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孩子们的世界,本是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生活,而我们却常常让他们忽视了身边的很多美好。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牢记“学生第一”,珍视他们的一点一滴感悟,站在他们的高度陪伴他们去用心体会。
【关键词】诗歌教学;“学生第一”;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多年的中年级教学中,笔者始终致力于探究如何让孩子在古诗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受益,从而做到在古诗教学中“学生第 一”——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最终达到“有所产”。以下,笔者进行详尽、具体的阐述。
一、轻诗意,重体会——“让我体会你处境,我能感受你心情”
在《枫桥夜泊》一诗中,老师在课上常常会问孩子们一个问题:“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色?又听到了哪些声音?”张继看到了暗淡的月亮、满天的秋霜、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听到了乌鸦凄凉的阵阵啼叫,寒山寺那回旋在空中的声声钟响。然后,老师的问题不应戛然而止。仅仅是“看到,听到”是远远不够的。此刻的张继,心中的感受是很难用一两句话去描述清楚的——独自一人旅途中的孤寂,未达成心中既定目标的失落与惆怅,初秋深夜,阵阵凉意中,心绪涌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程的无限担忧……这才是我们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去体会的。
在课后的小练笔中,我引导他们试着成为张继,将夜泊枫桥的一幕夜景用自己的笔来记录下来。孩子的文字变得深沉、凝重,一些心思细腻的孩子甚至写出了一种灰色基调的别样美感——
“夜深了 漆黑吞噬一切 我的心 也泊入湖底 望不见远方 回首泪眶 ……”
孩子们体会到了张继的失落与惆怅,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而对于他们写出的或是短短的几句句子或是简短的几行诗,我都予以了表扬与鼓励,因为我觉得能够在诗人古诗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体会”,这怎能不让老师欣慰呢?
二、轻背诵、重感受——“让我读出你的美,让我书写你
的美”
讲授《春日偶成》这篇程颢的名诗之时,正值花红柳绿、桃花芬芳的三月,我给了孩子们一个任务——课前的那个周末,去公园里、郊外找一找“春天”,并且拍一些春天的画面,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完成了这个特别的“作业”,等到《江南春》这一课时,他们早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心情了!在课上,我笑着对他们说:“如果你找到了美丽的春天,如果你爱上这美丽的春天,那就把你的喜爱投入朗读中吧!”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举手,摇头晃脑地读起诗来,一个个认真又专注。他们还惊喜地发现,我把他们拍来的春天照片配上了诗句出示在投影上——“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淡淡的云,青青的柳,红红的花,还有那绿绿的水……孩子拍摄的照片都出现在那宽宽的屏幕,配着照片,他们读得更起劲了,恨不得将全部的热情投到朗读中。
三、轻渲染、重鼓励——“大大诗人你能写,小小儿童我
也能”
在教到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时,我更是注重了“轻渲染,重鼓励”的原则,我并没有过多强调王安石那时身为大诗人、政治家、宰相的身份,而是强调了王安石对生活的敏锐捕捉——
“孩子们,你们看,王安石在大年初一,走出家门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正在燃放爆竹,那热闹祥和的景象使他心有所動,忍不住要用笔墨记录下来呢!因为他的善感生活,因为他的敏锐触觉,我们才有幸看到这一首描写古人过年情景的好诗。如果他对一切都熟视无睹,那又怎么能够写出《元日》呢?”
孩子们都赞同地点着头,纷纷同意我的观点。我已经悄悄地把这样一个观念植入了孩子的心中,那就是—— 一颗善感生活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往往就能成就一首好诗。
为了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我也下笔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除夕
觥筹笑语寄心言,
漫天绚烂烟花艳。
小儿喜纳压岁钱,
来年康健美满全。
在出示这首诗后,我笑着让孩子们来猜一猜,我写这首诗的灵感来源于哪里?孩子们七嘴八舌,有个聪明的小姑娘从“压岁钱”三个字中猜到了——“是老师的女儿拿了压岁钱吗?”“是啊,因为女儿拿了压岁钱,看到她快乐的样子,我也像王安石一样产生了灵感,写成了过年的诗呢!所以,你们也一样可以哦,只要能及时把握生活中的灵感,你们也能做诗人呢!”孩子们都开心地用力点头。
四、轻格式、重表达——“我的感受我表达,简单质朴藏
真情”
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有着自己的格式和特有的段落划分。相对于古体诗的格式工整与讲究韵律,现代诗要率性很多。在中年级中,孩子们学过的现代诗有《老师,您好》《让我们荡起双桨》《走,我们去植树》《长城和运河》等,加上课外拓展的一些现代诗,即便篇数不多,但也足以让孩子们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性。如《长城和运河》是按照诗歌的内容划分成“长城”“运河”这两个部分;《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叙事诗,按照植树的先后顺序,文章划分的段落较多,思路清晰,有序有趣。
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往往能够站在诗人的角度看待这首诗,尝试着还原诗人写作时的心境。孩子们渐渐体会到,所谓诗的格式、段落划分,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相反都是为作者的情感表达所服务的。
孩子们的世界,本是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生活,而我们却常常让他们忽视了身边的很多美好。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牢记“学生第一”,珍视他们的一点一滴感悟,站在他们的高度陪伴他们去用心体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带领他们细细地去体会一下诗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让我们独具慧眼,敏锐捕捉那一闪而过的灵感,记录那一个个让我们动情的瞬间,一同感受写作的乐趣,一同感受美好的生活。
