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际,运用有效教学理论,从生动、主动、互动和动手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实现中职德育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有效教学
近几年“有效教学”理论在我国影响很大。“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都对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下文将运用上述有效教学理论,结合中职德育课教学实际,从“生动、主动、互动、动手”四个方面入手,探讨中职德育课的有效教学。
一、生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调查表明,“学得会的课堂、有价值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是中职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在期待。大部分人认为,职校生学习负担不重,学习压力应该不大,但是,笔者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很累”,原因是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很无趣”,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愉悦感。那么,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并充满活力?
一是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灵活的形式是使课堂生动活泼的途径之一。笔者认为,只要是适应内容需要,有助于达到教学目的要求,什么活动形式都可采取。笔者在教学中常用的形式有:(1)比赛式。让学生分成红、黄、绿、蓝几队,进行对抗赛。(2)游戏式。学生不再受整齐划一的课桌椅的约束,而是在各种动态组合中,在开展各种游戏中学习。(3)表演式。将课文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绎成情节生动的故事。(4)情境式。创造一个活动的境地,制造一种欢悦或凝重的氛围,把学生带进去,沉浸于角色的体验中。
二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上升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要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必须对学生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了解,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其次,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充分做好课前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可供教学用的各种资料,如一些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耐人寻味的时事事例,以及能开阔学生视野的知识等。第三要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图片、影像、音响来创设情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愿学” “乐学”。
二、主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的主动获取者,学生自身的活动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笔者认为,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有效教学就是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因此,德育课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现象,一方面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体验。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让学生主动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人。一是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教师常常习惯性地充当了权威的角色,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二是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三是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四是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要求,贯彻落实。五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因材施教。
新课程的精神是“自主、合作、探究”。中职德育课上的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学,能自己领悟理论知识,发现问题,质疑释疑;探究学习就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内容及思维的基础上,对知识进一步深入探索,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点;合作学习是教师就教学内容及全体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均衡调配,合理分组,共同讨论分析,互相交流补充,最后达成共识的学习方式。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中,教师要适时指导、检查、评价和鼓励,从而让教学成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最优化结合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三、互动: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方式
在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将面临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好,与如期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之间的两难问题。由此势必将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在一节课中能学习到多少知识?如何使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更有效?教师提问的方法有哪些?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什么是最好的小组讨论方法等,上述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师生之间的交往。
因此,中职德育课中建立师生之间纯洁的情感联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中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师生互动在课堂中容易一些,而生生互动却往往冷场。因此,即使偶然课堂上学生间闪现出一些小的互动火花,教师也要适时抓住契机,启发引导,组织探究。
生生互动在形式上应主要采取合作性学习的方式。合作性学习对于问题的解决分为组内解决问题、组间解决问题和个人解决问题三种模式。(1)组内解决问题:全组成员共同解决一个新问题,且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进行指导,鼓励学生通过协同合作,集思广益,运用各种策略来解决问题。(2)组间解决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经过讨论提出各自的解决办法,也可以在小组间用辩论的方式展开讨论,如头脑风暴法。在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讨论中,要及时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一起来探索和分析问题,提示学生互相讨论、互相激发,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同时还要注意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成长,要对讨论氛围好、收效佳的小组进行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个人解决问题:教师向学生个别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个别问题解决应该放在群体问题解决之后,而不是之前。此外,在合作学习的分组上,教师要考虑学生在智力、能力、爱好等方面差异,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力量均衡”的原则,每组人数以4至6人为宜,要兼顾男女比例。
四、动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做中学” “体验性学习” “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等诸多职业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它也反映了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内在需求。德育课要让学生“真正动”,教师就要放手指导,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笔者认为,德育课可以多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一是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学生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其实这一过程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当学生对活动内容熟悉以后,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设计,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起引导的作用。笔者发现,学生在参与设计的活动过程中,会“动”得特别投入。
二是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担当指导者的角色即可。
三是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活动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充分完成某项内容,但这堂活动课也是成功的。
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一是把握活动的目的,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要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三是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这些,必将有效提高德育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从而习得相关知识。
(作者单位:深圳市沙井职业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有效教学
近几年“有效教学”理论在我国影响很大。“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都对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下文将运用上述有效教学理论,结合中职德育课教学实际,从“生动、主动、互动、动手”四个方面入手,探讨中职德育课的有效教学。
一、生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调查表明,“学得会的课堂、有价值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是中职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在期待。大部分人认为,职校生学习负担不重,学习压力应该不大,但是,笔者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很累”,原因是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很无趣”,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愉悦感。那么,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并充满活力?
