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家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以创新的方式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进行思考,如何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本文以上海大学为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 音乐素质教育 创新 实践
21世纪已经匆匆走过了前十年的历程,有关高等学校大力发展音乐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音乐素质教育的诸多领域中,也都在进行着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但如何把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放置在高校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在目前教育改革向着纵深发展的时候,显得尤为紧迫。
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音乐素质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已故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提到大学生培养目标时,曾经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人,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上海大学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为目标和根本,把专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大学加大改革力度,提高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比重。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艺术等全面素质的教育,强调从宏观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并由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它的宗旨是使学生在很广的领域中都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能够与他人在比较高的层次上进行交流。”①为此,“上海大学2011年本科录取,将不按专业招生。新生大一期间将统一接受通识教育,一年后,根据高考成绩和综合情况,采取学院、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安排专业。”②通识教育的大力推广,为包括音乐素质教育在内的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音乐素质教育的创新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在中国,由于教育体制长期侧重于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音乐素质教育在教育领域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如何改变目前国内音乐素质教育不合理的现状,如何把音乐素质教育融入到培养全面的人的育人工程中去,在非专业领域的大学音乐教育中,在当前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有许多课题需要探索、研究和实践,尤其在大学音乐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创新空间。
二、大学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
上海大学艺术中心是以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面向全校本科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的机构。该中心围绕着“音乐教育以人为本,倡导怡情、启智、育德”的教育理念,实践着艺术教育价值观念的创新。
大学音乐教育是以大学生为对象、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中,必须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而这一音乐教育的观念与上海大学学生培养目标也是相一致的。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音乐始自人自身”。音乐人类学则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音乐的本质、本原,认为音乐感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是人类最自然、最本性的艺术。音乐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思想,塑造人的品格。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大学音乐教育的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大学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过程。有鉴于此,上大艺术中心提出音乐素质的教育手段、过程与目标分别是“怡情、启智、育德”。这三者成三足鼎立之势指向“以学生为本,培养全面的人”的终极目标。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维护自身的健康,人的健康来自于身体机能和精神心理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而言,它早已成为全民共识。但就精神层面来说,良好的情绪和稳定健康的情感,往往被忽视。在华工作的加拿大精神病学家迈克尔·菲利普斯在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早在1999年自杀率已达0.023%(大约相当有于美国的两倍),成为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其中,大学生自杀者并非个案,因此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倡导“怡情”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和健康情感的培育。当然,作为大学音乐教育对象的主体,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大学生们通过对音乐欣赏的审美活动,通过参与音乐的表演与创作的实践等,提高了自身对于真善美的认知能力,在情感上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从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尊重得到理解与遵循,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在这里,“怡情”是音乐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它的作用绝不能停留在仅仅是为了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和丰富业余生活的低层次认识上。