(编辑:龙贤东)
【摘要】孩子们的世界,本是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生活,而我们却常常让他们忽视了身边的很多美好。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牢记“学生第一”,珍视他们的一点一滴感悟,站在他们的高度陪伴他们去用心体会。
【关键词】诗歌教学;“学生第一”;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多年的中年级教学中,笔者始终致力于探究如何让孩子在古诗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受益,从而做到在古诗教学中“学生第 一”——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最终达到“有所产”。以下,笔者进行详尽、具体的阐述。
一、轻诗意,重体会——“让我体会你处境,我能感受你心情”
在《枫桥夜泊》一诗中,老师在课上常常会问孩子们一个问题:“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色?又听到了哪些声音?”张继看到了暗淡的月亮、满天的秋霜、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听到了乌鸦凄凉的阵阵啼叫,寒山寺那回旋在空中的声声钟响。然后,老师的问题不应戛然而止。仅仅是“看到,听到”是远远不够的。此刻的张继,心中的感受是很难用一两句话去描述清楚的——独自一人旅途中的孤寂,未达成心中既定目标的失落与惆怅,初秋深夜,阵阵凉意中,心绪涌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程的无限担忧……这才是我们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去体会的。
在课后的小练笔中,我引导他们试着成为张继,将夜泊枫桥的一幕夜景用自己的笔来记录下来。孩子的文字变得深沉、凝重,一些心思细腻的孩子甚至写出了一种灰色基调的别样美感——
“夜深了 漆黑吞噬一切 我的心 也泊入湖底 望不见远方 回首泪眶 ……”
孩子们体会到了张继的失落与惆怅,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而对于他们写出的或是短短的几句句子或是简短的几行诗,我都予以了表扬与鼓励,因为我觉得能够在诗人古诗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体会”,这怎能不让老师欣慰呢?
二、轻背诵、重感受——“让我读出你的美,让我书写你
的美”
讲授《春日偶成》这篇程颢的名诗之时,正值花红柳绿、桃花芬芳的三月,我给了孩子们一个任务——课前的那个周末,去公园里、郊外找一找“春天”,并且拍一些春天的画面,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完成了这个特别的“作业”,等到《江南春》这一课时,他们早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心情了!在课上,我笑着对他们说:“如果你找到了美丽的春天,如果你爱上这美丽的春天,那就把你的喜爱投入朗读中吧!”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举手,摇头晃脑地读起诗来,一个个认真又专注。他们还惊喜地发现,我把他们拍来的春天照片配上了诗句出示在投影上——“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淡淡的云,青青的柳,红红的花,还有那绿绿的水……孩子拍摄的照片都出现在那宽宽的屏幕,配着照片,他们读得更起劲了,恨不得将全部的热情投到朗读中。
三、轻渲染、重鼓励——“大大诗人你能写,小小儿童我
也能”
在教到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时,我更是注重了“轻渲染,重鼓励”的原则,我并没有过多强调王安石那时身为大诗人、政治家、宰相的身份,而是强调了王安石对生活的敏锐捕捉——
“孩子们,你们看,王安石在大年初一,走出家门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正在燃放爆竹,那热闹祥和的景象使他心有所動,忍不住要用笔墨记录下来呢!因为他的善感生活,因为他的敏锐触觉,我们才有幸看到这一首描写古人过年情景的好诗。如果他对一切都熟视无睹,那又怎么能够写出《元日》呢?”
孩子们都赞同地点着头,纷纷同意我的观点。我已经悄悄地把这样一个观念植入了孩子的心中,那就是—— 一颗善感生活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往往就能成就一首好诗。
为了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我也下笔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除夕
觥筹笑语寄心言,
漫天绚烂烟花艳。
小儿喜纳压岁钱,
来年康健美满全。
在出示这首诗后,我笑着让孩子们来猜一猜,我写这首诗的灵感来源于哪里?孩子们七嘴八舌,有个聪明的小姑娘从“压岁钱”三个字中猜到了——“是老师的女儿拿了压岁钱吗?”“是啊,因为女儿拿了压岁钱,看到她快乐的样子,我也像王安石一样产生了灵感,写成了过年的诗呢!所以,你们也一样可以哦,只要能及时把握生活中的灵感,你们也能做诗人呢!”孩子们都开心地用力点头。
四、轻格式、重表达——“我的感受我表达,简单质朴藏
真情”
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有着自己的格式和特有的段落划分。相对于古体诗的格式工整与讲究韵律,现代诗要率性很多。在中年级中,孩子们学过的现代诗有《老师,您好》《让我们荡起双桨》《走,我们去植树》《长城和运河》等,加上课外拓展的一些现代诗,即便篇数不多,但也足以让孩子们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性。如《长城和运河》是按照诗歌的内容划分成“长城”“运河”这两个部分;《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叙事诗,按照植树的先后顺序,文章划分的段落较多,思路清晰,有序有趣。
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往往能够站在诗人的角度看待这首诗,尝试着还原诗人写作时的心境。孩子们渐渐体会到,所谓诗的格式、段落划分,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相反都是为作者的情感表达所服务的。
孩子们的世界,本是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生活,而我们却常常让他们忽视了身边的很多美好。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牢记“学生第一”,珍视他们的一点一滴感悟,站在他们的高度陪伴他们去用心体会;让我们停下脚步,带领他们细细地去体会一下诗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让我们独具慧眼,敏锐捕捉那一闪而过的灵感,记录那一个个让我们动情的瞬间,一同感受写作的乐趣,一同感受美好的生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