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研设计是医学科研的第一步,在研究生中开设科研设计相关课程,对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调整原研究生选修课《科研设计》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开设了一门新的选修课《医学科研中的统计设计》。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很重要,对今后的学习、科研等有帮助。但学生习惯于传统的大班授课的方式,对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并不习惯,缺乏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统计设计;医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5-0121-02
如何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到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转变,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而科研设计是医学科研的第一步。医学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大多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为参与科研课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为期不长的临床实习,极少接触科研,更不用说科研理念的形成和科研技术的掌握了。本教研室曾对2011级473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1],其中有311人(68%)入学前系统地学习过医学统计学课程,275人(58%)曾参加过科学研究,对于问卷中的10种常见科研设计方法,大多数研究生(>80%)只是了解,熟悉者很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因此,在研究生中开设科研设计相关课程,对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至关重要。
我校原开设研究生选修课《科研设计》,作为《医学统计学》课程的补充。鉴于《医学统计学》课程中有6学时介绍医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且《临床流行病学》、《流行病学》部分内容也与原《科研设计》内容部分重复,因此2014年我们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授课方式和考核方法,开设一门新的选修课《医学科研中的统计设计》,现报道如下。
一、教学对象
2014年共68名研究生选修该课,其中41人为临床专业,包括内科学、外科学、急诊科学、肿瘤学等学科,6人为护理专业,4人为药学专业,5人为预防专业,2人为医学心理专业,4人为基础专业,6人为其他专业,如教育技术学、航海与潜水医学等,学生所涉及的领域广泛。
二、方法
1.改革思路。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方面改革。教学内容方面,将与其他课程重复部分去掉,结合本专业特色,重点讲解统计设计的内容,如临床试验中的比较类型等;适当增加统计软件的介绍,如如何采用excel进行随机分组,如何使用样本量估算软件PASS等;教学中列举大量实例、错例,供学生辨析、分析。教学方法方面,不采用单一的教师单独授课的方式,而是尝试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从中挑选教学效果较好的方法。一种是前次课上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课下自选题目,分组准备,下次课按组分别进行汇报、讨论;一种是前次课上教师给每组学生指定特定文献,学生课下分组准备,下次课按组分别进行汇报、讨论;还有一种是教师课上布置题目,并给出背景文献,学生当堂分组讨论、汇报。考核方式方面,不再采用统一的笔试考试的方式,而是采用课堂讨论和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考核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实施。2014年《医学科研中的统计设计》课程共5次授课,每次授课4学时,1周1次。
首次授课介绍本课程总体安排,并按照学生学号分成了7个组;授课内容为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安排学生课下自选文献,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出文献涉及研究的设计要点,如有错误指出并给予改进建议,以ppt形式下次课课上汇报。
第2次课教师首先进行两学时理论授课,讲授动物实验的相关设计知识,然后由学生分组汇报上次课布置的任务,介绍自己小组自选文献的设计,教师、其他同学提问,小组成员解答,教师给予适当点评。下课前,第3次课授课教师布置第3次授课时学生汇报的内容,由教师提供若干经典文献,有设计严谨的,有设计有缺陷的,每组学生自选其中一篇文献,课下经自学知识、小组讨论,准备好汇报。第3次课主要内容为临床试验的相关知识,教员授课2学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汇报。
第4次课、第5次课授课内容为调查设计相关知识,每次课都是先由教师讲授2学时理论知识,然后给学生准备7个主题及相应背景资料,学生在1学时的时间里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设计,并在第4节课进行汇报。
