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培训招生难的反思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扶贫开发“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正确决策。随着项目的持续实施和培训规模的逐年扩大,招生难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基层普遍反映招生难度越来越大,已成为扼制扶贫培训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一、招生难问题暴露了当前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据统计,参加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均每个学员得到的政府扶持在1000元以上,从资金角度上讲,这是一个群众真正得实惠的扶贫项目,为什么也会出现招生难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方案调整滞后,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
  过去的扶贫培训以转移安置为目的,但在方案设计上以培训初级工为方向,以追求培训数量最大化为目标,这适合当时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且滞留严重的实际情况,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虽仍然严重,但滞留在家的并不多,特别是适合培训的16—35岁的青壮年劳力更少,而且越是贫困的地方,留在家里的青壮年劳力越少。因此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是不转移的问题,而是转移出去后因缺技术、少组织而导致的待遇低和就业不稳定问题。
  2、学员负担重,真正的贫困家庭仍然难以承受。
  在现行的补助办法中,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只补助学员学习期间的学费,而伙食费、水电费、就业推荐费等均由学员自己承担。虽然国家投入已经不少,但学员负担仍然较重,以参加3个月期限的培训计算,需伙食费600元,水电费60元,就业推荐费200元,交通费300元,日常零星开支至少300元,加起来大概每个学员要花费1500元左右,如参加6个月期限的培训,则需2500元左右,这对尚未解决温饱和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且必须用现金支付,有些贫困家庭一年甚至几年的现金收入可能还没有这么多。这也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投资,因为一旦不能成功就业,不仅意味着下年度的一切生产无着落,而且造成的亏空可能要省吃俭用好几年才能弥补上来。
  3、学员学到的技能技术含量低,对提高待遇影响力小。
  由于大部分培训的出发点是培训初级工,培训内容都是些最基本的基础性知识,即使这样,学员掌握得也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少数培训学校短期行为严重,不注重提高培训质量,在教学上偷工减料,在安置上不兑现承诺,不注重跟踪服务;二是缺乏专业教师。多数县级培训由县党校、职校来承担,除了计算机专业本校教师尚能应付外,其它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三是缺乏适用教材。教材编写严重滞后,大多是中专生教材的节选版,理论性东西多,结合实际少,针对性实用性都不强,学员怕学不愿意学;四是学员的素质差。由于没有突出的技能技术,在用人单位眼里,这些学员比一般民工强不了多少,因此在使用上学非所用,许多人被作为新人安排在最累最脏的岗位上,在待遇上短期内跟一般民工也没多大区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在家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4、农村中亲缘、地缘思想浓厚,借助亲戚、朋友及老乡关系外出打工的习惯仍占主流。
  由于害怕吃亏上当和出意外,大家喜欢和亲戚、老乡粘在一起。据调查,农民工借助亲戚、朋友及老乡关系外出打工的占75%以上,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和自发无目的的外出打工的约占20%,而通过政府部门介绍和组织外出务工的还不到5%。由于有亲人或老乡在一起,既便于自我保护,也便于思想交流和信息勾通,而扶贫转移培训在安置上很难满足群众的这种心理需求,许多青年是首次外出,孤身一人,大人不放心,小孩也不乐意,报了名又反悔的很多。
  
  二、适时调整培训方案,确保扶贫培训健康发展
  
  1、调整扶贫培训价值取向,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以追求质量为主。
