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瓦西里耶夫在作品中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指出正是在这一思想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大肆开发,破坏自然从而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同时小说指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人类应该和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平等相处,人类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瓦西里耶夫;俄罗斯;白天鹅;生态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083 — 02
瓦西里耶夫是俄罗斯著名的当代作家。当他面对人类为了大力发展工业而不顾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无限制地疯狂攫取自然资源从而引发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的时候,瓦西里耶夫将自己的人道主义探索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创作出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不要射击白天鹅》。小说塑造了一个老实、宽厚、善良的生态英雄叶戈尔的形象,他不仅一直在为保护林区的生态平衡而努力工作,甚至为了与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之徒做斗争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剖析《不要射击白天鹅》我们可以看到,瓦西里耶夫的生态意识首先表现在他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上。“我们大家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但并不全都是主人。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些说法把人搞糊涂了。一方面好像教育人们说:大自然是咱们自己的家。可是另一方面说什么呢?说要征服大自然。自然界暂时什么都忍受着。它不声响,长年累月地逐渐死亡。谁也当不了大自然的皇帝,称不了王,人对自然界称王是有害的。人是自然的儿子,是它的长子。所以人应该聪明一点儿,别把亲爱的妈妈撵进棺材。”〔1〕“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以自身利益为最高目标,以人的价值尺度为标准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思想。“它主张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惟有人具有内在价值,而非人类存在的自然万物及其他所有生命种类只具有对人的工具价值。”〔2〕
“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从对大自然的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张扬人类的主体性,将人类的利益超自然化,认为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可以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不断膨胀,对自然进行疯狂的开发从而造成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中心主义就是促使人类杀鸡取卵式地掠夺自然从而引发全球生态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相对于最初“人类中心主义”所起的积极作用,当今时代它的消极效果要更为显著一些。
在小说《不要射击白天鹅》中瓦西里耶夫描绘了“人类中心主义者”的丑恶嘴脸:一群城里的游客到小岛上旅游,发现了一个两米多高的巨大的蚂蚁洞。他们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这个蚂蚁洞的价值。从蚂蚁能治疗风湿病的角度来说,它是有用的;从它能咬人的角度来看,它简直就是该死的,是令人讨厌的。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判断标准。自然之物是否具有存在价值取决于人类的需要。只有对人有用的东西才有价值,而那些对人没有用的,甚至还给人制造麻烦的, 就像这窝蚂蚁,那它们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蚂蚁洞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人是万物存在的尺度”的理念。当他们明确这些蚂蚁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以后,就做出了“大自然之王”的决定,他们决定判处蚂蚁死刑并马上执行这一判决:他们“把整罐汽油泼到蚂蚁穴上。划上一根火柴,火焰便像火箭似地盘旋着冲上天空。哀号声,咕咕声,顷刻间吞噬了整个巨大的蚁穴。”〔3〕面对弱小生命不惧死亡而极力挽救家园的努力,放火者非但没有丝毫的怜悯,愧疚,他们甚至还在叫嚣:“人,是大自然之王。”“是征服者,占领者。”〔4〕这就是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基础上,人类逐渐地养成的一种习惯:以征服自然为乐趣,以能征服自然为光荣。屠杀成百万个小生命居然能带给人快乐!认为能杀死蚂蚁就自称是“自然之王”表现了人类的虚妄。事实上,人类非但不是自然之王,而且人类的历史就是在自然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和这一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5〕“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政府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6〕
