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空难奇迹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f757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机撞上半山腰坠毁,又在这样下雪的季节,人类几乎没有幸存的可能。一周过去了,十天过去了,两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谁还会相信仍有幸存者?
  ——纳多·帕拉多《安第斯山脉上的奇迹》
  2012年10月12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一场橄榄球友谊赛正在进行,场上的球员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来自乌拉圭和智利。这是一场迟到了40年的球赛,而40年前发生了什么?场上一位名叫丹尼尔·费尔南德斯的老队员回忆说:“回想起40年前的这个时候,飞机正在下坠。”
  空难发生了
  1972年10月12日,乌拉圭的一支业余橄榄球球队老基督徒球队租用乌拉圭空军571号包机,前往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参加一场橄榄球比赛。纳多·帕拉多,时年23岁,是当时老基督徒队的一员。他后来回忆说:“在我们出发去圣地亚哥的前夜,队长告诉我们,飞机上有十个空座位。如果谁愿意带家人或者朋友,那就去吧,他们可以免费坐飞机。”于是帕拉多带上了母亲泽尼亚和妹妹苏茜,他没有想到,这却是一条不归路。
  当天,飞机飞到安第斯山脉附近时,天气变得很糟。飞机在阿根廷的门多萨临时降落。第二天早上,飞机从门多萨起飞,飞往圣地亚哥。下午3点多,飞机突然开始轻微颠簸。大部分乘客并没有在意,但是飞机颠簸得越来越剧烈,甚至连飞行员也没有意识到,此时飞机已经偏离了航线。
  此时,整个山脉上空云层密布,飞机按计划应横过安第斯山,到库里科去,之后再转向北,飞往圣地亚哥。然而,在茫茫云海中,飞机撞上了安第斯山脉深处的一座无名山峰,飞机尾部被撞飞,机身前半部分顺着山坡滑落。由于特殊的U型坡度和厚厚的积雪,飞机最终停了下来。45名乘客,33名得以幸存,包括帕拉多和他的妹妹,但两名飞行员都不幸遇难。没有人能告诉这些幸存者他们当时在哪儿。
  终年积雪的安第斯山峰,夜晚温度低至零下30℃。第一夜,5个重伤的幸存者在严寒中死去。空难幸存者爱德华·斯特劳克回忆起第一夜的经历时说:“我们把所有尸体从机舱拖到外面,这样我们在机舱里就有更多的空间。”这些幸存者用摔坏的行李和木椅堵住飞机的破洞,再用雪塞住缝隙处,把飞机座椅上的座套拆卸下来缝合在一起,裹在身上保暖。晚上所有人挤在一起,脸对着脸睡觉,这样呼出来的热气就可以喷到对面人的脸上。
  然而这样也无法阻挡不断有人死去。帕拉多的妹妹苏茜两天后在他怀中因伤势过重而去世。帕拉多说:“她看着我,但没能开口说话。我知道她伤得很重,我不停地和她说话,直到她在我怀中离开人世。”在夜晚,飞机残骸外面的温度低至零下30℃,飞机里面的温度也只有零下25℃。帕拉多说:“我们每个晚上都祈祷明天会有太阳。”
  “我想把飞行员吃掉”
  在空难发生后的前10天,幸存者都满怀希望。然而在第10天,收音机里传来消息,搜寻幸存者的行动已经停止。空难幸存者卡里托斯·帕泽在纪录片《我活着》中讲述当时的心情:“在被救援的希望破灭之后,留给我们的只剩下漫长的煎熬,希望彻底破灭了。”此时他们早已吃光了所有的食物,随身携带的巧克力和沙丁鱼罐头已经没有了。帕拉多回忆说:“有人看着我说,我想把飞行员吃掉。”
  这天傍晚,27名幸存者聚集在一起,立下了一个“恐怖协议”——“如果我死了,你可以吃掉我。”空难发生后第10天,幸存者开始以尸体果腹。据帕拉多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当飞机坠毁后,惊恐、沮丧和寒冷麻木了幸存者的食欲,直到一周后,他们才感觉到饥饿。一开始,他们试图找行李箱上的牛皮或飞机坐垫下的稻草啃吃果腹,就在所有可吃的东西都吞下肚时,帕拉多的眼睛看到附近一个小男孩身上的伤口,他立即意识到,如果想活命,他们接下来只能吃人肉。
  帕拉多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人类社会的规则不再属于我们,山中的规则由大自然决定,我们为了生存必须适应这一规则。一开始我们有27个人从坠机中生还,我们将手全都搁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圆圈,然后我们立下了这个协议。”
  然而,不幸却持续降临。10月29日,空难发生后第16天,一场雪崩冲毁了幸存者们赖以生存的机舱残骸,8人当场遇难,另外19人在机舱中被困3天后爬出雪堆;11月15日,空难发生后34天,又有3名体弱和受伤者死去,幸存者只剩下16人。帕拉多想起当时的情景至今仍然心有余悸:“等待充满恐惧,从某种角度来说,等待就意味着被判了死刑。我一直对自己说,我必须尽快离开这里。”