  过去基于“培训资金少,要求参加培训的对象多”这样一种不确切判断,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力求“以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培训规模大,扶持标准低,不仅导致招生难度大,学员素质难保证,而且培训时间短,影响培训效果。今后宜适度控制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期限,提高培训质量,力求“以较少的钱,办较好的事”。
  2、严格限定扶持对象,提高扶持标准,减轻学员负担,让贫困家庭真正得到实惠。
  坚持培训对象只能来自贫困家庭。目前参训学员来自真正贫困家庭的并不多,许多家庭贫困的青年因拿不出自负部分资金而难以成行,损害了贫困人口的利益。扶贫资金是党和政府对贫困人口的特殊关怀和照顾,扶贫培训对象只能来自扶贫工作重点村的贫困家庭。要进一步完善参训资格审查制度,把宝贵的扶贫资金扎扎实实集中用在有志向、有文化的贫困青年身上。
  坚持择优培训。与农村相比,城市社会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更高,学员的个人素质是决 定其能否适应环境、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空间的关键,也是扶贫培训能否最终实现劳动力转移目标的关键。扶贫培训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向创“品牌”方向努力。要创“品牌”必须有好的“原材料”,不能是富余人员就拉来培训,必须按照德才并重的标准择优选拨,特别要重视加强对学员的思想品德考察,坚决杜绝“问题人员”入学。
  严格按照公开公正的要求,规范学员推荐和考察程序。由本人提出申请,交村民大会民主推荐,张榜公布后,逐级考察上报。
  适度提高政府扶持标准,确保贫困学员能顺利入学参训。政府除负担学员所有学费和就业推荐费外,对在册的贫困家庭学员给予适当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
  3、改革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第一,改进省、市、县三级定校培训体制,严格控制县级培训。实践证明,县级培训虽然具有学员离家近,能节省时间和经费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少弊病,主要表现在:一是县级培训学校普遍条件较差,教学和就业安置水平较低,培训效果难保障;二是县级培训学校受生源和师资力量限制,开设专业较少,难以满足学员多样化的专业需求;三是县级扶贫部门普遍缺乏管理经验,且事务繁杂,抽不出足够的管理力量,监管措施难到位。
  第二,创新选校方式,实行培训学校公开选取制。过来扶贫部门在选校过程中,受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影响较多,导致教学资源质量难以保证。创新培训学校选择方式,实行培训学校公开选取制,就是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 ,通过媒体公示、学校申报、部门考察以及无记名投票等程序,从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安置网络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培训学校,其核心就是要建立公平竞争平台,引导学校凭实力竞争,降低人情因素影响,保障教学资源质量。
  第三,建立入学考试制度,实行因材施教。要以县为单位组织文化考试,摸清学员的文化底子。根据各专业的知识掌握难易程度和就业前景,设置文化标准和要求,指导学员根据文化考试成绩和身体条件选择专业,避免部分学员不顾自身条件盲目选择学习难度较高的专业,导致力不从心,同时让同等条件的学员在一起学习,避免因学员素质良莠不齐而影响培训效果。实行因材施教,把条件较好的学员送到中级工培训班,进行重点培训,严格限制素质太低人员入学。
  第四,建立奖学制度,倡导优良学风。根据学员遵章守纪情况、学习刻苦情况和学习效果,评选30%左右的优秀学员进行奖励,一月一评;对考上中级职业证书的学员,免收就业推荐费和考证费;对考上出国劳务的学员给予适当奖励。通过助学奖励,倡导勤奋学习之风,同时也给贫困学员缓解资金困难开避一条新途径。
  4、探索开设一些适合劳动力季节性转移的专业,缓解劳动力季节性剩余严重问题。
  据调查,在劳动力转移人员中,属季节性转移的达40%左右。湖南省辰溪县柳溪村外出务工人员达259人,其中季节性短期务工者达112人。目前,季节性剩余的多是35岁以上的壮年劳力,这些人多是家里的顶梁柱,性格稳定,责任心强,生活简朴,能吃苦耐劳,但文化低,缺技术,就业范围窄,待遇差。针对这些情况,可以选择如家庭清洁、产妇护理、病人陪护、沼气维修等适合季节性转移的专业进行短期培训。要尽量缩短从培训到就业的距离,积极尝试委托就业地劳务公司培训等新模式,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
  〔责任编辑 徐永祥〕
其他文献
歌唱时要有充分的心理上、思想上的准备,要有非常良好的心理状态,强烈的歌唱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要求,得到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声乐教学活动中歌唱者心理状态的作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