瓦西里耶夫虽然没有直接评判这些旅游者的行为,但我们却依然感知到他对这些“人类中心主义者”的谴责。习惯于逆来顺受的叶戈尔为蚂蚁的惨死而不安,但又不知该如何抗争,只能借喝酒来驱散心中的痛楚。喝醉后他告诫这些旅游者,动物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当它们的生存和家园受到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它们会冒死去反抗 。“不管什么动物,什么蚁类,什么云杉,白桦树,全都向往自己的安宁。就拿蚂蚁来说,它们都往回跑,这……也是。”〔7〕蚂蚁是弱小的,它们无力惩治这些施暴者,劫后余生的蚂蚁只能看着自己被烧毁的家园惊慌失措地来回奔跑。它们拼死努力挽救的结局是两米多高的蚁穴塌陷了。从人对蚂蚁的所谓征服来看,人是胜利者,因为蚂蚁是弱小的。可是当人类认定自己是“大自然之王”,是“征服者”,“占领者”之后还有哪些生物是他们不能,不敢去征服,去杀戮的呢?如果是面对凶暴的动物呢?人类是否每次都能如此侥幸获得胜利,能够居高临下地欣赏自己的胜利成果呢?会不会遇到更强有力的反抗,即使不被打败,但也是两败俱伤呢?在叶戈尔看似醉话的省略号中是否有善良老实的他对“人类中心主义者”发出的预警以及对人类与自然抗衡后出现“两败俱伤”局面的担忧呢?当叶戈尔在不敌几位旅游者力劝喝醉酒打了自己儿子科尔卡一个耳光后,场面更是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顷刻间,大家都默不作声,停止跳舞。”静默过后,其中一个游客接连说了两遍“可耻!”接着“大家突然感到羞愧,垂下了眼帘。”〔8〕如果说这可耻仅仅是指叶戈尔醉酒打儿子的行为的话,那么众人没必要感到“羞愧”,这“可耻”应该指的是大家怂恿叶戈尔在醉酒的状态下打儿子耳光的行为,但从另一角度我们觉得这又何尝不是叶戈尔对这些“人类中心主义者”施暴行为的评价呢?!他们的行为不仅可耻,更是令人感到可恨。 叶戈尔看到偌大的蚁穴被毁后内心感到巨大的痛苦,那是因为他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也是小说中生态意识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敬畏生命”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人道主义者施韦泽从生态整体观出发提出的一种伦理观。他认为,人类的同情如果“不仅仅涉及到人,而且也包括一切生命,那就是具有真正的深度和广度。”〔9〕“成为思考型动物的人感到,敬畏每个想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敬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如体验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体验其他生命。…….随着对其他生命痛苦的麻木不仁,他也失去了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10〕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的伦理观把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扩展到大自然中的所有存在物。正是出自对生命的尊重,叶戈尔不仅对人宽宏大量,而且他尊重动物,将它们也看作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生命体。在叶戈尔看来,这个蚂蚁洞就是蚂蚁的家,是它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它们在这里繁衍后代。他没有想过蚂蚁是否对人类的生存有意义,他只是觉得人类不应该随意地剥夺这些小动物的生命,尤其是一大家族的生命。他能理解,甚至能感受到蚂蚁失去家园的痛苦。看到这么多生命在一瞬间就被人毁灭,他感觉到心里惶惑不安,他总感觉眼前似乎还有无数只蚂蚁在奔跑,他觉得难受却又不知能做什么。他喝醉酒后疯狂地跳起舞来,“这是心灵的狂舞,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呻吟,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抗争。”〔11〕他善良,执着地爱着一切生命,包括这些纵火者,他甚至为他们向上帝祈祷,祈祷上帝能保佑他们,原谅他们的暴行。和那些所谓“自然之王”的自大狂妄相比,我们更加感受到他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精神的可贵。
叶戈尔敬畏生命,为了和残害生命的不法之徒做斗争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一个生态主义者的英勇精神。能真正做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善待自然界中的生灵,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小生命,这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若为此还能和不法行为做斗争,甚至不怕为此而牺牲自己,那他就可以称得上是“生态英雄”了,叶戈尔就是这样的“生态英雄”。当他发现不法分子将天鹅射死,“篝火上面的锅里水在翻滚,两只天鹅掌从水里露出来。”〔12〕他不顾病弱的身体,坚持要他们拿出证件。他们收买他甚至毒打他,但他坚持着要将他们绳之于法。“棍子又接二连三打下来,叶戈尔已无力数被打几下了,只能用颤抖的、受伤的双手撑着爬行。每打一下,他的脸就往阴冷潮湿的青苔地上一碰。他边爬边叫:‘你们敢!你们敢!交出证件!’……那些人还一直不断地打他,越打越狠。叶戈尔已看不见什么,感觉不到什么了。……血肉模糊的叶戈尔站立起来,嚅动着撕裂的嘴唇,嘶哑地说:‘我是执法的……拿证件来……他那虚弱的、遍体鳞伤的身躯直打着哆嗦。哆嗦得越来越无力了……他拖出了一条宽宽的血迹。”〔13〕残害生命的行为令叶戈尔愤怒,“我是执法的”,他要制裁这些不尊重生命的“暴徒”,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叶戈尔牺牲了,因为这些不尊重生命,不敬畏生命的人同样也不尊重人的生命。他们不仅杀死了天鹅,同时也将叶戈尔杀害了,这表明残害生命的势力还很强大,战胜它们并不容易,但叶戈尔并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即使被打得遍体鳞伤他还在坚持要他们拿出证件,希望他们能够得打制裁。此时的叶戈尔已不再是往昔那个逆来顺受的老实人,而完全是一副无畏的生态英雄形象,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信念。
