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3日,电影《高家台》在济南山东大厦举行首映仪式。
电影《高家台》以近年来山东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的重大民生工程为背景,通过北宋镇高家村历经旧村台改造,发生历史性巨变这一独特视角和剧情设置,用精细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新手法,形象化、艺术化地展现了共产党员韩明军返村担任支部书记,带领支部一班人,发挥基层党支部坚强堡垒作用,以“守望相助,累土成山”的石夯精神凝聚力量,率领村民完成旧村台改造工程,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
影片由著名导演杨真执导,马诗红、于月仙、刘亚津、周浩东、沙景昌、赵铁人、左腾云、杨欣、王程等演员参与了拍摄,是一部兼具时代性、政治性、艺术性和地方特色的优秀影片。
谁的家乡不可夸?
利津县志记载,利津才子岳震南在江南为官期间,遇南方同僚们争相夸赞家乡,有人不怀好意地问他:岳大人祖上宝地想必也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喽?”岳震南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我山东并无可夸之处,唯有一山一水一圣人耳!
桑梓故里,在任何人的心中,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在电影《高家台》中,韩明军在外经商多年、事业成功,却毅然抛下自己的公司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推动房台改造和产业发展。而村民杜传林从阻挠拆迁到支持拆迁的转变,也是有感于过世的儿子希望故乡面貌一新的遗愿。
从《高家台》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河边的这片土地,曾遭受的灾难。洪水如猛兽一样袭来,房屋倒塌、生民挣扎,惨不忍睹。
据《利津县志》“大事记”记载,利津人苦水患久矣:
1840年,“秋,暴雨,大清河水暴涨,利津城东南角护城石坝冲塌十多丈。”
1855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主流夺大清河河道,复由利津县境入海。”“八月,黄河水涨,利津沿河村庄首次筑捻自卫。”
1882年,“九月,黄河在历城桃源决口”,利津县沿河村庄及水阜盐场滩池灶坝多处被淹。”
1884年,“黄河在宁海、十六户、张家滩、小李等处先后决口。”
1885年,“三不敢黄河大堤溃决,河水围利津城。”
1886年,“‘铁门关’被黄河水淹没,码头迁至县城东关。”
1889年,“三月,韩家垣子黄坝决口,河水改道东移,”“岁大饥,贫民多食草种糠壳,有的碾碎屋上败草充饥。”
1895年,“吕家洼黄河大堤溃决,利津永阜盐场,被冲毁滩池120余副。”
1897年,五月,“岭子庄黄河大堤溃决,河道变迁,改由丝网口入海。”
……
仅此短短50余年,利津遭遇9次水灾,更有海啸、瘟疫、蝗灾、大旱、风灾、地震、雨灾等等;“成大灾”“岁大饥”“民房荡然无存”等语触目惊心。之后的大事记中,“受灾358个村庄,6万余人无家可归,露宿大堤”“冰积如山……附近村庄尽成泽国” 等语俯拾可得。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再去看电影《高家台》,去看村庄“高家台”,去看滩区的脱贫迁建工作,会有绝对不同的体会。
韩明军在外经商多年,因劳动纪律开除过乡亲,和村民们感情已经破裂,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应镇党委书记王卫东的邀请回村主持工作,是因为他和村民们一起经历过水灾,经历过贫穷;是因为他和村民一起为了保住村庄打过夯、流过汗。作为曾经的打夯小霸王,他跟李二叔学会了打夯,学会了那个年代保护家园的本领,也习得了滩区互帮互助精神。在他进城致富后,他的豪宅里,依然保留着当年打夯的照片。这是他回村带领大家重新“打夯”的情感基础和动力源泉。在王卫东首次邀请韩明军时,韩明军用商人的口吻婉拒,但当王卫东再次邀请,谈到韩明军的党员和打夯小霸王身份时,韩明军的情感和动力被成功启封。“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水,曾溃败成灾,也润泽乡民,但走过万水千山,虽谦言无可夸之处,却也魂牵梦绕。此情,古今相同。
每个“高家台”,都烟火可亲、粥可温
电影《高家台》中的村庄“高家台”,是利津版图上的“高家台”,更是黄河滩区万千村庄的代表,更是脱贫迁建工作的一个缩影。
这个村庄里,有耿直的打夯把头“二叔”,待人热诚,却不理解土地流转而阻拦;有坐在街头巷尾消息灵通喜欢占小便宜的翠花(于月仙饰),为了保住鸭棚而串联“赶走”韩明军。似乎每个村都有的寡妇和光棍,这个村也有,而且光棍李彪有点“混”,会拦在汽车前以羊受惊而索取赔偿;还把二叔委托他代为退还的礼品自己留下享用。当然他也不能免俗地追求着寡妇,去送水煎包,帮着寡妇维护鸭棚的存在。每个村里都有的孤寡老人,这个村也有,刘亚津扮演的杜传林失去独子,沉溺于酒精。他把孩子的房间保留着,感觉孩子好像还在,只不過是去打工了。为了维护这份感觉,他甚至拿着钩子阻拦测量人员。
每个人,都有一个“结”。这些“结”,让韩明军的工作寸步难行。把这些人看作问题,那这些人自然时时拦路;把这些人看作是需要帮助的乡亲,那自然可以找到相处之道。韩明军不顾妻子的约法三章,从自己公司拿钱,假装是补偿款发给村民,不明真相的村民欣然收下,痛快签约。他自己掏钱帮助寡妇田青青开了小饭店,并介绍李彪到小饭店做水煎包,解决两人的生计、成全了两人的感情。他拿着杜传林独子生前写给李彪的信去见杜传林,让其同意拆迁,圆满孩子希望家乡变好的心愿。他找来中草药种植的企业,将村里的土地流转出去,让村民既有了流转收入,又可以在家门口打工。
