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曲是当代青年学生普遍受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一首好的歌曲不但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性,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高中政治课中运用歌曲进行教学,对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改变学生心目中政治课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严肃、枯燥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理解,陶治学生的情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出奇制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较好的导入新课环节,往往能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以“歌曲”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课堂教学一开始,学生往往处于平静状态,平淡而不具有感情因素的材料或难度大的内容往往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可能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为避免这种情况,上课伊始,教师要抓得住学生,如同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上课时可让学生先欣赏一首歌曲,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例如,在学习高二上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时,播放音乐《山不转水转》:“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在转……”通俗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歌词的分析,使枯燥乏味的哲学原理变得形象生动。
二、创设情境,陶治情操
一首好的歌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本身就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在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领悟乐曲的艺术,体验歌曲的意境,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充分地开拓思维、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进入陶冶情操的自由境界。
在运用歌曲时注意挖掘学生情感的内在因素,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引导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学生一旦被丰富的情感所打动,情有所感,理有所悟,那么学生的这种情感就可能成为学习的催化剂,这种充满灵性的体验和感悟就是使得学习不再是冷漠无趣单纯的知识的传递。
例如学习高二下册《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时,在讲授好“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一知识点之后,学生正处于课堂中期的“学习疲倦期”,此时,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曲《梁祝》,并让学生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意境。在学生欣赏了歌曲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介绍《梁祝》的作品概况,归纳出“劳动人民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这一知识点。歌曲在此的运用,无疑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一下子让学生从“知识疲倦”中复苏过来。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了解了封建等级制度之残酷,起到了较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三、统整全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优美的歌曲本身就是一段生动的故事,一幅有趣的画面。在政治课教学中,倘若能巧妙运用歌曲,让一首歌贯穿整堂课,使歌曲这一“调味品”始终伴随着学生,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兴趣之功效,又能使整堂课极为流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美感。
例如学习高二上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让一首倍受学生欢迎的歌曲《十年》来统领整堂课。上课时先播放MTV《十年》,当画面上出现男女两人手牵手的情景时,教师设问:两人为何手牵手?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两人之间有着联系,他们间有着爱情关系。从而推出本堂课的主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讲授“同一事物有着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纵向联系”这一知识点时,继续播放歌曲《十年》:“……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通过分析歌词中所描述的两人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教师进行归纳:同一事物有着过去、现在与将来间的纵向联系。在讲授“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一知识点时,再次回顾歌曲,教师设问:“联系是客观看,但人们在联系面前是否无能为力了啊?从歌词‘十前之前的我不认识你’到‘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四、巩固新课,升华主题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新授知识的概括必须深入浅出,力透纸背,学生才会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保持长久记忆。这就需要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创新形式、另辟蹊径,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小结知识点时,教师若结合本课内容播放或唱上一首优美的歌曲,既可化解一节课下来的疲劳,松驰神经,又能巩固新课,升华主题。
例如,在学习高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时,选播歌曲《七子之歌之台湾》作为结束语:“……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歌词感情真挚、优美动听,不仅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而且使学生更加坚定了走“一国两制”道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信心的决心。
总之,歌曲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以陶治学生情操;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升华主题等等。实践证明,歌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是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一、导入新课,出奇制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较好的导入新课环节,往往能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以“歌曲”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课堂教学一开始,学生往往处于平静状态,平淡而不具有感情因素的材料或难度大的内容往往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可能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为避免这种情况,上课伊始,教师要抓得住学生,如同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上课时可让学生先欣赏一首歌曲,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例如,在学习高二上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时,播放音乐《山不转水转》:“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在转……”通俗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歌词的分析,使枯燥乏味的哲学原理变得形象生动。
二、创设情境,陶治情操
一首好的歌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本身就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在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领悟乐曲的艺术,体验歌曲的意境,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充分地开拓思维、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进入陶冶情操的自由境界。
在运用歌曲时注意挖掘学生情感的内在因素,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引导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学生一旦被丰富的情感所打动,情有所感,理有所悟,那么学生的这种情感就可能成为学习的催化剂,这种充满灵性的体验和感悟就是使得学习不再是冷漠无趣单纯的知识的传递。
例如学习高二下册《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时,在讲授好“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一知识点之后,学生正处于课堂中期的“学习疲倦期”,此时,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曲《梁祝》,并让学生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意境。在学生欣赏了歌曲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介绍《梁祝》的作品概况,归纳出“劳动人民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这一知识点。歌曲在此的运用,无疑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一下子让学生从“知识疲倦”中复苏过来。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了解了封建等级制度之残酷,起到了较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三、统整全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优美的歌曲本身就是一段生动的故事,一幅有趣的画面。在政治课教学中,倘若能巧妙运用歌曲,让一首歌贯穿整堂课,使歌曲这一“调味品”始终伴随着学生,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兴趣之功效,又能使整堂课极为流畅,给人以一气呵成之美感。
例如学习高二上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让一首倍受学生欢迎的歌曲《十年》来统领整堂课。上课时先播放MTV《十年》,当画面上出现男女两人手牵手的情景时,教师设问:两人为何手牵手?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两人之间有着联系,他们间有着爱情关系。从而推出本堂课的主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讲授“同一事物有着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纵向联系”这一知识点时,继续播放歌曲《十年》:“……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通过分析歌词中所描述的两人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教师进行归纳:同一事物有着过去、现在与将来间的纵向联系。在讲授“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一知识点时,再次回顾歌曲,教师设问:“联系是客观看,但人们在联系面前是否无能为力了啊?从歌词‘十前之前的我不认识你’到‘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四、巩固新课,升华主题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新授知识的概括必须深入浅出,力透纸背,学生才会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保持长久记忆。这就需要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创新形式、另辟蹊径,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小结知识点时,教师若结合本课内容播放或唱上一首优美的歌曲,既可化解一节课下来的疲劳,松驰神经,又能巩固新课,升华主题。
例如,在学习高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时,选播歌曲《七子之歌之台湾》作为结束语:“……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歌词感情真挚、优美动听,不仅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而且使学生更加坚定了走“一国两制”道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信心的决心。
总之,歌曲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以陶治学生情操;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升华主题等等。实践证明,歌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是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