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让儿童热爱习作,以表达为乐,教师就要研究儿童的心理与需要,研究基于儿童需要的习作教学。这也要求教师要站在课程开发的高度,对儿童习作教学进行草根化研究与实践。“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其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习作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笔者多年来积累、筛选了大量的习作素材,期望通过习作资源的开发,为儿童习作提供多元支持。
一、编织经纬,丰富习作命题库
“长期以来,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即使在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现行苏教版第二学段语文教材中每学期有七次到八次《习作》要求,我们以这些习作教材为“经”,进行横向的命题库设计;同时,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将习作的先后做纵向的调整,这样就成为习作序列的“纬”。从多角度设置命题,丰富、充实“库存”,方便教师在习作命题、习作话题的引领下展开“前作文”的备课与思考。如:国标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篇作文安排的是《春游建议书》,时值开学不久,刚是早春,孩子们棉衣还裹在身上,春色、春景怎能描摹?一般来说,学校要到三月底、四月初才会安排春游。学生没有这个现实的需要去积极地设想和建议。因此,我们就对现有的习作教材进行了大胆地修订(见下表)。
四年级(下)习作教学序列的修订
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修订过的习作序列,不仅达成了教材的目标要求,还丰富了命题的角度与方式。同样是关于“话题讨论”的习作,笔者将题目命名为《元芳,你怎么看?》一下子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启发他们都来做元芳,参与老师公开的意见征询和讨论,锻炼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收集“素材元”,贴近儿童年段特点
所谓“素材元”,是套用当下“一种新型学习资源组织方式——学习元”而言的。习作“素材元”的“元”:一是指“元件”,儿童每天积累生活当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事情;二是指“元始”,“也就是开始的意思,即从无到有、从有到小、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到久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儿童每天积累的小练笔、小短文是随性的记录与书写,为日后的习作提供素材。笔者在小学低中高年级采用不同的“素材元”收集方式,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动笔机会。低年级是倡导写“每日一句”,中年级改为写“三句话日记”,高年级则写“我的日记、小组循环日记、周周记”等。
以四年级下学期为例,笔者从三方面为学生链接“素材元”,建构素材库:
1.课文延伸类“素材元”
《走,我们去植树》:介绍一种常见的树木,柳树、香樟树、广玉兰、棕榈、悬铃木、桂花树等任选一种;
《第一朵杏花》:延伸写《特写一朵桃花》,或者《校园里的垂丝海棠》;
《春日偶成》:仿写诗歌《春游偶成》;
《苹果里的五角星》:延伸观察《形形色色的水果》,或者《水果大变身》;
《人类的“老师”》:仿写课文片段,介绍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其他事例,并举行交流会;
《三顾茅庐》:用上“来到……,只见……”的句式,仿写隆中优美景色的片段。介绍校园一景,《春到蘑菇亭》《天真池畔绿意浓》等;
《燕子》《鸟语》: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练习5》:抓住事物特点,创作谜语,开展猜谜会等。
2.观察、白描类“素材元”
清明时节,人们都在做些什么呢?以《清明节踏青忙》为题记录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笔者带领学生开辟了苗圃,种植了黄瓜、南瓜、鸡毛菜等,经历了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过程,学生们写了一系列的观察日记;
每年,我们班的孩子都要为养蚕忙碌,写养蚕日记,早已成为了习惯,喜忧哀乐急,五“味”俱全。
3.想象、情景类“素材元”
三八妇女节,《给妈妈的节日惊喜》;
《向你介绍我喜爱的书》、《我的双面同桌》;
收看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上天,写《我所知道的宇宙飞船》;
《天鹅的故事》:在生活中,或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拔,拔,拔——拔河比赛》《千手观音是如何练就的》等;
《沙漠中的绿洲》:观察题头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带学生参观“无锡城市摄影展”,选取其中某一幅,以“无锡风光”写一段话。
