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把握好课堂40分钟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实现“三维”目标。创设一种逼真的教学情境,动静结合、图文结合让学生融入其中充分感受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以解决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情境导入,激发求知兴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教师也就掌握了教学的第一把钥匙。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但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而引起的。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先播放一段录像,就是动物王国举行数学比赛的镜头,小猪、小猴,小猫都高高兴兴地去参加了,大象爷爷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1.5、1.500……00(20个0)1.500……00(50个0)这三个数的大小,小猪认为第三个数最大,小猫认为第一个数最大,而小猴呢认为一样大……那么,到底谁大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完今天的内容“小数的性质”后,你们一定会明白的。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一股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油然而升。
二、逐层提高,降低学习难度
“温故而知新”在课件设计上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图像演示和声音变化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有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如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6厘米和3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从而实现了圆形新旧知识和解决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三、揭示规律,拓展思维深度。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屏幕中先将圆的底面分成8份相等的扇形,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两半,将红色的凸出齿锋部分对准另一半凹进去的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按教材中的要求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图。再将圆柱平均分成32等份后拼图,最后,再将圆柱平均分成64等份切分后拼图。然后提问学生,圆柱体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形体?这时再将切分前的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拼合后的长方体底面部分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再将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再让学生思考,在整个切拼过程中,它们的体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圆柱体体积等于长方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这样屏幕多次将圆柱体转变为长方体,越分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体。而实物教具的切分拼合是无法达到这一效果的,本来较难求的圆柱体积公式也非常明朗了,从而渗透了转化和极限等数学思想。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化静为动,不仅能使学生清楚明白地掌握知识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展开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而且可以使学生更清楚明白地理解掌握知识,敢于摆脱课本束缚,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反馈及时,解决困惑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有利于解决难点问题。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的这一错误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制作一个动态课件,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到《角的认识》新课的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现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的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判断。为了直观验证他们的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一个角,电脑演示它的两条边不断延长。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角两边的长短变化,同时思考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从而验证自己的想法。得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这种直观的演示反馈,为学生积极思考提供了素材,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解决困惑的目的。
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进入小学数学课堂,辅助学科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育方式发生重大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打造现代信息技术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吧。
【作者单位:淮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一、情境导入,激发求知兴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教师也就掌握了教学的第一把钥匙。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但兴趣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而引起的。
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先播放一段录像,就是动物王国举行数学比赛的镜头,小猪、小猴,小猫都高高兴兴地去参加了,大象爷爷出了这样一道题:比较1.5、1.500……00(20个0)1.500……00(50个0)这三个数的大小,小猪认为第三个数最大,小猫认为第一个数最大,而小猴呢认为一样大……那么,到底谁大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完今天的内容“小数的性质”后,你们一定会明白的。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一股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油然而升。
二、逐层提高,降低学习难度
“温故而知新”在课件设计上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图像演示和声音变化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有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如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6厘米和3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从而实现了圆形新旧知识和解决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三、揭示规律,拓展思维深度。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屏幕中先将圆的底面分成8份相等的扇形,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两半,将红色的凸出齿锋部分对准另一半凹进去的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按教材中的要求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图。再将圆柱平均分成32等份后拼图,最后,再将圆柱平均分成64等份切分后拼图。然后提问学生,圆柱体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形体?这时再将切分前的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拼合后的长方体底面部分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再将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再让学生思考,在整个切拼过程中,它们的体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圆柱体体积等于长方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这样屏幕多次将圆柱体转变为长方体,越分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体。而实物教具的切分拼合是无法达到这一效果的,本来较难求的圆柱体积公式也非常明朗了,从而渗透了转化和极限等数学思想。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化静为动,不仅能使学生清楚明白地掌握知识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展开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而且可以使学生更清楚明白地理解掌握知识,敢于摆脱课本束缚,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反馈及时,解决困惑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有利于解决难点问题。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的这一错误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制作一个动态课件,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到《角的认识》新课的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现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的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判断。为了直观验证他们的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一个角,电脑演示它的两条边不断延长。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角两边的长短变化,同时思考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从而验证自己的想法。得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这种直观的演示反馈,为学生积极思考提供了素材,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解决困惑的目的。
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进入小学数学课堂,辅助学科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育方式发生重大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打造现代信息技术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吧。
【作者单位:淮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