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写社区”的建构,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合力凝聚。关注学校施教区范围内的社区,关注学校周边的社会,通过共享读写资源、共建读写基地、共推读写活动等路径,可以拓展“读写社区”的空间,丰富其内涵,使师生、家长、社区居民的阅读生活更为丰富,从而促进“全民阅读”的深入实施。
【关键词】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活动共推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09-02
【作者简介】丁庆军,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江苏盐城,224005),高级教师,盐城市名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社区”一词,由费孝通先生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而来。如今,关于“社区”的定义或解释也多种多样,但大致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强调的是人群的共同体,即具有共同的价值观,这类人群在精神层面上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追求等;一类强调的是地域的共同体,即具有共同的居住地,这类人群在某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
“读写社区”的建构,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合力凝聚。这里,涉及两个“社区”的概念,前者侧重“人群的共同体”,而后者则侧重指“地域的共同体”。如果把“读写社区”看成是一个外延不断扩大的圆的话,位于核心位置的是学校,它承载着建构读写体系、提供读写指导等重要任务;介于中间区域的是家庭,它是和学校联系最为紧密也是最为直接的部分,是“读写社区”建设的桥梁;位于外围的则是社区,它是“读写社区”建设中往往容易忽视却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注学校施教区范围内的社区,关注学校周边的社会,充分挖掘其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让我们的“读写社区”建设得更加丰盈,更加精彩。
一、共享:让读写资源“膨胀”
人们在常规思维上认为,学生的读写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庭。事实上,社区的力量不容小觑,它能有效填补学生节假日阅读指导的真空,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读写天地。资源共享,可以让学校、家庭、社区突破独立作战的局面,从而形成彼此关联、互相支持、互为补充、多方联动、立体多维的读写体系。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物质资源,即阅读图书的来源。我们与施教区内的小区、学校所在的街道居委会取得联系,倡议他们在社区活动中心开辟“阅读站”,通过公益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赞助”、社区居民“众筹”、学校“赠送”、物业“订阅”等举措,让“阅读站”变得名副其实,变得日益充实,让学生、家长、社区居民“足不出区”,就能在家门口有书可看,有新书可看。同时,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除了正常向学校师生开放之外,也对社区居民开放,凭相关证件就可以办理借阅手续。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人力资源,即辅导人员的落实。没有人管理,“阅读站”就会像一盘散沙;没有人辅导,社区阅读就会形同虚设。我们通过聘请社区阅读辅导员、家长志愿者,定期不定期地在社区活动室为学生提供读写指导,为家长提供智力支持,为社区居民提供读写咨询。
最后,需要考虑的是资源互动与整合。倘若阅读书籍不常更换,“阅读站”就会如一潭死水,长此以往就会失去活力甚至生命力。我们鼓励和引导社区之间组成读写俱乐部,通过QQ群、微信圈进行活动联络,社区阅读辅导员直接组织开展“社区图书漂流”,让“阅读站”真正站稳脚跟,让社区与社区之间联结成温馨的小型“读写社区”。
二、共建:让读写基地“说话”
一方面,我们积极承担社区教育义务,在学校内建立社区阅读推广中心,定期举行施教区内家庭的读写指导。承担指导任务的,既可以是学校教师,又可以是外请专家,还可以是家长代表甚至是社区居民。我们鼓励在读写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家长走上讲台,分享成功经验,用自身的实践为其他家长指点迷津、指引方向。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图书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报社等校外基地的支持,在校内或校外成立相应的分支机构或合作机构,有效整合读写资源,转变传统的课外阅读模式,开拓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多维互动的读写空间,共同推动读写社区的建设。
比如,我们在盐城市图书馆提供“流动图书车”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了盐城市图书馆学校分馆,办理借书证,和市图书馆通借、通还,极大地满足了师生的阅读需求,方便了师生的图书借阅。再如,我们和盐城晚报社联合在学校内设立了盐城晚报小记者站,邀请报社的记者、编辑走进校园为学生作讲座、释疑问;组织小记者在参观考察、实地采访等实践活动中不断历练,并运用好报社平台,发表更多优秀的文章。同时,报社还聘请了学校在作文教学方面有所建树的部分教师担任“特聘专家”,指点学生写作,点评学生作文,推动小记者站的建设。
三、共推:让读写活动“领跑”
活动,是读写最有效的领跑者。我们协同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读写实践活动,既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与展示平台,又促进了社区居民参与阅读活动,为推动全民阅读的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走进图书馆聆听大师的声音”,是我们“读写社区”建设中的经典项目。我们先后组织了学生近万人次参加盐城市图书馆“黄海讲坛”活动,让学生在与作家对话、与大师交流中,开阔阅读眼界,感悟写作方法,打开了读写的另一扇窗。我校也先后有20多位教师应邀在“黄海讲坛”中作了《我和成长有个约定——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走进沈石溪的动物王国》《让孩子的数学素养在阅读中拔节》等专题讲座,涉及阅读推广、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
“社区志愿者进校园”和“校园志愿者进社区”,是我们“读写社区”活动共推中的两大抓手。我们组织师生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中,开展写春联、送文艺、讲经典等活动,既拉近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距离,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少学生纷纷感叹在活动中掌握了写作的秘诀——“作文心中写,作文玩中写,作文实践中写”。的确,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有了真实的写作体验,学生的写作便有了“源头活水”,自然会妙笔生花。
“读写社区”前景广阔,任重道远。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学校、家庭、社区各读写基地的定位。学校,重在科学指导,激发持久兴趣;家庭,重在“悦”读陪伴,营造温馨环境;社区,重在提供资源,搭建活动平台。通过搭建多方位平台最终建设出一个以学生读写为中心,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能让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中逐渐成长的“覆盖全科阅读、实施全程引领、提供全力支持”的社区,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多元发展。
