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友谊、合作、发展、繁荣”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China-Asean Expo)于2004年11月3~6日在南宁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成功举办,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对此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行期间,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受广西国际博览局委托,通过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调查,围绕“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参展商与观众基本情况、展览会组织工作、展览会组织不足之处、继续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建议等四方面问题,对境内外参展商、与会客商(含专业观众、一般观众和特邀采购商)的参展体验及博览会组委会各项组织工作效果展开调查。本文作者作为调查评估组负责人之一,应《世界机电经贸信息》杂志社之邀特撰本文,将调查工作一些主要工作方法和评估结果做相应的综述,旨在总结首届博览会的成功经验,为组委会更有效地组织下届博览会提供参考。
一、 调查方法与数据统计说明
调查问卷设计中揉合了“定量-定性-半定性”方法,采用实名调查方法获取项目所需的各项基础数据,同时每天通过“面谈记录”做“事实性”补充;运用SPSS统计软件包及STATISTICA进行问卷的编码、录入,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具体分析研究方法包括频数统计、交叉分析、相关记录研究及均值比较等;报告表现形式采用图表+文字说明的形式。
二、调查样本分布
调查主要针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展览会部分进行,不涉及相关配套活动。为便于客观反映展会组织的现状,将调查对象锁定为展会介入者中的中外参展商和观众,调查问卷分为“参展商”和“观众”两大类,调查表由23项评估指标构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面谈记录”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 调查由5名主研人员和20余名辅助调查员组成调查小组,4天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5份,无效问卷25份,问卷有效率97.5%。在有效问卷中,中外参展商占49.95%,中外观众占50.05%,参展商与观众比例差不多各占一半。
此外,有效问卷中的境内参展商与观众相加起来占80%,境外参展商和观众占20%。根据组委会公布的官方数据,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境内参展企业共计748家,境外参展企业516家,调查的境内参展商占整个博览会境内参展企业总数的485%,境外参展商占境外参展企业的29%。可见,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客观反映出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各类介入人员的主要意见和建议。
三、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评估结论
在调查发现基础上评估组认为,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是非常成功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功组织了大规模、高质量和结构比较合理的参展企业
从规模上来看,首届博览会共设展位2506个,共有1505家企业参展,首次举办就已经办成一个大型展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览会之一。规模不能说明一切,但足够的规模是一个展览会成功的基础。从质量上看,本届博览会参展企业既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又有一批知名品牌和大型企业参展;展出的商品和服务较好地代表了参展各国家的生产、技术与服务水平。从结构上看,本届博览会参展产品涉及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五金矿产、建筑材料、农产品、医药保健、化工原料、轻工工艺、服装纺织等11个行业、210类,品类齐全,也符合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与贸易现状;东盟10国及境外其他国家、地区使用展位和参展企业数分别占展位总数的42.9%和参展企业总数的34.2%,占到了一个较高的比重,体现了博览会的国际性。
2、整个展览的设置、布展与管理、服务均体现了较高水平
从展馆规划设置上看,首届博览会共设国家专题、贸易专题、投资专题、旅游专题、科技专题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专题六大专题展区。“博”中有“专”,以“专”促“博”,符合当今国际展会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在展馆的布置上,无论公共布展还是各主要参展单位的展台布置,都具有较新的创意与较高的水平,既体现隆重、热烈及展会特色、地方风情,营造出了热情洋溢的交流气氛,又合理、实用,提供了有利于投资贸易洽谈的良好环境,获得了中外参展、参会企业、观众、媒体及展览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在管理与服务方面,与会参展商、专业采购商等各类客商、观众,都对展会的有序管理与热情服务给予较高评价,现场调查的满意率达到了72%的较高水平。这对于首次举办、尚缺乏举办大会组织与服务经验的主办方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的评价。
3、展会宣传与推介有力,使博览会获得了广泛认知,参会专业客商踊跃,观众如潮
吸引足够的目标受众前来参会是一个成功的博览会必须达到的要求。首届博览会全国每个省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参会代表团,不仅东盟十国每个国家都有大量客商与会,港澳台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客商也非常踊跃,境内外专业采购商高达上万人,其中境外采购商4000多人;约有3万人参加博览会和峰会;共接待海内外观众35万人次。博览会真正办成了“广博众览”的盛会。
4、贸易洽谈活跃、成交喜人,参展机构和专业观众普遍反映大有收获
从现场调查的情况看,首届博览会成效明显。一是商品贸易成交踊跃。二是中国和东盟各国共举办了26场投资、引资项目推介会,促成了大量投资合作项目。三是以旅游服务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让为切入点的服务贸易合作也获得了新成果。在贸易洽谈方面,有超过55%的境外展商和将近50%的境内展商获得实质性的参展收获,并表示下一届将继续参展。这在国内第一次举办的同类型展会中是不多见的。