3.考核评价。考试采用课堂讨论和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课堂讨论成绩由小组成绩和个人参与成绩两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40%;小组成绩为每次小组汇报的成绩,个人参与成绩包括课上提问、讨论、汇报的成绩;由三名授课老师当场打分,取平均分。设计作业成绩由学生自由选择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或调查研究三种研究类型,设计一个相应的研究方案,授课结束后交给教师,教师根据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等打分,占总成绩的60%。
三、结果
1.课堂效果。经过这些尝试,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习惯大班授课的方法,听老师讲的时候很明白,真正自己做的時候还是不知道从何下手。经过小组讨论,由学生自行设计或介绍文献中的设计,可以给学生“练手”的机会。
综合来看三种汇报形式,第一种汇报形式,学生自行查找文献,报告其研究设计,从学生汇报来看,很多学生只是以教师课上授课幻灯为模板,完全仿照教师的幻灯,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第二种汇报形式,没有进行理论授课就让学生课下准备,需要学生自学相关知识,很多学生反映自学时有些内容无法理解,汇报时很多问题都似是而非,需要教师指导。第三种汇报形式,学生按照给定题目当堂进行设计,老师巡视进行指导,时间紧张,学生反映准备不足;当场的小组讨论,可以看出由于小组人数较多,有些组只有核心几个人讨论ppt,有些人完全没有参加讨论。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出有的小组很认真,组内成员建立了QQ群,积极进行交流,但还有很多学生不认真。从小学到大学,中国学生接受的都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多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对待小组讨论汇报还是应付考试的态度。有的小组课下并没有进行讨论,而是每次由一两个人准备幻灯,其他人做甩手掌柜。小组汇报时,其他学生反应冷淡,虽然教师鼓励学生发言提问,并且提问可以计入成绩,但学生仍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另外,学生的专业不同,有的学生只进行基础研究,不会涉足临床研究的内容,而有的学生不会涉足动物实验,所以对自己不涉及的内容就不会认真学习。 2.考试成绩。68名学生中,平均分为86分,90分以上18人,占27%,80~89分42人,占63%,70~79分5人,占7%,60~69分1人,占1%,1人因未提交设计作业,不及格。
3.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68人中,有55人完成问卷,应答率81%。55人中,只有12名(22%)学生以前学习过科研设计的相关知识,43人(78%)认为十分有必要設置该课程,32人(58%)认为目前用到科研设计知识的地方很多,48人(87%)认为这门课程对今后的学习、科研等有帮助,52人(95%)认为小组讨论对自己有帮助。
教学方式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教师课堂授课并布置讨论题目,学员课下分组准备并课上汇报,教师指导”,并希望课上增加案例讨论环节和错例辨析。
对于几种考试方式,如开卷、闭卷、闭卷和平时成绩相结合、开卷和平时成绩相结合、个人课堂汇报、小组课堂汇报等。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开卷和平时成绩相结合(26人,51%),其次是小组课堂汇报(15人,29%)和个人课堂汇报(5人,10%)。
针对课程,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方面希望增加学时数,内容更加详细,讨论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因学生专业不同,所侧重的研究设计也不同,需求也不同,所以希望针对不同专业分开授课。
四、讨论
通过课堂效果、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感觉硕士研究生《医学科研中的统计设计》的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一方面,由于是新开设的选修课,在内容、授课、考核三方面都做了调整,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不太适应。另一方面,学时少,内容多,学生专业不同,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有些基础专业的学生不会碰到临床试验,护理专业的学生常用的量表设计临床专业的学生使用较少,授课时很难面面俱到,把所有问题都讲到。另外,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对于分组讨论、课堂汇报的方式并不习惯。课上学生都不愿主动提问,课下交流也不积极,还处于“老师让干吗就干吗”的被动状态,而不是自己主动地去寻找答案,缺乏积极的思考。
2015年,参考其他院校和我们2014年授课的经验,考虑学生的需求,将对硕士研究生《医学科研中的统计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方面,虽然学生习惯了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方式,但适当地练习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所以,2015年仍采用小组讨论,但不再三种教学方法都采用,而是固定采用教师课堂授课并布置讨论题目,学员课下分组准备并课上汇报,教师给出正确设计及问题解答的方法。另一方面,增加课时,将理论知识讲细讲透,举例时尽量覆盖大多数专业。另外,目前的考核虽然包括了小组表现、个人表现和设计作业,但打分都是由教师给出,无法展现学生课下讨论时的表现,因此考核方面增加学生自评和他评,每个学生为自己打分,并为本小组其他同学打分,从而体现平时表现。通过这样的改革,希望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艳芳,马修强,吴美京,陆健,孟虹,郭晓晶,许金芳,贺佳.医学硕士研究生基本科研设计方法认知现状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3):299-301.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统计设计;医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5-0121-02