叶戈尔的死是一个悲剧,但诚如瓦西里耶夫的一贯创作风格,悲剧不等于悲观。悲剧气氛的营造是为了表明人与自然矛盾的激烈,表现善战胜恶势力的艰难,同时“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更增加了作品的震撼力,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呼呼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为善战胜恶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瓦西里耶夫让人在震撼,悲愤的同时给人以希望——在小说中他还塑造了另一个生态主义者的形象——叶戈尔的儿子科尔卡。他和自己的父亲一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他是善良的继承人,也是生态主义的后继者,他会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为保护生态而战斗,正如作家在后记中所说“黑湖仍然是黑的。也许现在该轮到科尔卡了。”叶戈尔在与恶势力斗争中牺牲了,但无论如何这终归让人看到一丝胜利的曙光,即使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即使在为追求物质享受而使人的道德感日渐沦丧的时代,总有如叶戈尔一样的生态英雄 ,正是他们不懈的奋斗才没能让恶势力过于猖狂;也正是有了如叶戈尔一样的生态英雄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斗争能够得以继续下去。
〔参 考 文 献〕
〔1〕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25-226.
〔2〕吴秀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文学——关于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几点思考〔J〕.理论与创作,2006,(01).
〔3〕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50-51.
〔4〕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51.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
〔7〕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53.
〔8〕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57.
〔9〕闫吉青.荦荦孑立的白天鹅——瓦西里耶夫的作品<不要射击白天鹅>〔J〕.世界文化,2008,(06).
〔10〕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23.
〔11〕闫吉青.荦荦孑立的白天鹅——瓦西里耶夫的作品<不要射击白天鹅> 〔J〕.世界文化,2008,(06).
〔12〕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35.
〔13〕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37-238.
〔责任编辑:郭梅东〕
[关键词]瓦西里耶夫;俄罗斯;白天鹅;生态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083 — 02
瓦西里耶夫是俄罗斯著名的当代作家。当他面对人类为了大力发展工业而不顾大自然的承受能力,无限制地疯狂攫取自然资源从而引发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的时候,瓦西里耶夫将自己的人道主义探索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创作出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不要射击白天鹅》。小说塑造了一个老实、宽厚、善良的生态英雄叶戈尔的形象,他不仅一直在为保护林区的生态平衡而努力工作,甚至为了与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之徒做斗争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剖析《不要射击白天鹅》我们可以看到,瓦西里耶夫的生态意识首先表现在他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上。“我们大家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但并不全都是主人。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些说法把人搞糊涂了。一方面好像教育人们说:大自然是咱们自己的家。可是另一方面说什么呢?说要征服大自然。自然界暂时什么都忍受着。它不声响,长年累月地逐渐死亡。谁也当不了大自然的皇帝,称不了王,人对自然界称王是有害的。人是自然的儿子,是它的长子。所以人应该聪明一点儿,别把亲爱的妈妈撵进棺材。”〔1〕“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以自身利益为最高目标,以人的价值尺度为标准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思想。“它主张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惟有人具有内在价值,而非人类存在的自然万物及其他所有生命种类只具有对人的工具价值。”〔2〕
“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从对大自然的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张扬人类的主体性,将人类的利益超自然化,认为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可以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不断膨胀,对自然进行疯狂的开发从而造成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中心主义就是促使人类杀鸡取卵式地掠夺自然从而引发全球生态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相对于最初“人类中心主义”所起的积极作用,当今时代它的消极效果要更为显著一些。
