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不少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基本上是“一厌二编三怕”:首先是厌烦、讨厌作文,接下来在不得不写和不得不做时就胡编乱造,久而久之一提起作文就怕,把作文当成是学习中的头等苦差使。
我想,学生对作文之所以表现出如此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远离了学生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下面介绍我的几种做法。
一、选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
从学生对写作题材的喜好来看,学生最喜欢写自己的情感、生活,最不喜欢写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学生在写作中感到无话可说,只能搜肠刮肚,勉强成篇,言不由衷,或者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现成的文章……凡此种种,大抵是因为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缘故。写作是学生对自己内心世界和生活实践的表达,命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的特点,适应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命题,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触发写作灵感,开启写作思路,活化写作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把题目出在学生身边,出在学生日常生活上,使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觉得亲切,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取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
二、抓住偶发事件,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习作时最大的难题是“没东西可写”。如何拓展学生的选材思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要为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所束缚,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进行即情即写训练。
如一次教师节,之前同学们都十分兴奋地奔走相告:教师节要放假一天。结果就在前一天中午学校却宣布取消放假。我马上让学生写了一篇“明天放假?”的作文。在这次作文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由兴奋到怀疑到失望之种种内心变化。这样,学生们不但有话可说,而且体会到“真实”的作文素材就在自己身边。学生们不但不厌烦作文课,反而对作文课是一种期待的心理——下节课老师会出什么新奇的作文题目呢?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再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冥思苦想了。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使学生能够我手写我口。”可见,作文教学尤其强调“说”的训练。学生只有心中有了想说的话,作文才会“下笔如有神”。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些小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如我在引导学生写人物外貌时曾这样来设计过:“同学们,你们看语文老师严老师和英语老师戴老师一样吗?”同学们不禁哈哈大笑,而后争先恐后地说:“当然不一样。”“你们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学生们经过仔细的观察、比较、思考,纷纷举手,“戴老师高高的,说话声音很大,特别是发脾气时,那声音真让人受不了……” “严老师总是留着披肩的秀发,说话的声音可温柔了……”此时的课堂简直就是一个交流会,各人想说就说,无所畏惧。见同学们的兴趣来了,我又因势利导,进一步地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她俩的说话语气、上课时的神态、对人的态度……都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又开始争着、抢着要回答。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都能以较准确和形象地说出两位老师的特征。最后我又用了个激将法,说:“同学们说得真是像极了,有谁能通过你的笔写出两位老师的外貌特征吗?”这一下,学生们的兴致来了,顿时整个课堂成了作文的天堂,学生们的真心话在笔尖沙沙地传递着……
四、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引导乐于表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在家庭中,总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并体悟这种变化的种种感受,让学生从说到写,真情流露,这是写作文最真实的好材料。
如在一次家长会前我给学生出了个题目:《忐忑不安的家长会当晚》要求学生写一篇家长离开家门去开家长会到回到家这段时间自己的心理活动。结果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作文都是心理描写非常丰富真实的文章,甚至连平时写作文经常不上百字的小钱同学也能洋洋洒洒地写出了自己当时真实的感受。
五、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作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
总之,作文教学如能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课堂上教师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心态的作文题材,并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再精心为学生准备作文大餐的配料,我想学生们一定会烹调出形式多样、口感不同的作文出来。学生对作文也会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乐意写。为此,我们要努力把作文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让作文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乐事。
我想,学生对作文之所以表现出如此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远离了学生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下面介绍我的几种做法。
一、选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
从学生对写作题材的喜好来看,学生最喜欢写自己的情感、生活,最不喜欢写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学生在写作中感到无话可说,只能搜肠刮肚,勉强成篇,言不由衷,或者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现成的文章……凡此种种,大抵是因为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缘故。写作是学生对自己内心世界和生活实践的表达,命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的特点,适应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命题,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触发写作灵感,开启写作思路,活化写作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把题目出在学生身边,出在学生日常生活上,使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觉得亲切,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取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
二、抓住偶发事件,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习作时最大的难题是“没东西可写”。如何拓展学生的选材思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要为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所束缚,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进行即情即写训练。
如一次教师节,之前同学们都十分兴奋地奔走相告:教师节要放假一天。结果就在前一天中午学校却宣布取消放假。我马上让学生写了一篇“明天放假?”的作文。在这次作文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由兴奋到怀疑到失望之种种内心变化。这样,学生们不但有话可说,而且体会到“真实”的作文素材就在自己身边。学生们不但不厌烦作文课,反而对作文课是一种期待的心理——下节课老师会出什么新奇的作文题目呢?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再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冥思苦想了。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使学生能够我手写我口。”可见,作文教学尤其强调“说”的训练。学生只有心中有了想说的话,作文才会“下笔如有神”。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些小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如我在引导学生写人物外貌时曾这样来设计过:“同学们,你们看语文老师严老师和英语老师戴老师一样吗?”同学们不禁哈哈大笑,而后争先恐后地说:“当然不一样。”“你们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学生们经过仔细的观察、比较、思考,纷纷举手,“戴老师高高的,说话声音很大,特别是发脾气时,那声音真让人受不了……” “严老师总是留着披肩的秀发,说话的声音可温柔了……”此时的课堂简直就是一个交流会,各人想说就说,无所畏惧。见同学们的兴趣来了,我又因势利导,进一步地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她俩的说话语气、上课时的神态、对人的态度……都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又开始争着、抢着要回答。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都能以较准确和形象地说出两位老师的特征。最后我又用了个激将法,说:“同学们说得真是像极了,有谁能通过你的笔写出两位老师的外貌特征吗?”这一下,学生们的兴致来了,顿时整个课堂成了作文的天堂,学生们的真心话在笔尖沙沙地传递着……
四、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引导乐于表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在家庭中,总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并体悟这种变化的种种感受,让学生从说到写,真情流露,这是写作文最真实的好材料。
如在一次家长会前我给学生出了个题目:《忐忑不安的家长会当晚》要求学生写一篇家长离开家门去开家长会到回到家这段时间自己的心理活动。结果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作文都是心理描写非常丰富真实的文章,甚至连平时写作文经常不上百字的小钱同学也能洋洋洒洒地写出了自己当时真实的感受。
五、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作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
总之,作文教学如能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课堂上教师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心态的作文题材,并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再精心为学生准备作文大餐的配料,我想学生们一定会烹调出形式多样、口感不同的作文出来。学生对作文也会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乐意写。为此,我们要努力把作文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让作文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