如何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到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转变,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而科研设计是医学科研的第一步。医学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大多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为参与科研课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为期不长的临床实习,极少接触科研,更不用说科研理念的形成和科研技术的掌握了。本教研室曾对2011级473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1],其中有311人(68%)入学前系统地学习过医学统计学课程,275人(58%)曾参加过科学研究,对于问卷中的10种常见科研设计方法,大多数研究生(>80%)只是了解,熟悉者很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因此,在研究生中开设科研设计相关课程,对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能力至关重要。
我校原开设研究生选修课《科研设计》,作为《医学统计学》课程的补充。鉴于《医学统计学》课程中有6学时介绍医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且《临床流行病学》、《流行病学》部分内容也与原《科研设计》内容部分重复,因此2014年我们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授课方式和考核方法,开设一门新的选修课《医学科研中的统计设计》,现报道如下。
一、教学对象
2014年共68名研究生选修该课,其中41人为临床专业,包括内科学、外科学、急诊科学、肿瘤学等学科,6人为护理专业,4人为药学专业,5人为预防专业,2人为医学心理专业,4人为基础专业,6人为其他专业,如教育技术学、航海与潜水医学等,学生所涉及的领域广泛。
二、方法
1.改革思路。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方面改革。教学内容方面,将与其他课程重复部分去掉,结合本专业特色,重点讲解统计设计的内容,如临床试验中的比较类型等;适当增加统计软件的介绍,如如何采用excel进行随机分组,如何使用样本量估算软件PASS等;教学中列举大量实例、错例,供学生辨析、分析。教学方法方面,不采用单一的教师单独授课的方式,而是尝试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从中挑选教学效果较好的方法。一种是前次课上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课下自选题目,分组准备,下次课按组分别进行汇报、讨论;一种是前次课上教师给每组学生指定特定文献,学生课下分组准备,下次课按组分别进行汇报、讨论;还有一种是教师课上布置题目,并给出背景文献,学生当堂分组讨论、汇报。考核方式方面,不再采用统一的笔试考试的方式,而是采用课堂讨论和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考核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学实施。2014年《医学科研中的统计设计》课程共5次授课,每次授课4学时,1周1次。
首次授课介绍本课程总体安排,并按照学生学号分成了7个组;授课内容为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安排学生课下自选文献,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出文献涉及研究的设计要点,如有错误指出并给予改进建议,以ppt形式下次课课上汇报。
第2次课教师首先进行两学时理论授课,讲授动物实验的相关设计知识,然后由学生分组汇报上次课布置的任务,介绍自己小组自选文献的设计,教师、其他同学提问,小组成员解答,教师给予适当点评。下课前,第3次课授课教师布置第3次授课时学生汇报的内容,由教师提供若干经典文献,有设计严谨的,有设计有缺陷的,每组学生自选其中一篇文献,课下经自学知识、小组讨论,准备好汇报。第3次课主要内容为临床试验的相关知识,教员授课2学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汇报。
第4次课、第5次课授课内容为调查设计相关知识,每次课都是先由教师讲授2学时理论知识,然后给学生准备7个主题及相应背景资料,学生在1学时的时间里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设计,并在第4节课进行汇报。
3.考核评价。考试采用课堂讨论和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课堂讨论成绩由小组成绩和个人参与成绩两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40%;小组成绩为每次小组汇报的成绩,个人参与成绩包括课上提问、讨论、汇报的成绩;由三名授课老师当场打分,取平均分。设计作业成绩由学生自由选择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或调查研究三种研究类型,设计一个相应的研究方案,授课结束后交给教师,教师根据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等打分,占总成绩的60%。