在小说《不要射击白天鹅》中瓦西里耶夫描绘了“人类中心主义者”的丑恶嘴脸:一群城里的游客到小岛上旅游,发现了一个两米多高的巨大的蚂蚁洞。他们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这个蚂蚁洞的价值。从蚂蚁能治疗风湿病的角度来说,它是有用的;从它能咬人的角度来看,它简直就是该死的,是令人讨厌的。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判断标准。自然之物是否具有存在价值取决于人类的需要。只有对人有用的东西才有价值,而那些对人没有用的,甚至还给人制造麻烦的, 就像这窝蚂蚁,那它们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蚂蚁洞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人是万物存在的尺度”的理念。当他们明确这些蚂蚁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以后,就做出了“大自然之王”的决定,他们决定判处蚂蚁死刑并马上执行这一判决:他们“把整罐汽油泼到蚂蚁穴上。划上一根火柴,火焰便像火箭似地盘旋着冲上天空。哀号声,咕咕声,顷刻间吞噬了整个巨大的蚁穴。”〔3〕面对弱小生命不惧死亡而极力挽救家园的努力,放火者非但没有丝毫的怜悯,愧疚,他们甚至还在叫嚣:“人,是大自然之王。”“是征服者,占领者。”〔4〕这就是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基础上,人类逐渐地养成的一种习惯:以征服自然为乐趣,以能征服自然为光荣。屠杀成百万个小生命居然能带给人快乐!认为能杀死蚂蚁就自称是“自然之王”表现了人类的虚妄。事实上,人类非但不是自然之王,而且人类的历史就是在自然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和这一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5〕“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政府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6〕
瓦西里耶夫虽然没有直接评判这些旅游者的行为,但我们却依然感知到他对这些“人类中心主义者”的谴责。习惯于逆来顺受的叶戈尔为蚂蚁的惨死而不安,但又不知该如何抗争,只能借喝酒来驱散心中的痛楚。喝醉后他告诫这些旅游者,动物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当它们的生存和家园受到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它们会冒死去反抗 。“不管什么动物,什么蚁类,什么云杉,白桦树,全都向往自己的安宁。就拿蚂蚁来说,它们都往回跑,这……也是。”〔7〕蚂蚁是弱小的,它们无力惩治这些施暴者,劫后余生的蚂蚁只能看着自己被烧毁的家园惊慌失措地来回奔跑。它们拼死努力挽救的结局是两米多高的蚁穴塌陷了。从人对蚂蚁的所谓征服来看,人是胜利者,因为蚂蚁是弱小的。可是当人类认定自己是“大自然之王”,是“征服者”,“占领者”之后还有哪些生物是他们不能,不敢去征服,去杀戮的呢?如果是面对凶暴的动物呢?人类是否每次都能如此侥幸获得胜利,能够居高临下地欣赏自己的胜利成果呢?会不会遇到更强有力的反抗,即使不被打败,但也是两败俱伤呢?在叶戈尔看似醉话的省略号中是否有善良老实的他对“人类中心主义者”发出的预警以及对人类与自然抗衡后出现“两败俱伤”局面的担忧呢?当叶戈尔在不敌几位旅游者力劝喝醉酒打了自己儿子科尔卡一个耳光后,场面更是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顷刻间,大家都默不作声,停止跳舞。”静默过后,其中一个游客接连说了两遍“可耻!”接着“大家突然感到羞愧,垂下了眼帘。”〔8〕如果说这可耻仅仅是指叶戈尔醉酒打儿子的行为的话,那么众人没必要感到“羞愧”,这“可耻”应该指的是大家怂恿叶戈尔在醉酒的状态下打儿子耳光的行为,但从另一角度我们觉得这又何尝不是叶戈尔对这些“人类中心主义者”施暴行为的评价呢?!他们的行为不仅可耻,更是令人感到可恨。 叶戈尔看到偌大的蚁穴被毁后内心感到巨大的痛苦,那是因为他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也是小说中生态意识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敬畏生命”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人道主义者施韦泽从生态整体观出发提出的一种伦理观。他认为,人类的同情如果“不仅仅涉及到人,而且也包括一切生命,那就是具有真正的深度和广度。”〔9〕“成为思考型动物的人感到,敬畏每个想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敬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如体验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体验其他生命。…….随着对其他生命痛苦的麻木不仁,他也失去了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10〕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的伦理观把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扩展到大自然中的所有存在物。正是出自对生命的尊重,叶戈尔不仅对人宽宏大量,而且他尊重动物,将它们也看作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生命体。在叶戈尔看来,这个蚂蚁洞就是蚂蚁的家,是它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它们在这里繁衍后代。他没有想过蚂蚁是否对人类的生存有意义,他只是觉得人类不应该随意地剥夺这些小动物的生命,尤其是一大家族的生命。他能理解,甚至能感受到蚂蚁失去家园的痛苦。看到这么多生命在一瞬间就被人毁灭,他感觉到心里惶惑不安,他总感觉眼前似乎还有无数只蚂蚁在奔跑,他觉得难受却又不知能做什么。他喝醉酒后疯狂地跳起舞来,“这是心灵的狂舞,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呻吟,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抗争。”〔11〕他善良,执着地爱着一切生命,包括这些纵火者,他甚至为他们向上帝祈祷,祈祷上帝能保佑他们,原谅他们的暴行。和那些所谓“自然之王”的自大狂妄相比,我们更加感受到他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精神的可贵。