“启智”,是建立在“怡情”审美体验之上的智力发掘。如果说“怡情”是感性智慧浇灌的鲜花,那么,“启智”就是理性思维催生的的硕果。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这句话说出了音乐在开发人类智慧方面的重要作用。人大脑的两个半球,分别是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上海大学作为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决定了其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左脑教育”而展开,更多的关注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导致的后果是使学生的左脑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因此,上海大学的改革重点是大力提倡通识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在人文和艺术学科上学习的比例。而大量的音乐审美教育课程的学习,定期的参与音乐会排练与演出等,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右脑的开发,在学生个体潜能的激发和创造力、想像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所谓“育德”,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大学音乐教育把大学生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并作用于他们的道德行为,使之知行一致,最终使音乐审美对精神品格产生一定的作用。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柏拉图在他的《国家篇》中写到:“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他们也就因而美化”。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的灵魂迸出火花”。这些都是在强调音乐作为一种蕴涵着真善美的艺术样式,在塑造美的心灵,培养优秀品格上的巨大作用。和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相比较,音乐无需语言,就可在瞬间激发出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大学生在音乐学习和欣赏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美产生身心交感的共鸣,从而自觉审视自己的心灵,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这种美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自己高尚人格形成的过程之中,使之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最终使自己的人格获得升华,达到自觉的道德内化效应。
三、大学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大学音乐教育尽管在本质上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致的,是教育培养全面的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大学音乐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的原因,他们精力充沛、自主学习能力强,对音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诉求强烈。另外一方面,在当前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更加强调利用自身浓厚的人文基调和文化底蕴的环境,向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参与公平竞争和进行自由创造的平台。因此,上海大学围绕着“音乐教育以人为本,倡导怡情、启智、育德”和“培养全面的人”的目标,对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团管理等为主要骨架的音乐教育模式, 进行着创新的实践。
1.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以审美鉴赏为主,技能训练、音乐理论为辅,形成了丰富灵活、优胜劣汰的教学机制。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趣和需求,上海大学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选修课程。如:按照音乐门类划分,开设有声乐艺术欣赏、管乐艺术欣赏、钢琴精品赏析等课程;按照体裁划分有交响乐欣赏、世界著名音乐剧欣赏、古典与浪漫歌剧赏析、爵士乐欣赏等课程;按时代划分,有古典与现代——动漫中的音乐,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赏析,20世纪的现代音乐;涉及中国音乐欣赏的课程有漫步古典诗词与中国音乐,中国经典流行歌曲赏析;关于电影音乐开设了动画电影音乐之旅、经典电影音乐赏析,经典百老汇音乐电影赏析;有关音乐专题的课程设置有倾听莫扎特、艺术名家导读等课程。在技能训练方面,针对上海大学本地生源较多,有相当多的同学拥有音乐技能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钢琴入门、声乐基础与合唱、跟我学唱民歌、小提琴入门等课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技能训练是放置在艺术社团的日常训练与排练中。在音乐理论方面,开设有多元智能的综合音乐感解析、音乐符号的解读等课程,从理论的方面给大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予以支持。
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上大艺术中心开设的以音乐为主的艺术类选修课已超过130门,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选择与淘汰,现有的音乐选修课为20多门,基本上满足了大学生音乐审美的需求。
2.教学方法
针对上海大学理工科为主,综合性大学的特点,逐步形成“四个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注重古典传统和现代观念的结合,注重视觉形象和听觉艺术的结合,注重现代教学手段和审美主体情感体验的结合等。以本人开设的《古典与现代——动漫中的音乐》课程为例,此课程以音乐审美鉴赏为核心,动画作为视觉主体,结合雕塑、摄像、多媒体等艺术及技术的手段,为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以及现代音乐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编配精美画面,内容涉及了从音乐的节奏、旋律到动漫构图的色彩、线条,从音乐创作的文化元素到动漫形象的视觉风格等,大学生门在感受着跨界艺术美的同时,音乐审美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事实上,这种创新的授课模式只是上海大学倡导音乐教育创新的一个缩影。
3.音乐社团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中,音乐艺术社团以其独特的生机和魅力,吸引着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营造出大学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质。经过若干年的社团创新和实践,上海大学音乐艺术社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实现音乐艺术社团的逐级管理机制,初步构建了明确的社团责任管理体系。
上海大学艺术中心共有8个音乐艺术社团,包括管乐团、弦乐团、交响乐团、打击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和钢琴协会。为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成立了大学生艺术总团,对8个社团进行统一的管理,聘请在校大学生中的优秀积极分子担艺术总团日常的管理任务,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各音乐艺术分团再设团长、声部长,均由各团大学生团员骨干分子担任,指导教师为艺术中心专职音乐教师。各团训练、演出的质量及艺术水准的把握则由艺术中心聘请专家级的专职艺术总监负责。如此,形成了音乐艺术社团的层层管理,有序发展。
(2)双轨并行,创立音乐社团招生新模式。