  徒步爬出雪山
  12月12日,空难发生后第61天,包括帕拉多在内的3名幸存者决定走出最冒险的一步,也是唯一可能的一步——翻越西边的高山,寻找救援。3名幸存者的想法很简单,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一直走下去,直到自己停止呼吸。
  经过9天的艰难跋涉,度过了极度的疲惫和深夜的严寒,帕拉多和他的同伴终于走出了高山雪线,走进了河谷地带。12月20日,他们看到一个骑马人的身影;3天后,12月23日,救援直升机救出了所有幸存者。16名幸存者的获救,被称为“安第斯奇迹”。
  然而,在他们获救后,有关他们获救的手段引发了剧烈的争议。当时有报纸在一篇名为《靠同类相食生存》的文章中说:“16名幸存者是靠吃朋友的尸体活下来的。”1974年,《活着:安第斯空难幸存者的故事》一书问世,书中讲述幸存者在安第斯山72天的生存经历。幸存者卡内萨在书中说:“靠吃人肉活下来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我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值得,答案是值得。这样做是为了活着的人继续生存,如果当时地上是我的尸体,我也希望你做同样的事情。”
  成功脱险后,帕拉多没有接受任何心理咨询,也没有做过任何噩梦。如今,他和结婚27年的妻子维罗尼克育有两名十几岁的女儿。劫后生还的帕拉多后来一共11次重回安第斯山脉上的飞机坠毁地点,向母亲、妹妹和朋友的坟墓献上鲜花。每年12月22日,空难生还者们都要聚会一次。
  帕拉多说,是他88岁的父亲促使他写下了《安第斯山脉上的奇迹》一书。帕拉多说:“我之所以怀着强烈的愿望走出山,是因为我想再一次看到我父亲塞勒,我的父亲是我活下去的唯一动力。我的母亲和妹妹都死了,我没有女朋友,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去看到我父亲,让他拥抱我。人们问我为何要等33年才将我的亲身经历讲述出来,我也不知道原因,但我想为自己的父亲写点东西。当我父亲读了我的书后,对我说‘谢谢你’,然后他就拥抱了我,那正是我想要的。”在安第斯山脉绝境中,能够再次被父亲拥抱,曾经是他所有的梦想。
  或许我们可以把这样一句话送给这些幸存者:“在死亡的底色上,生命更具雕刻的美。”这场空难已经过去40年了,当年的幸存者在与死神的不期而遇中奋力抗争。如今,他们已经走到生命的暮年,他们中很多人都承认,正是这场空难改变了他们对生命的认知。帕拉多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过这么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安第斯山。”这座安第斯山就是生命本身潜藏着的危险和绝境,但又一定蕴藏着希望和奇迹。
  (选自《看世界》 2012年第22期,本刊有删改)
其他文献
大家简介  郭宝昌,著名导演、编剧、作家,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曾导演电影《神女峰的迷雾》《联手警探》《雾界》等,电视剧《日落紫禁城》《大宅门》等,另著有长篇小说《特区移民》,影响广泛。  初见“奇人”  作为来到这个世界上才十几年的新新人类,我们以前常常听说世界上有一种人叫作“奇人”,但我们都觉得,所谓的“奇人”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今年4月14日,我们终于有幸见到了一位传说中的
我是个开朗真诚的男孩,我的写作也追求真实质朴,贴近生活。看到“我终于圆了一个梦”这个题目,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我从小就有“学会游泳”这个梦想,文中村民口中的“水妖”不仅仅是河中的“水妖”,也是我心中实现理想的沟壑。我用了许多笔墨着重描写实现梦想的困难,也是为了突出梦想的价值和实现梦想后的自豪心情。    我的老家在安徽农村,每逢暑假,我们一家都会到那儿消暑。乡村淳朴的气息,是我童年记忆里,永远挥
那次。学校组织社员们到东台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采风,以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到了目的地,我眼前一亮:绚丽的自然风貌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不用面对冷冰冰的黑板、生硬的粉笔字,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田野、茂密的树林。传人耳中的是欢快的鸟鸣,我们如同身处流动的画中。原来自然中有这么多我们未曾发掘的创作之源呀。  在教育实践基地,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空中断桥”。十多米高的铁杆上有两块铁板,铁板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近年来。口语交际题对考生的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进行了考查。  口语交际题,考查的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一般没有标准答案。但没有标准答案不等于就可以乱说一通。口语交际题有其自身特点。首先,“说话”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情境说得文明得体、清楚明