叶戈尔敬畏生命,为了和残害生命的不法之徒做斗争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一个生态主义者的英勇精神。能真正做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善待自然界中的生灵,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小生命,这已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若为此还能和不法行为做斗争,甚至不怕为此而牺牲自己,那他就可以称得上是“生态英雄”了,叶戈尔就是这样的“生态英雄”。当他发现不法分子将天鹅射死,“篝火上面的锅里水在翻滚,两只天鹅掌从水里露出来。”〔12〕他不顾病弱的身体,坚持要他们拿出证件。他们收买他甚至毒打他,但他坚持着要将他们绳之于法。“棍子又接二连三打下来,叶戈尔已无力数被打几下了,只能用颤抖的、受伤的双手撑着爬行。每打一下,他的脸就往阴冷潮湿的青苔地上一碰。他边爬边叫:‘你们敢!你们敢!交出证件!’……那些人还一直不断地打他,越打越狠。叶戈尔已看不见什么,感觉不到什么了。……血肉模糊的叶戈尔站立起来,嚅动着撕裂的嘴唇,嘶哑地说:‘我是执法的……拿证件来……他那虚弱的、遍体鳞伤的身躯直打着哆嗦。哆嗦得越来越无力了……他拖出了一条宽宽的血迹。”〔13〕残害生命的行为令叶戈尔愤怒,“我是执法的”,他要制裁这些不尊重生命的“暴徒”,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叶戈尔牺牲了,因为这些不尊重生命,不敬畏生命的人同样也不尊重人的生命。他们不仅杀死了天鹅,同时也将叶戈尔杀害了,这表明残害生命的势力还很强大,战胜它们并不容易,但叶戈尔并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即使被打得遍体鳞伤他还在坚持要他们拿出证件,希望他们能够得打制裁。此时的叶戈尔已不再是往昔那个逆来顺受的老实人,而完全是一副无畏的生态英雄形象,他始终坚持着自己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信念。
叶戈尔的死是一个悲剧,但诚如瓦西里耶夫的一贯创作风格,悲剧不等于悲观。悲剧气氛的营造是为了表明人与自然矛盾的激烈,表现善战胜恶势力的艰难,同时“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更增加了作品的震撼力,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呼呼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为善战胜恶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瓦西里耶夫让人在震撼,悲愤的同时给人以希望——在小说中他还塑造了另一个生态主义者的形象——叶戈尔的儿子科尔卡。他和自己的父亲一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他是善良的继承人,也是生态主义的后继者,他会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为保护生态而战斗,正如作家在后记中所说“黑湖仍然是黑的。也许现在该轮到科尔卡了。”叶戈尔在与恶势力斗争中牺牲了,但无论如何这终归让人看到一丝胜利的曙光,即使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即使在为追求物质享受而使人的道德感日渐沦丧的时代,总有如叶戈尔一样的生态英雄 ,正是他们不懈的奋斗才没能让恶势力过于猖狂;也正是有了如叶戈尔一样的生态英雄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斗争能够得以继续下去。
〔参 考 文 献〕
〔1〕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25-226.
〔2〕吴秀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态文学——关于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几点思考〔J〕.理论与创作,2006,(01).
〔3〕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50-51.
〔4〕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51.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
〔7〕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53.
〔8〕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57.
〔9〕闫吉青.荦荦孑立的白天鹅——瓦西里耶夫的作品<不要射击白天鹅>〔J〕.世界文化,2008,(06).
〔10〕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23.
〔11〕闫吉青.荦荦孑立的白天鹅——瓦西里耶夫的作品<不要射击白天鹅> 〔J〕.世界文化,2008,(06).
〔12〕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35.
〔13〕瓦西里耶夫.不要射击白天鹅〔M〕.李必莹,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37-238.
〔责任编辑:郭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