正如刘晓东教授所言:“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儿童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我们的习作教学理应基于儿童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儿童,满足儿童,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拓展空间,步入生活习作之境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样。”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最终形成习作与阅读,习作与综合课程,习作与自我,习作与伙伴,习作与父母……习作与儿童生活的全面融合。
孩子们在低年级时,我养成了每天带领孩子们观察的习惯。或赏校园中的茶梅青松,看看它们在四季轮回中的细微变化,细数花瓣、松针;或养几条蚕宝宝,悉心照料,比照课文所说的四次蚕眠、蜕皮,吐丝结茧,亲眼看到蚕宝宝辛劳的一生;或开个水果派对,让孩子们发现水果的穿着打扮,细细品尝平日里未曾发现的香甜。有了这样细致的、调动感官各觉的素材积累,孩子们就渐渐掌握了观察的技巧,心思逐渐细腻,为写话和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中年级时,笔者在校园里专门开辟了一块苗圃,带领孩子们种植。养花种菜,培植护绿,孩子们分工合作,动手、动脑,劳心劳力,每个小组每天轮流循环写种植日记。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安排了两次“话题讨论”类的习作,笔者就让学生围绕“小学生上网利多还是弊多”进行辩论;2008年国家首次将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请学生交流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意义;每年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引起了世界人民空前的关注,在这关注背后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该怎样做?让学生围绕话题搜集资料,开展“世界气候大会模拟演讲”。中年级的孩子要写好议论类的文章,教师必须为他们搜集具有价值的议题,先有话可说,言之有理,头头是道,再下笔成文是写好议论类文章的关键所在。
高年级,我倡导每个孩子建博客,每天更新,哪怕是只言片语,每天累积。然后,鼓励孩子们相互之间进行评论,提出修改意见。
儿童习作是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记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一种具有情感性的创造活动,它是反映儿童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习作教学应当凸现以人为本,顺应儿童身心发展,顺应儿童自我成就的动机与需要。
语文教师是习作资源的开发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树立起自主开发、主动建构教学资源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架构能力,为儿童的母语发展,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汤靓亮,无锡师范附属小学,214026)
责任编辑:颜莹
一、编织经纬,丰富习作命题库
“长期以来,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即使在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现行苏教版第二学段语文教材中每学期有七次到八次《习作》要求,我们以这些习作教材为“经”,进行横向的命题库设计;同时,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将习作的先后做纵向的调整,这样就成为习作序列的“纬”。从多角度设置命题,丰富、充实“库存”,方便教师在习作命题、习作话题的引领下展开“前作文”的备课与思考。如:国标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篇作文安排的是《春游建议书》,时值开学不久,刚是早春,孩子们棉衣还裹在身上,春色、春景怎能描摹?一般来说,学校要到三月底、四月初才会安排春游。学生没有这个现实的需要去积极地设想和建议。因此,我们就对现有的习作教材进行了大胆地修订(见下表)。
四年级(下)习作教学序列的修订
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修订过的习作序列,不仅达成了教材的目标要求,还丰富了命题的角度与方式。同样是关于“话题讨论”的习作,笔者将题目命名为《元芳,你怎么看?》一下子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启发他们都来做元芳,参与老师公开的意见征询和讨论,锻炼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收集“素材元”,贴近儿童年段特点
所谓“素材元”,是套用当下“一种新型学习资源组织方式——学习元”而言的。习作“素材元”的“元”:一是指“元件”,儿童每天积累生活当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事情;二是指“元始”,“也就是开始的意思,即从无到有、从有到小、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到久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儿童每天积累的小练笔、小短文是随性的记录与书写,为日后的习作提供素材。笔者在小学低中高年级采用不同的“素材元”收集方式,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动笔机会。低年级是倡导写“每日一句”,中年级改为写“三句话日记”,高年级则写“我的日记、小组循环日记、周周记”等。