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享有“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师”等赞誉,是不折不扣的一代大师。    没有文凭的清华导师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的教师职称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导师。它的含义大概有下列几条:第一,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教”,而是“导”;第二,他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生(包括研究生),但又不限于学生,助教、教员、专任讲师以
中秋节是回姥姥家过的。  那天天暗得很早。傍晚六时,天空便暗得如同洇墨,温柔而寂寥。  晚饭是在一家新疆维族人开的特色菜馆吃的。在泰安,很少有店面在节假日坚持营业,所以,在昏黄的灯光下,那家独亮的馆儿显得莫名孑然。  店面不大,灯光绛红。兴许是因为所有的店员都是土生土长的维族人的缘故,又或者只是因为他们鲜艳夸张的衣装,整家小店溢着浓浓的民族味儿。小店唯一的装饰是一面民族风的麻黄色大扇子,挂在一旁,
4月20日8点2分,四川省雅安市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地震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21日上午10点左右,一支救援车队从成都出发驶往震区,车上满载着被褥、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22日下午2点50分左右,车队被从山上滚落的巨石砸中,志愿者汪策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32岁。  汪策2008年就参加过汶川地震的志愿服务工作。雅安地震发生后,她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报名赴灾区运送救灾物资。为表彰汪策无私奉
毕飞宇,1964年1月生,江苏兴化人。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小说《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等,其中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毕飞宇是当代文坛中很有分量的一位作家。得知可以和另一位高中生小记者一起去采访他,我感到很兴奋。为了不耽误我们上课,毕老师特意将采访时间安排在中午。于是,在初夏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毕老
行走千年前    过年我回了趟故乡。故乡是一个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小镇。平日里,大家都出去了,只有过年时才一个个着急着往故乡的怀抱里赶。我避开了喧闹的大街,挤进了苍老的古巷。  青砖墙长满了柔软的青苔,水珠顺着前朝流出的水痕一滴滴沿着瓦檐漏下。我受宠若惊地踩在明朝的青石板上,这条路,挑夫走过,货郎走过,鬼子走过,而今,很少有人走了。  温润如玉的青石板能照出我的影子。你可以抚摩它的纹路,它的伤痕。它已
初读《人琴俱亡》,我们心中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子猷由“都不闻消息”就推断出弟弟子敬已经死了?为什么弟弟死了,子猷“语时了不悲”?为什么奔丧的途中没有哭?为什么到亡弟家中取弟弟的琴来弹?为什么感叹“人琴俱亡”后,又痛哭很久,以致几乎要昏过去?为什么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文中的王子猷的行为与常人迥然不同,让人费解。要解开这些疑团,读懂王子猷与王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感情,我们必须了解王子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