影片中的韩明军,其实是众多滩区村庄带头人、帮扶者的一个代表。这些人借国家对滩区的众多优惠政策之势,一展其能,为滩区的面貌一新贡献才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在首映式上说: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电影《高家台》,通过聚焦脱贫攻坚时代主题,刻画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内容,展示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和力量,展现党的优秀干部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程守田指出,电影《高家台》一定能够实现温暖人、鼓舞人和启迪人、激励人的创作初衷,用电影艺术催进和展示新时代党员群众的脱贫致富奋斗豪情,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在新时代奋斗征程中不断做出新成绩,向伟大祖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和智慧。
利津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晓彬在致辞时诚恳邀请大家到利津做客,观赏“日行河底夜宿台”的人文景观,体会“一村一品、一台一韵”的独特魅力,感受新时代“黄河人家”的幸福生活。张晓彬说,利津县依黄河而建、因黄河而兴。紧抓全省实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的有利时机,利津高标准建设19个滩区村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在全省实现了率先完成黄委批复、率先开工建设、率先项目竣工、率先启动产业项目,趟出了滩区居民迁建的“利津路径”。同时,利津县将黄河滩区脱贫迁建与乡村振兴一体推进,与产业、文化、旅游相互融合,打造了百万只黄河口滩羊产业园、万亩优质果蔬集聚示范园、3000亩中草药产业园、1000亩艾米数字农业产业园,建成田园综合体4个、沿黄家庭农场60家,培育了10个黄河滩区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建设了市级艺术创作基地、写生基地和乡土文化展馆,举办了黄河口自行车巡回赛、“东津渡”文化旅游周等系列活动,有效带动了滩区群众增收致富。
在这个意义上,“高家台”不仅是一个村庄,也不仅是一部电影,它是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缩影,是黄河文化的崭新篇章。
电影《高家台》以近年来山东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的重大民生工程为背景,通过北宋镇高家村历经旧村台改造,发生历史性巨变这一独特视角和剧情设置,用精细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新手法,形象化、艺术化地展现了共产党员韩明军返村担任支部书记,带领支部一班人,发挥基层党支部坚强堡垒作用,以“守望相助,累土成山”的石夯精神凝聚力量,率领村民完成旧村台改造工程,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
影片由著名导演杨真执导,马诗红、于月仙、刘亚津、周浩东、沙景昌、赵铁人、左腾云、杨欣、王程等演员参与了拍摄,是一部兼具时代性、政治性、艺术性和地方特色的优秀影片。
谁的家乡不可夸?
利津县志记载,利津才子岳震南在江南为官期间,遇南方同僚们争相夸赞家乡,有人不怀好意地问他:岳大人祖上宝地想必也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喽?”岳震南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我山东并无可夸之处,唯有一山一水一圣人耳!
桑梓故里,在任何人的心中,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在电影《高家台》中,韩明军在外经商多年、事业成功,却毅然抛下自己的公司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推动房台改造和产业发展。而村民杜传林从阻挠拆迁到支持拆迁的转变,也是有感于过世的儿子希望故乡面貌一新的遗愿。
从《高家台》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河边的这片土地,曾遭受的灾难。洪水如猛兽一样袭来,房屋倒塌、生民挣扎,惨不忍睹。
据《利津县志》“大事记”记载,利津人苦水患久矣:
1840年,“秋,暴雨,大清河水暴涨,利津城东南角护城石坝冲塌十多丈。”
1855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主流夺大清河河道,复由利津县境入海。”“八月,黄河水涨,利津沿河村庄首次筑捻自卫。”
1882年,“九月,黄河在历城桃源决口”,利津县沿河村庄及水阜盐场滩池灶坝多处被淹。”
1884年,“黄河在宁海、十六户、张家滩、小李等处先后决口。”
1885年,“三不敢黄河大堤溃决,河水围利津城。”
1886年,“‘铁门关’被黄河水淹没,码头迁至县城东关。”
1889年,“三月,韩家垣子黄坝决口,河水改道东移,”“岁大饥,贫民多食草种糠壳,有的碾碎屋上败草充饥。”
1895年,“吕家洼黄河大堤溃决,利津永阜盐场,被冲毁滩池120余副。”