一是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灵活的形式是使课堂生动活泼的途径之一。笔者认为,只要是适应内容需要,有助于达到教学目的要求,什么活动形式都可采取。笔者在教学中常用的形式有:(1)比赛式。让学生分成红、黄、绿、蓝几队,进行对抗赛。(2)游戏式。学生不再受整齐划一的课桌椅的约束,而是在各种动态组合中,在开展各种游戏中学习。(3)表演式。将课文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演绎成情节生动的故事。(4)情境式。创造一个活动的境地,制造一种欢悦或凝重的氛围,把学生带进去,沉浸于角色的体验中。
二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上升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要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必须对学生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了解,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其次,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充分做好课前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积累可供教学用的各种资料,如一些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耐人寻味的时事事例,以及能开阔学生视野的知识等。第三要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图片、影像、音响来创设情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愿学” “乐学”。
二、主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的主动获取者,学生自身的活动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笔者认为,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有效教学就是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因此,德育课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的现象,一方面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讨、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体验。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体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往往致力于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所以说,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让学生主动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人。一是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教师常常习惯性地充当了权威的角色,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二是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三是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四是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要求,贯彻落实。五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因材施教。
新课程的精神是“自主、合作、探究”。中职德育课上的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学,能自己领悟理论知识,发现问题,质疑释疑;探究学习就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内容及思维的基础上,对知识进一步深入探索,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观点;合作学习是教师就教学内容及全体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均衡调配,合理分组,共同讨论分析,互相交流补充,最后达成共识的学习方式。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中,教师要适时指导、检查、评价和鼓励,从而让教学成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最优化结合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能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
三、互动: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方式
在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将面临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好,与如期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之间的两难问题。由此势必将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在一节课中能学习到多少知识?如何使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更有效?教师提问的方法有哪些?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什么是最好的小组讨论方法等,上述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师生之间的交往。
因此,中职德育课中建立师生之间纯洁的情感联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中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师生互动在课堂中容易一些,而生生互动却往往冷场。因此,即使偶然课堂上学生间闪现出一些小的互动火花,教师也要适时抓住契机,启发引导,组织探究。
生生互动在形式上应主要采取合作性学习的方式。合作性学习对于问题的解决分为组内解决问题、组间解决问题和个人解决问题三种模式。(1)组内解决问题:全组成员共同解决一个新问题,且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进行指导,鼓励学生通过协同合作,集思广益,运用各种策略来解决问题。(2)组间解决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经过讨论提出各自的解决办法,也可以在小组间用辩论的方式展开讨论,如头脑风暴法。在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讨论中,要及时鼓励、引导和启发学生一起来探索和分析问题,提示学生互相讨论、互相激发,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同时还要注意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成长,要对讨论氛围好、收效佳的小组进行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个人解决问题:教师向学生个别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个别问题解决应该放在群体问题解决之后,而不是之前。此外,在合作学习的分组上,教师要考虑学生在智力、能力、爱好等方面差异,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力量均衡”的原则,每组人数以4至6人为宜,要兼顾男女比例。
四、动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做中学” “体验性学习” “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等诸多职业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它也反映了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内在需求。德育课要让学生“真正动”,教师就要放手指导,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笔者认为,德育课可以多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一是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学生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其实这一过程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当学生对活动内容熟悉以后,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设计,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起引导的作用。笔者发现,学生在参与设计的活动过程中,会“动”得特别投入。
二是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担当指导者的角色即可。
三是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活动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充分完成某项内容,但这堂活动课也是成功的。
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一是把握活动的目的,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要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三是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这些,必将有效提高德育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从而习得相关知识。
(作者单位:深圳市沙井职业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