔溃疡、胃出血穿孔、中耳炎、腮腺炎、呼吸系统合并症、细菌异常繁殖、水电解质紊乱等,应注意观察,及时处理。
3.3 灌注方法 灌注前应先把气管内痰吸干净,以免鼻饲过程中吸痰咳嗽,引起呕吐造成窒息。灌注量每次不超过200ml,速度应慢。灌注后30分钟不宜搬动病人。冬天应将流质食加温后注入胃内,再用少量温开水冲尽胃管内流质,最后将胃管开口端反折,用胶布扎紧。
4、胃管更换 胃管应每周更换1次,留置期间固定要牢靠,胶布可经常更换,以保持整洁。换胃管应在当天最后1次鼻饲完后,夹住胃管开口端拔出,清洁鼻腔,待第二天早晨再从另一鼻孔插入。
4 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4.1 严格无菌操作 按操作常规插入选择好的导尿管,插入长度以有尿流出再插入2cm为原则,一般男性18~20cm,女性4~6cm,插入后予以固定。
4.2 导尿管及附件的护理 留置导尿管每2~3小时开放1次,并记录尿量,保持每小时尿量不少于30ml,24小时不少于500ml。留置导尿管每日用消毒液消毒尿道口,并每日行膀胱冲洗1~2次,贮尿瓶中尿液满时,应及时倒去,并记录尿液性状及尿量。
参考文献
[1]夏同芳.浅谈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0,06:90-91.
[2]邓琴,战桂芳.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要点[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04:102.
[3]王淑萍.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J].蛇志,1997,01:51.
[4]朱素清.急性脑血管病50例护理体会 [J].实用医技杂志,2005,19:141.
(收稿日期: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