三、结果
1.课堂效果。经过这些尝试,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习惯大班授课的方法,听老师讲的时候很明白,真正自己做的時候还是不知道从何下手。经过小组讨论,由学生自行设计或介绍文献中的设计,可以给学生“练手”的机会。
综合来看三种汇报形式,第一种汇报形式,学生自行查找文献,报告其研究设计,从学生汇报来看,很多学生只是以教师课上授课幻灯为模板,完全仿照教师的幻灯,没有进行自己的思考。第二种汇报形式,没有进行理论授课就让学生课下准备,需要学生自学相关知识,很多学生反映自学时有些内容无法理解,汇报时很多问题都似是而非,需要教师指导。第三种汇报形式,学生按照给定题目当堂进行设计,老师巡视进行指导,时间紧张,学生反映准备不足;当场的小组讨论,可以看出由于小组人数较多,有些组只有核心几个人讨论ppt,有些人完全没有参加讨论。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出有的小组很认真,组内成员建立了QQ群,积极进行交流,但还有很多学生不认真。从小学到大学,中国学生接受的都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多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对待小组讨论汇报还是应付考试的态度。有的小组课下并没有进行讨论,而是每次由一两个人准备幻灯,其他人做甩手掌柜。小组汇报时,其他学生反应冷淡,虽然教师鼓励学生发言提问,并且提问可以计入成绩,但学生仍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另外,学生的专业不同,有的学生只进行基础研究,不会涉足临床研究的内容,而有的学生不会涉足动物实验,所以对自己不涉及的内容就不会认真学习。 2.考试成绩。68名学生中,平均分为86分,90分以上18人,占27%,80~89分42人,占63%,70~79分5人,占7%,60~69分1人,占1%,1人因未提交设计作业,不及格。
3.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68人中,有55人完成问卷,应答率81%。55人中,只有12名(22%)学生以前学习过科研设计的相关知识,43人(78%)认为十分有必要設置该课程,32人(58%)认为目前用到科研设计知识的地方很多,48人(87%)认为这门课程对今后的学习、科研等有帮助,52人(95%)认为小组讨论对自己有帮助。
教学方式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教师课堂授课并布置讨论题目,学员课下分组准备并课上汇报,教师指导”,并希望课上增加案例讨论环节和错例辨析。
对于几种考试方式,如开卷、闭卷、闭卷和平时成绩相结合、开卷和平时成绩相结合、个人课堂汇报、小组课堂汇报等。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开卷和平时成绩相结合(26人,51%),其次是小组课堂汇报(15人,29%)和个人课堂汇报(5人,10%)。
针对课程,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方面希望增加学时数,内容更加详细,讨论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因学生专业不同,所侧重的研究设计也不同,需求也不同,所以希望针对不同专业分开授课。
四、讨论
通过课堂效果、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感觉硕士研究生《医学科研中的统计设计》的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一方面,由于是新开设的选修课,在内容、授课、考核三方面都做了调整,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可能不太适应。另一方面,学时少,内容多,学生专业不同,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有些基础专业的学生不会碰到临床试验,护理专业的学生常用的量表设计临床专业的学生使用较少,授课时很难面面俱到,把所有问题都讲到。另外,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对于分组讨论、课堂汇报的方式并不习惯。课上学生都不愿主动提问,课下交流也不积极,还处于“老师让干吗就干吗”的被动状态,而不是自己主动地去寻找答案,缺乏积极的思考。
2015年,参考其他院校和我们2014年授课的经验,考虑学生的需求,将对硕士研究生《医学科研中的统计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方面,虽然学生习惯了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方式,但适当地练习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所以,2015年仍采用小组讨论,但不再三种教学方法都采用,而是固定采用教师课堂授课并布置讨论题目,学员课下分组准备并课上汇报,教师给出正确设计及问题解答的方法。另一方面,增加课时,将理论知识讲细讲透,举例时尽量覆盖大多数专业。另外,目前的考核虽然包括了小组表现、个人表现和设计作业,但打分都是由教师给出,无法展现学生课下讨论时的表现,因此考核方面增加学生自评和他评,每个学生为自己打分,并为本小组其他同学打分,从而体现平时表现。通过这样的改革,希望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艳芳,马修强,吴美京,陆健,孟虹,郭晓晶,许金芳,贺佳.医学硕士研究生基本科研设计方法认知现状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3):2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