以四年级下学期为例,笔者从三方面为学生链接“素材元”,建构素材库:
1.课文延伸类“素材元”
《走,我们去植树》:介绍一种常见的树木,柳树、香樟树、广玉兰、棕榈、悬铃木、桂花树等任选一种;
《第一朵杏花》:延伸写《特写一朵桃花》,或者《校园里的垂丝海棠》;
《春日偶成》:仿写诗歌《春游偶成》;
《苹果里的五角星》:延伸观察《形形色色的水果》,或者《水果大变身》;
《人类的“老师”》:仿写课文片段,介绍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其他事例,并举行交流会;
《三顾茅庐》:用上“来到……,只见……”的句式,仿写隆中优美景色的片段。介绍校园一景,《春到蘑菇亭》《天真池畔绿意浓》等;
《燕子》《鸟语》: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练习5》:抓住事物特点,创作谜语,开展猜谜会等。
2.观察、白描类“素材元”
清明时节,人们都在做些什么呢?以《清明节踏青忙》为题记录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笔者带领学生开辟了苗圃,种植了黄瓜、南瓜、鸡毛菜等,经历了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过程,学生们写了一系列的观察日记;
每年,我们班的孩子都要为养蚕忙碌,写养蚕日记,早已成为了习惯,喜忧哀乐急,五“味”俱全。
3.想象、情景类“素材元”
三八妇女节,《给妈妈的节日惊喜》;
《向你介绍我喜爱的书》、《我的双面同桌》;
收看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上天,写《我所知道的宇宙飞船》;
《天鹅的故事》:在生活中,或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拔,拔,拔——拔河比赛》《千手观音是如何练就的》等;
《沙漠中的绿洲》:观察题头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带学生参观“无锡城市摄影展”,选取其中某一幅,以“无锡风光”写一段话。
正如刘晓东教授所言:“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儿童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我们的习作教学理应基于儿童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儿童,满足儿童,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拓展空间,步入生活习作之境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样。”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最终形成习作与阅读,习作与综合课程,习作与自我,习作与伙伴,习作与父母……习作与儿童生活的全面融合。
孩子们在低年级时,我养成了每天带领孩子们观察的习惯。或赏校园中的茶梅青松,看看它们在四季轮回中的细微变化,细数花瓣、松针;或养几条蚕宝宝,悉心照料,比照课文所说的四次蚕眠、蜕皮,吐丝结茧,亲眼看到蚕宝宝辛劳的一生;或开个水果派对,让孩子们发现水果的穿着打扮,细细品尝平日里未曾发现的香甜。有了这样细致的、调动感官各觉的素材积累,孩子们就渐渐掌握了观察的技巧,心思逐渐细腻,为写话和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中年级时,笔者在校园里专门开辟了一块苗圃,带领孩子们种植。养花种菜,培植护绿,孩子们分工合作,动手、动脑,劳心劳力,每个小组每天轮流循环写种植日记。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安排了两次“话题讨论”类的习作,笔者就让学生围绕“小学生上网利多还是弊多”进行辩论;2008年国家首次将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请学生交流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意义;每年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引起了世界人民空前的关注,在这关注背后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该怎样做?让学生围绕话题搜集资料,开展“世界气候大会模拟演讲”。中年级的孩子要写好议论类的文章,教师必须为他们搜集具有价值的议题,先有话可说,言之有理,头头是道,再下笔成文是写好议论类文章的关键所在。
高年级,我倡导每个孩子建博客,每天更新,哪怕是只言片语,每天累积。然后,鼓励孩子们相互之间进行评论,提出修改意见。
儿童习作是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记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一种具有情感性的创造活动,它是反映儿童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习作教学应当凸现以人为本,顺应儿童身心发展,顺应儿童自我成就的动机与需要。
语文教师是习作资源的开发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树立起自主开发、主动建构教学资源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架构能力,为儿童的母语发展,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汤靓亮,无锡师范附属小学,214026)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