5、配套活动丰富多彩,“展、会、节”三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首届博览会同期配套举办了“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一系列会议,以及“风情东南亚”晚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晚会、“中华情”晚会等文化活动。展、会、节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映成辉。这些活动对丰富大会内容,吸引高层次客商与会,扩大博览会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博览会参会政要和客商规格高,参会的中外副部级以上贵宾130多人,中国和东盟10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许多重要商协会负责人、大企业总裁等一批“重量级”客商,以及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国采购商、投资商也参加了博览会,与此不无关系。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行期间,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受广西国际博览局委托,通过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调查,围绕“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参展商与观众基本情况、展览会组织工作、展览会组织不足之处、继续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建议等四方面问题,对境内外参展商、与会客商(含专业观众、一般观众和特邀采购商)的参展体验及博览会组委会各项组织工作效果展开调查。本文作者作为调查评估组负责人之一,应《世界机电经贸信息》杂志社之邀特撰本文,将调查工作一些主要工作方法和评估结果做相应的综述,旨在总结首届博览会的成功经验,为组委会更有效地组织下届博览会提供参考。
一、 调查方法与数据统计说明
调查问卷设计中揉合了“定量-定性-半定性”方法,采用实名调查方法获取项目所需的各项基础数据,同时每天通过“面谈记录”做“事实性”补充;运用SPSS统计软件包及STATISTICA进行问卷的编码、录入,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具体分析研究方法包括频数统计、交叉分析、相关记录研究及均值比较等;报告表现形式采用图表+文字说明的形式。
二、调查样本分布
调查主要针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展览会部分进行,不涉及相关配套活动。为便于客观反映展会组织的现状,将调查对象锁定为展会介入者中的中外参展商和观众,调查问卷分为“参展商”和“观众”两大类,调查表由23项评估指标构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面谈记录”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 调查由5名主研人员和20余名辅助调查员组成调查小组,4天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5份,无效问卷25份,问卷有效率97.5%。在有效问卷中,中外参展商占49.95%,中外观众占50.05%,参展商与观众比例差不多各占一半。
此外,有效问卷中的境内参展商与观众相加起来占80%,境外参展商和观众占20%。根据组委会公布的官方数据,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境内参展企业共计748家,境外参展企业516家,调查的境内参展商占整个博览会境内参展企业总数的485%,境外参展商占境外参展企业的29%。可见,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客观反映出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各类介入人员的主要意见和建议。
三、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评估结论
在调查发现基础上评估组认为,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是非常成功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功组织了大规模、高质量和结构比较合理的参展企业
从规模上来看,首届博览会共设展位2506个,共有1505家企业参展,首次举办就已经办成一个大型展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览会之一。规模不能说明一切,但足够的规模是一个展览会成功的基础。从质量上看,本届博览会参展企业既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又有一批知名品牌和大型企业参展;展出的商品和服务较好地代表了参展各国家的生产、技术与服务水平。从结构上看,本届博览会参展产品涉及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五金矿产、建筑材料、农产品、医药保健、化工原料、轻工工艺、服装纺织等11个行业、210类,品类齐全,也符合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与贸易现状;东盟10国及境外其他国家、地区使用展位和参展企业数分别占展位总数的42.9%和参展企业总数的34.2%,占到了一个较高的比重,体现了博览会的国际性。
2、整个展览的设置、布展与管理、服务均体现了较高水平
从展馆规划设置上看,首届博览会共设国家专题、贸易专题、投资专题、旅游专题、科技专题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专题六大专题展区。“博”中有“专”,以“专”促“博”,符合当今国际展会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在展馆的布置上,无论公共布展还是各主要参展单位的展台布置,都具有较新的创意与较高的水平,既体现隆重、热烈及展会特色、地方风情,营造出了热情洋溢的交流气氛,又合理、实用,提供了有利于投资贸易洽谈的良好环境,获得了中外参展、参会企业、观众、媒体及展览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在管理与服务方面,与会参展商、专业采购商等各类客商、观众,都对展会的有序管理与热情服务给予较高评价,现场调查的满意率达到了72%的较高水平。这对于首次举办、尚缺乏举办大会组织与服务经验的主办方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的评价。
3、展会宣传与推介有力,使博览会获得了广泛认知,参会专业客商踊跃,观众如潮
吸引足够的目标受众前来参会是一个成功的博览会必须达到的要求。首届博览会全国每个省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参会代表团,不仅东盟十国每个国家都有大量客商与会,港澳台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客商也非常踊跃,境内外专业采购商高达上万人,其中境外采购商4000多人;约有3万人参加博览会和峰会;共接待海内外观众35万人次。博览会真正办成了“广博众览”的盛会。
4、贸易洽谈活跃、成交喜人,参展机构和专业观众普遍反映大有收获
从现场调查的情况看,首届博览会成效明显。一是商品贸易成交踊跃。二是中国和东盟各国共举办了26场投资、引资项目推介会,促成了大量投资合作项目。三是以旅游服务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让为切入点的服务贸易合作也获得了新成果。在贸易洽谈方面,有超过55%的境外展商和将近50%的境内展商获得实质性的参展收获,并表示下一届将继续参展。这在国内第一次举办的同类型展会中是不多见的。
5、配套活动丰富多彩,“展、会、节”三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首届博览会同期配套举办了“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一系列会议,以及“风情东南亚”晚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晚会、“中华情”晚会等文化活动。展、会、节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映成辉。这些活动对丰富大会内容,吸引高层次客商与会,扩大博览会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博览会参会政要和客商规格高,参会的中外副部级以上贵宾130多人,中国和东盟10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许多重要商协会负责人、大企业总裁等一批“重量级”客商,以及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国采购商、投资商也参加了博览会,与此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