音乐艺术社团的招生方式,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招收音乐特长生的办法。即拥有音乐特长的应届高考生,在全国文化统考前参加上海大学特长生冬令营活动,进行专业的测试,根据音乐专业成绩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的同学在达到一本分数线的前提下,可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及院系。为保证各音乐社团的演奏水准,培养乐团的中坚力量,音乐社团从2010年开始招生专业音乐考生,委托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进行培养。如此一来,社团成员在兼顾各专业学院同学的同时,增加了音乐专业同学的参与,促进了音乐社团总体水平的提高。
(3)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开拓团员艺术视野。
音乐艺术社团的对外交流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有选择的参与国家及地区的各类比赛,二是与国外高校的音乐艺术社团进行交流演出。与国外高校音乐社团的交流则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在进行音乐艺术交流的同时,深入了解不同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包容与欣赏的胸怀。上海大学音乐社团在2010年的一年里,分别出访了爱尔兰科克大学、土耳其海峡大学及美国肯塔基大学等国外高校。实践证明,大学生在交流演出过程中的收获,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对学生精神的塑造和人格的影响是内在的、持续的。
结语
上海大学在改革过程中,在大学音乐素质教育领域尽管摸索、创新出了一些经验,并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但改革的力度仍不够大,创新的方法相对单一。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学音乐课程只有限定性选修课,没有一门必修课。在当前高校改革中,以科学、人文、艺术课程为主菜单的潮流下,仍把音乐素质教育当做一碟餐前小菜,显得不合时宜。其次,课程设置的内容尽管丰富多样,但总体上感觉混乱,缺乏规划性、前瞻性。如能在教师开新课前加以引导,把所要开设的课程按逻辑及分属领域分成若干板块,新开课程归入板块范畴,形成必修课、限定性选修课、选修课三种层次的课程设置模式,将会更加科学、系统与规范。再次,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联合其他学院的优秀学科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增加诸如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开拓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加人文关切。关于音乐艺术社团建设方面,在现有8个校级音乐艺术社团的基础上,发挥社团骨干分子的作用,在各学院、社区成立大学生自主管理,学院经费支持的院级音乐社团,丰富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
上述建议和思考是建立在高等教育机制改革、思路创新的基础之上的。鉴于目前国内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创新出一套适用于时代、适用于综合性大学的音乐素质教育体系是关键。只要拥有改革的魄力和创新的胸怀,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作用,复合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才会有实质的进展,大学音乐素质教育才会真正成为培养全面的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顾秉林.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②林颖颖.上海大学2011年招生不分专业只分文理科[N].新闻晨报,2010.12.17.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艺术中心 上海)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 音乐素质教育 创新 实践
21世纪已经匆匆走过了前十年的历程,有关高等学校大力发展音乐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音乐素质教育的诸多领域中,也都在进行着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但如何把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放置在高校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在目前教育改革向着纵深发展的时候,显得尤为紧迫。
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音乐素质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已故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提到大学生培养目标时,曾经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人,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上海大学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为目标和根本,把专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大学加大改革力度,提高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比重。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艺术等全面素质的教育,强调从宏观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并由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它的宗旨是使学生在很广的领域中都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能够与他人在比较高的层次上进行交流。”①为此,“上海大学2011年本科录取,将不按专业招生。新生大一期间将统一接受通识教育,一年后,根据高考成绩和综合情况,采取学院、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安排专业。”②通识教育的大力推广,为包括音乐素质教育在内的艺术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音乐素质教育的创新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在中国,由于教育体制长期侧重于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音乐素质教育在教育领域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如何改变目前国内音乐素质教育不合理的现状,如何把音乐素质教育融入到培养全面的人的育人工程中去,在非专业领域的大学音乐教育中,在当前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有许多课题需要探索、研究和实践,尤其在大学音乐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创新空间。
二、大学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
上海大学艺术中心是以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面向全校本科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的机构。该中心围绕着“音乐教育以人为本,倡导怡情、启智、育德”的教育理念,实践着艺术教育价值观念的创新。