我们坚信:社区,让读写走得更远。
【关键词】资源共享;基地共建;活动共推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09-02
【作者简介】丁庆军,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江苏盐城,224005),高级教师,盐城市名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社区”一词,由费孝通先生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而来。如今,关于“社区”的定义或解释也多种多样,但大致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强调的是人群的共同体,即具有共同的价值观,这类人群在精神层面上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追求等;一类强调的是地域的共同体,即具有共同的居住地,这类人群在某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
“读写社区”的建构,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合力凝聚。这里,涉及两个“社区”的概念,前者侧重“人群的共同体”,而后者则侧重指“地域的共同体”。如果把“读写社区”看成是一个外延不断扩大的圆的话,位于核心位置的是学校,它承载着建构读写体系、提供读写指导等重要任务;介于中间区域的是家庭,它是和学校联系最为紧密也是最为直接的部分,是“读写社区”建设的桥梁;位于外围的则是社区,它是“读写社区”建设中往往容易忽视却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注学校施教区范围内的社区,关注学校周边的社会,充分挖掘其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让我们的“读写社区”建设得更加丰盈,更加精彩。
一、共享:让读写资源“膨胀”
人们在常规思维上认为,学生的读写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庭。事实上,社区的力量不容小觑,它能有效填补学生节假日阅读指导的真空,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读写天地。资源共享,可以让学校、家庭、社区突破独立作战的局面,从而形成彼此关联、互相支持、互为补充、多方联动、立体多维的读写体系。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物质资源,即阅读图书的来源。我们与施教区内的小区、学校所在的街道居委会取得联系,倡议他们在社区活动中心开辟“阅读站”,通过公益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赞助”、社区居民“众筹”、学校“赠送”、物业“订阅”等举措,让“阅读站”变得名副其实,变得日益充实,让学生、家长、社区居民“足不出区”,就能在家门口有书可看,有新书可看。同时,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除了正常向学校师生开放之外,也对社区居民开放,凭相关证件就可以办理借阅手续。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人力资源,即辅导人员的落实。没有人管理,“阅读站”就会像一盘散沙;没有人辅导,社区阅读就会形同虚设。我们通过聘请社区阅读辅导员、家长志愿者,定期不定期地在社区活动室为学生提供读写指导,为家长提供智力支持,为社区居民提供读写咨询。
最后,需要考虑的是资源互动与整合。倘若阅读书籍不常更换,“阅读站”就会如一潭死水,长此以往就会失去活力甚至生命力。我们鼓励和引导社区之间组成读写俱乐部,通过QQ群、微信圈进行活动联络,社区阅读辅导员直接组织开展“社区图书漂流”,让“阅读站”真正站稳脚跟,让社区与社区之间联结成温馨的小型“读写社区”。
二、共建:让读写基地“说话”
一方面,我们积极承担社区教育义务,在学校内建立社区阅读推广中心,定期举行施教区内家庭的读写指导。承担指导任务的,既可以是学校教师,又可以是外请专家,还可以是家长代表甚至是社区居民。我们鼓励在读写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家长走上讲台,分享成功经验,用自身的实践为其他家长指点迷津、指引方向。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图书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报社等校外基地的支持,在校内或校外成立相应的分支机构或合作机构,有效整合读写资源,转变传统的课外阅读模式,开拓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多维互动的读写空间,共同推动读写社区的建设。
比如,我们在盐城市图书馆提供“流动图书车”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了盐城市图书馆学校分馆,办理借书证,和市图书馆通借、通还,极大地满足了师生的阅读需求,方便了师生的图书借阅。再如,我们和盐城晚报社联合在学校内设立了盐城晚报小记者站,邀请报社的记者、编辑走进校园为学生作讲座、释疑问;组织小记者在参观考察、实地采访等实践活动中不断历练,并运用好报社平台,发表更多优秀的文章。同时,报社还聘请了学校在作文教学方面有所建树的部分教师担任“特聘专家”,指点学生写作,点评学生作文,推动小记者站的建设。
三、共推:让读写活动“领跑”
活动,是读写最有效的领跑者。我们协同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读写实践活动,既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与展示平台,又促进了社区居民参与阅读活动,为推动全民阅读的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走进图书馆聆听大师的声音”,是我们“读写社区”建设中的经典项目。我们先后组织了学生近万人次参加盐城市图书馆“黄海讲坛”活动,让学生在与作家对话、与大师交流中,开阔阅读眼界,感悟写作方法,打开了读写的另一扇窗。我校也先后有20多位教师应邀在“黄海讲坛”中作了《我和成长有个约定——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走进沈石溪的动物王国》《让孩子的数学素养在阅读中拔节》等专题讲座,涉及阅读推广、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
“社区志愿者进校园”和“校园志愿者进社区”,是我们“读写社区”活动共推中的两大抓手。我们组织师生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中,开展写春联、送文艺、讲经典等活动,既拉近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距离,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少学生纷纷感叹在活动中掌握了写作的秘诀——“作文心中写,作文玩中写,作文实践中写”。的确,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有了真实的写作体验,学生的写作便有了“源头活水”,自然会妙笔生花。
“读写社区”前景广阔,任重道远。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学校、家庭、社区各读写基地的定位。学校,重在科学指导,激发持久兴趣;家庭,重在“悦”读陪伴,营造温馨环境;社区,重在提供资源,搭建活动平台。通过搭建多方位平台最终建设出一个以学生读写为中心,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能让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中逐渐成长的“覆盖全科阅读、实施全程引领、提供全力支持”的社区,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多元发展。
我们坚信:社区,让读写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