1897年,五月,“岭子庄黄河大堤溃决,河道变迁,改由丝网口入海。”
……
仅此短短50余年,利津遭遇9次水灾,更有海啸、瘟疫、蝗灾、大旱、风灾、地震、雨灾等等;“成大灾”“岁大饥”“民房荡然无存”等语触目惊心。之后的大事记中,“受灾358个村庄,6万余人无家可归,露宿大堤”“冰积如山……附近村庄尽成泽国” 等语俯拾可得。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再去看电影《高家台》,去看村庄“高家台”,去看滩区的脱贫迁建工作,会有绝对不同的体会。
韩明军在外经商多年,因劳动纪律开除过乡亲,和村民们感情已经破裂,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应镇党委书记王卫东的邀请回村主持工作,是因为他和村民们一起经历过水灾,经历过贫穷;是因为他和村民一起为了保住村庄打过夯、流过汗。作为曾经的打夯小霸王,他跟李二叔学会了打夯,学会了那个年代保护家园的本领,也习得了滩区互帮互助精神。在他进城致富后,他的豪宅里,依然保留着当年打夯的照片。这是他回村带领大家重新“打夯”的情感基础和动力源泉。在王卫东首次邀请韩明军时,韩明军用商人的口吻婉拒,但当王卫东再次邀请,谈到韩明军的党员和打夯小霸王身份时,韩明军的情感和动力被成功启封。“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水,曾溃败成灾,也润泽乡民,但走过万水千山,虽谦言无可夸之处,却也魂牵梦绕。此情,古今相同。
每个“高家台”,都烟火可亲、粥可温
电影《高家台》中的村庄“高家台”,是利津版图上的“高家台”,更是黄河滩区万千村庄的代表,更是脱贫迁建工作的一个缩影。
这个村庄里,有耿直的打夯把头“二叔”,待人热诚,却不理解土地流转而阻拦;有坐在街头巷尾消息灵通喜欢占小便宜的翠花(于月仙饰),为了保住鸭棚而串联“赶走”韩明军。似乎每个村都有的寡妇和光棍,这个村也有,而且光棍李彪有点“混”,会拦在汽车前以羊受惊而索取赔偿;还把二叔委托他代为退还的礼品自己留下享用。当然他也不能免俗地追求着寡妇,去送水煎包,帮着寡妇维护鸭棚的存在。每个村里都有的孤寡老人,这个村也有,刘亚津扮演的杜传林失去独子,沉溺于酒精。他把孩子的房间保留着,感觉孩子好像还在,只不過是去打工了。为了维护这份感觉,他甚至拿着钩子阻拦测量人员。
每个人,都有一个“结”。这些“结”,让韩明军的工作寸步难行。把这些人看作问题,那这些人自然时时拦路;把这些人看作是需要帮助的乡亲,那自然可以找到相处之道。韩明军不顾妻子的约法三章,从自己公司拿钱,假装是补偿款发给村民,不明真相的村民欣然收下,痛快签约。他自己掏钱帮助寡妇田青青开了小饭店,并介绍李彪到小饭店做水煎包,解决两人的生计、成全了两人的感情。他拿着杜传林独子生前写给李彪的信去见杜传林,让其同意拆迁,圆满孩子希望家乡变好的心愿。他找来中草药种植的企业,将村里的土地流转出去,让村民既有了流转收入,又可以在家门口打工。
影片中的韩明军,其实是众多滩区村庄带头人、帮扶者的一个代表。这些人借国家对滩区的众多优惠政策之势,一展其能,为滩区的面貌一新贡献才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在首映式上说: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电影《高家台》,通过聚焦脱贫攻坚时代主题,刻画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内容,展示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和力量,展现党的优秀干部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程守田指出,电影《高家台》一定能够实现温暖人、鼓舞人和启迪人、激励人的创作初衷,用电影艺术催进和展示新时代党员群众的脱贫致富奋斗豪情,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在新时代奋斗征程中不断做出新成绩,向伟大祖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和智慧。
利津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晓彬在致辞时诚恳邀请大家到利津做客,观赏“日行河底夜宿台”的人文景观,体会“一村一品、一台一韵”的独特魅力,感受新时代“黄河人家”的幸福生活。张晓彬说,利津县依黄河而建、因黄河而兴。紧抓全省实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的有利时机,利津高标准建设19个滩区村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在全省实现了率先完成黄委批复、率先开工建设、率先项目竣工、率先启动产业项目,趟出了滩区居民迁建的“利津路径”。同时,利津县将黄河滩区脱贫迁建与乡村振兴一体推进,与产业、文化、旅游相互融合,打造了百万只黄河口滩羊产业园、万亩优质果蔬集聚示范园、3000亩中草药产业园、1000亩艾米数字农业产业园,建成田园综合体4个、沿黄家庭农场60家,培育了10个黄河滩区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建设了市级艺术创作基地、写生基地和乡土文化展馆,举办了黄河口自行车巡回赛、“东津渡”文化旅游周等系列活动,有效带动了滩区群众增收致富。
在这个意义上,“高家台”不仅是一个村庄,也不仅是一部电影,它是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缩影,是黄河文化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