大学音乐教育是以大学生为对象、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中,必须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而这一音乐教育的观念与上海大学学生培养目标也是相一致的。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音乐始自人自身”。音乐人类学则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音乐的本质、本原,认为音乐感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是人类最自然、最本性的艺术。音乐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思想,塑造人的品格。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大学音乐教育的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大学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过程。有鉴于此,上大艺术中心提出音乐素质的教育手段、过程与目标分别是“怡情、启智、育德”。这三者成三足鼎立之势指向“以学生为本,培养全面的人”的终极目标。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维护自身的健康,人的健康来自于身体机能和精神心理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而言,它早已成为全民共识。但就精神层面来说,良好的情绪和稳定健康的情感,往往被忽视。在华工作的加拿大精神病学家迈克尔·菲利普斯在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早在1999年自杀率已达0.023%(大约相当有于美国的两倍),成为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其中,大学生自杀者并非个案,因此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倡导“怡情”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和健康情感的培育。当然,作为大学音乐教育对象的主体,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大学生们通过对音乐欣赏的审美活动,通过参与音乐的表演与创作的实践等,提高了自身对于真善美的认知能力,在情感上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从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尊重得到理解与遵循,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在这里,“怡情”是音乐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它的作用绝不能停留在仅仅是为了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和丰富业余生活的低层次认识上。
“启智”,是建立在“怡情”审美体验之上的智力发掘。如果说“怡情”是感性智慧浇灌的鲜花,那么,“启智”就是理性思维催生的的硕果。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这句话说出了音乐在开发人类智慧方面的重要作用。人大脑的两个半球,分别是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上海大学作为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决定了其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左脑教育”而展开,更多的关注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导致的后果是使学生的左脑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因此,上海大学的改革重点是大力提倡通识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在人文和艺术学科上学习的比例。而大量的音乐审美教育课程的学习,定期的参与音乐会排练与演出等,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右脑的开发,在学生个体潜能的激发和创造力、想像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所谓“育德”,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大学音乐教育把大学生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并作用于他们的道德行为,使之知行一致,最终使音乐审美对精神品格产生一定的作用。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柏拉图在他的《国家篇》中写到:“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他们也就因而美化”。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的灵魂迸出火花”。这些都是在强调音乐作为一种蕴涵着真善美的艺术样式,在塑造美的心灵,培养优秀品格上的巨大作用。和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相比较,音乐无需语言,就可在瞬间激发出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大学生在音乐学习和欣赏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美产生身心交感的共鸣,从而自觉审视自己的心灵,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这种美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自己高尚人格形成的过程之中,使之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最终使自己的人格获得升华,达到自觉的道德内化效应。
三、大学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大学音乐教育尽管在本质上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致的,是教育培养全面的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大学音乐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的原因,他们精力充沛、自主学习能力强,对音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诉求强烈。另外一方面,在当前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更加强调利用自身浓厚的人文基调和文化底蕴的环境,向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参与公平竞争和进行自由创造的平台。因此,上海大学围绕着“音乐教育以人为本,倡导怡情、启智、育德”和“培养全面的人”的目标,对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团管理等为主要骨架的音乐教育模式, 进行着创新的实践。
