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别让课堂变“客堂”
“有效教学”要落到实处,有赖于师生关系的蜕变,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目前,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沸,这样的“热闹”是否一定有效呢?
其实,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纵。思维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并不是一对矛盾,他们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孩子们不顾他人地表达自己,有的孩子在混乱的信息中,不知道该先听取哪一些信息而放弃了学习。而在一个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会了r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有效课堂。因此,秩序、规矩并不是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罪魁,相反,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学生学习或平等交流的权利。相信在这样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在实践有效教学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别让变了味的“活”、走了样的“动”迷惑了我们的理性,千万别打着“有效教学”的旗号让课堂变“客堂”!
二、“形式主义”的搜集和处理不可取
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不够重视的,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其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特别明显和重要的意义。但在培养学生有效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时候,教师应努力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在这方面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今天课文里有恐龙,搜集恐龙的材料;明天课文中涉及机器人,就搜集关于机器人的材料。这节语文课提出一个搜集的任务,下节地理课又要求搜集材料,一些很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让搜集材料,好像不如此就不是新课程了。实际上,这样做既不必要,学生也难以承受,造成了学生的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负担。
二是总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学生当然应该学会从互联网上搜集材料,但网上搜集不是唯一途径,不可取代其他途径,很多时候从其他途径(书籍报刊等)搜集材料,可能更有效、更快捷。且不说现在很多学校、家庭不具备网上搜集这个条件,即使具备也不能完全依赖它,何必非得赶这个时髦呢?
三是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我们要正确认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应该重在使学生形成善于搜集信息的意识,形成这种习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搜集,通过什么方式搜集,怎样有效地搜集,怎样分析和利用所搜集到的材料。
三、不做“面子工程”
有效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是这样的过程,我们才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不断提高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质量。
实施有效教学,应该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体现,不成熟、有缺陷不可怕。遗憾的是,如果我们留意的话不难见到这种情形:新课程的实施成了一项“面子工程”,有效教学成了“面子工程”的化妆品,是展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表明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有效教学了。于是,公开课教学是“有效教学”。极力表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平时上课就不“有效教学”了,就“老老实实、扎扎实实了”,学生就不“乱说乱动”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束了,还要用专门的时间来进一步“明确学习要点、重点”。有的学校,今天有人来参观听课提供一节“有效教学的课改课”,明天有人来听课还是同样内容的课,总有几个经得起“推敲”的保留节目供人观赏。我们知道,新教材的叙述方式有很大变化,试图摒弃那种学科压缩饼干式的编写方式,着力体现一定的探究、发现、实验内容,这样,系统性、逻辑性似乎不那么强了,于是,有教师用了“新教材”。不忘“旧教材”,新课本的空处写下密密麻麻的补充材料——都是过去课本或教参上的东西,一节课不让学生明确地记住个“一、二、三”来就觉得没有完成任务,就觉得对不起学生似的。
总之,有效教学的过程、方法、活动,不能“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不能“形而上学”式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像“贴标签”一样,附着在学生脸上,不能为追求“有效”而“百无禁忌”。
“有效教学”要落到实处,有赖于师生关系的蜕变,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索热情持续高涨。目前,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沸,这样的“热闹”是否一定有效呢?
其实,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纵。思维的发展和井然的秩序并不是一对矛盾,他们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孩子们不顾他人地表达自己,有的孩子在混乱的信息中,不知道该先听取哪一些信息而放弃了学习。而在一个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会了r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有效课堂。因此,秩序、规矩并不是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罪魁,相反,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学生学习或平等交流的权利。相信在这样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在实践有效教学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别让变了味的“活”、走了样的“动”迷惑了我们的理性,千万别打着“有效教学”的旗号让课堂变“客堂”!
二、“形式主义”的搜集和处理不可取
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不够重视的,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其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特别明显和重要的意义。但在培养学生有效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时候,教师应努力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在这方面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今天课文里有恐龙,搜集恐龙的材料;明天课文中涉及机器人,就搜集关于机器人的材料。这节语文课提出一个搜集的任务,下节地理课又要求搜集材料,一些很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让搜集材料,好像不如此就不是新课程了。实际上,这样做既不必要,学生也难以承受,造成了学生的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负担。
二是总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学生当然应该学会从互联网上搜集材料,但网上搜集不是唯一途径,不可取代其他途径,很多时候从其他途径(书籍报刊等)搜集材料,可能更有效、更快捷。且不说现在很多学校、家庭不具备网上搜集这个条件,即使具备也不能完全依赖它,何必非得赶这个时髦呢?
三是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我们要正确认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应该重在使学生形成善于搜集信息的意识,形成这种习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搜集,通过什么方式搜集,怎样有效地搜集,怎样分析和利用所搜集到的材料。
三、不做“面子工程”
有效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是这样的过程,我们才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不断提高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质量。
实施有效教学,应该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体现,不成熟、有缺陷不可怕。遗憾的是,如果我们留意的话不难见到这种情形:新课程的实施成了一项“面子工程”,有效教学成了“面子工程”的化妆品,是展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表明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有效教学了。于是,公开课教学是“有效教学”。极力表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平时上课就不“有效教学”了,就“老老实实、扎扎实实了”,学生就不“乱说乱动”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束了,还要用专门的时间来进一步“明确学习要点、重点”。有的学校,今天有人来参观听课提供一节“有效教学的课改课”,明天有人来听课还是同样内容的课,总有几个经得起“推敲”的保留节目供人观赏。我们知道,新教材的叙述方式有很大变化,试图摒弃那种学科压缩饼干式的编写方式,着力体现一定的探究、发现、实验内容,这样,系统性、逻辑性似乎不那么强了,于是,有教师用了“新教材”。不忘“旧教材”,新课本的空处写下密密麻麻的补充材料——都是过去课本或教参上的东西,一节课不让学生明确地记住个“一、二、三”来就觉得没有完成任务,就觉得对不起学生似的。
总之,有效教学的过程、方法、活动,不能“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不能“形而上学”式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像“贴标签”一样,附着在学生脸上,不能为追求“有效”而“百无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