1.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以审美鉴赏为主,技能训练、音乐理论为辅,形成了丰富灵活、优胜劣汰的教学机制。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趣和需求,上海大学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选修课程。如:按照音乐门类划分,开设有声乐艺术欣赏、管乐艺术欣赏、钢琴精品赏析等课程;按照体裁划分有交响乐欣赏、世界著名音乐剧欣赏、古典与浪漫歌剧赏析、爵士乐欣赏等课程;按时代划分,有古典与现代——动漫中的音乐,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赏析,20世纪的现代音乐;涉及中国音乐欣赏的课程有漫步古典诗词与中国音乐,中国经典流行歌曲赏析;关于电影音乐开设了动画电影音乐之旅、经典电影音乐赏析,经典百老汇音乐电影赏析;有关音乐专题的课程设置有倾听莫扎特、艺术名家导读等课程。在技能训练方面,针对上海大学本地生源较多,有相当多的同学拥有音乐技能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钢琴入门、声乐基础与合唱、跟我学唱民歌、小提琴入门等课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技能训练是放置在艺术社团的日常训练与排练中。在音乐理论方面,开设有多元智能的综合音乐感解析、音乐符号的解读等课程,从理论的方面给大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予以支持。
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上大艺术中心开设的以音乐为主的艺术类选修课已超过130门,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选择与淘汰,现有的音乐选修课为20多门,基本上满足了大学生音乐审美的需求。
2.教学方法
针对上海大学理工科为主,综合性大学的特点,逐步形成“四个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注重古典传统和现代观念的结合,注重视觉形象和听觉艺术的结合,注重现代教学手段和审美主体情感体验的结合等。以本人开设的《古典与现代——动漫中的音乐》课程为例,此课程以音乐审美鉴赏为核心,动画作为视觉主体,结合雕塑、摄像、多媒体等艺术及技术的手段,为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以及现代音乐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编配精美画面,内容涉及了从音乐的节奏、旋律到动漫构图的色彩、线条,从音乐创作的文化元素到动漫形象的视觉风格等,大学生门在感受着跨界艺术美的同时,音乐审美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事实上,这种创新的授课模式只是上海大学倡导音乐教育创新的一个缩影。
3.音乐社团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中,音乐艺术社团以其独特的生机和魅力,吸引着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营造出大学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质。经过若干年的社团创新和实践,上海大学音乐艺术社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实现音乐艺术社团的逐级管理机制,初步构建了明确的社团责任管理体系。
上海大学艺术中心共有8个音乐艺术社团,包括管乐团、弦乐团、交响乐团、打击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和钢琴协会。为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成立了大学生艺术总团,对8个社团进行统一的管理,聘请在校大学生中的优秀积极分子担艺术总团日常的管理任务,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各音乐艺术分团再设团长、声部长,均由各团大学生团员骨干分子担任,指导教师为艺术中心专职音乐教师。各团训练、演出的质量及艺术水准的把握则由艺术中心聘请专家级的专职艺术总监负责。如此,形成了音乐艺术社团的层层管理,有序发展。
(2)双轨并行,创立音乐社团招生新模式。
音乐艺术社团的招生方式,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招收音乐特长生的办法。即拥有音乐特长的应届高考生,在全国文化统考前参加上海大学特长生冬令营活动,进行专业的测试,根据音乐专业成绩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的同学在达到一本分数线的前提下,可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及院系。为保证各音乐社团的演奏水准,培养乐团的中坚力量,音乐社团从2010年开始招生专业音乐考生,委托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进行培养。如此一来,社团成员在兼顾各专业学院同学的同时,增加了音乐专业同学的参与,促进了音乐社团总体水平的提高。
(3)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开拓团员艺术视野。
音乐艺术社团的对外交流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有选择的参与国家及地区的各类比赛,二是与国外高校的音乐艺术社团进行交流演出。与国外高校音乐社团的交流则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在进行音乐艺术交流的同时,深入了解不同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包容与欣赏的胸怀。上海大学音乐社团在2010年的一年里,分别出访了爱尔兰科克大学、土耳其海峡大学及美国肯塔基大学等国外高校。实践证明,大学生在交流演出过程中的收获,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对学生精神的塑造和人格的影响是内在的、持续的。
结语
上海大学在改革过程中,在大学音乐素质教育领域尽管摸索、创新出了一些经验,并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但改革的力度仍不够大,创新的方法相对单一。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学音乐课程只有限定性选修课,没有一门必修课。在当前高校改革中,以科学、人文、艺术课程为主菜单的潮流下,仍把音乐素质教育当做一碟餐前小菜,显得不合时宜。其次,课程设置的内容尽管丰富多样,但总体上感觉混乱,缺乏规划性、前瞻性。如能在教师开新课前加以引导,把所要开设的课程按逻辑及分属领域分成若干板块,新开课程归入板块范畴,形成必修课、限定性选修课、选修课三种层次的课程设置模式,将会更加科学、系统与规范。再次,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联合其他学院的优秀学科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增加诸如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开拓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加人文关切。关于音乐艺术社团建设方面,在现有8个校级音乐艺术社团的基础上,发挥社团骨干分子的作用,在各学院、社区成立大学生自主管理,学院经费支持的院级音乐社团,丰富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
上述建议和思考是建立在高等教育机制改革、思路创新的基础之上的。鉴于目前国内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创新出一套适用于时代、适用于综合性大学的音乐素质教育体系是关键。只要拥有改革的魄力和创新的胸怀,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作用,复合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才会有实质的进展,大学音乐素质教育才会真正成为培养全面的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顾秉林.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
②林颖颖.上海大学2011年招生不分专业只分文理科[N].新闻晨报,2010.12.17.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艺术中心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