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注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综合素质和学有所长的录取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材,从而体现高校在培养选拔人才过程中的公平、公正、科学和多元。高校考试招生制度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增加学生选择权,有助于让学生学其所好。二是实施“两依据一参考”,有助于高校对人才实施精准选拔和培养。结合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对学生的选拔与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应建立在学业职业教育的基础上,从而以学业和职业的现实需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成学生的成长成材。
关键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素质培养;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是推动教育深度变革的发动机[1],对提升综合素质的育人模式转型等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有利于创新创造型和新工科实践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根本目的是实现高校在招生录取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讲,起做桥梁作用,下联基础教育,上联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起做指挥棒引领作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生源基质、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式,成为高校育人的起点。
一、当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物理等自然学科的边界正在逐步融合,新技术新产业招聘岗位对复合型等学科交叉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从事自然学科科学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根据本行业需要,创新运用自然学科的理论、图表、数据、结构模型等某些科学研究方法,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新成果新发现。如今,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学科交叉、知识面宽广的“宽口径”人才。
基于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注重学生自主选科,体现了社会发展时代变革对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科交叉、一专多能、多元发展,特别是对于个体特长潜能的发展更具深远影响,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就业的角度看,考生的选择面就会更宽。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平稳落地。《实施意见》突出问题导向,回应了社会关切,各方获得感强,极大地推进了教育综合改革。[2]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特征:首先将立德树人重新放在突出的核心位置,不分文科理科,实行学生自主选科,录取模式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多元化。在政策设计上,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试图通过计分机制缓解“分分计较”的社会考试心理以及实现不同选考科目可比的政策目标。[3]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增加学生选择权,设置选考科目组合,让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4]二是实施“两依据一参考”,高校精准选拔培养人才,通过参考考生的综合素质量化评价成绩,强化素质教育导向,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
就学生而言,曾经的文理分科考试录取制度从长远来看,实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部分理科生人文素养不足、人文精神的匮乏,文科生缺乏科学素养,知识结构薄弱,特长生个人发展空间与机会受到限制,缺乏完整清晰的生涯规划目标。学生自己的理想被禁锢,自身成长被束缚,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或者较高的学分;而高中与大学之间联动不足,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学非所爱、学非所长以及学习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部分学生没有选择到理想的高校,高校也因此难以录取到符合自身特色和预期的生源;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和人生规划的自主权,还有缺乏规划观念理念及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部分大学毕业生与行业技能需求就业岗位脱节,不能适应科技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招聘岗位的需求等。
而当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是基于这些问题,以制度改革加强人文社科和科学素养等全面发展。注重创新并强调对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学习活动的宏观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学科兴趣小组和其他科学文化活动等,从而促进学生提高未来的参与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利用已有优势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学有所长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的实力和竞争力。
就高校而言,当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意义同样是重大而深远的。新一轮高等教育建设“双一流”工程为大学走内涵式发展学科整合转型提供契机,更为高校原有顶尖优势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启动发展提供动力和机遇,成为吸引优秀高考生源的强大磁场,近两年学科学位点的布局调整,又为高校学科建设注入强大动能,为高考生源填报志愿规划绘就明晰的宏伟蓝图,有利于未来人才的培养及质量提高,高校科研及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强,最终目的使人才选拔培养更加精准科学、公平、公正。同时也拓展了人才选拔多元录取模式的渠道。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表明,一是高校内部未来人才培养将向着大学科、新兴交叉学科联动趋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背景下高校纷纷探索专业大类、学科群、同一学院(系)招生新模式,高校人才培养及发展迎来大调整大机遇。未来人才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极大满足了时代对宽口径交叉学科融合学科人才的需求。二是高校与中学的对接问题,也将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方面实现积极的联动措施。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一改过去以院校为单位的招生模式,转变成以专业(类)为录取单元,实现专业(大类)平行志愿录取高考生源。旧有的院校最低分保护边界消失,同一专业的不同高校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背景下实现了同台竞技,极大缩小了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录取分数差距。曾經的高校招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专业录取满意度特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实行以专业(类)平行志愿为录取单位,国家充分考虑人才培养成本,以考生为中心,把高考生利益放在第一位,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录取满意度的问题,考生家长获得感增强,政策实施赢得广泛赞誉。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由过去通过以院校体制(符号)为单位招生录取竞争抢人才,“争抢”到优秀生源,重点院校自身除挖掘固有科研实力整体优势同时,大力进行特色办学,主动自觉调整深化学科设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加强弱势学科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持优势顶尖学科群优先建设发展同时,补短板将弱势冷门学科通过重组建立培养新的特色优势学科群,培养未来极具创新优势、能满足科技前沿、人文社科领军型人才需求的大科学学科群,适应高校考试招生制度通过专业(类)招生录取模式进行人才的招揽。 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指向的综合素质培养内涵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是当前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它在考生自主选科组合,招生类别、人才选拔培养教育模式,填报录取批次、填报投档录取单元设置、录取原则办法环节等与曾经的做法明显不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以“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考试招生评价体系为指针,一是“一个核心”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中心作用,即立德树人、服务大学科学选拔人才、引导中学教育教学,浓缩高考核心功能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是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二是“四层”指当下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试题考查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科学科素养、每个学科所具备的关键能力、应该达到的必备知识深度和广度”,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和升华。它是回答“考什么”的问题,以全面考查衡量考生素质内涵。三是“四翼”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全面考查评价考生综合素质所达到的量化程度。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对中国特色教育评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必将持续推进我国高考改革深化发展,是为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强力政策保障。深刻学习领会高考在素质教育中所充分发挥的正向“指挥棒”作用,真正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素养、人文和审美能力素养、健康素养和劳动素养及能力的全面提升,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体系设计、标准建设、命题实践、成绩报告的高考全流程中。[5]基本设计,就是试图通过“分散性”制度设计,将高中学考作为选考科目纳入高校招生评价体系。
全面理解高校考试招生制度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选科赋分,树立“选科,就是选专业,选大学,选未来”等学业规划意识,从而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上海浙江两省份招生试点以来,虽然评价标准方法有所差异,但都达到了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来降低一次考试的偶然性,并同时达到减轻高三压力的目的。而山东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在借鉴浙江上海高考实践基础上,通过政策导向引领,解决了物理选科人数少的问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加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水平和方式创新,保障学生知识能力的充分积累提高。尽管如此,现实问题依然存在。2020年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落地实施元年,如,山东省军校公安警校政法类提前批招生计划、填报投档录取结果显示,缺额达到惊人的100多人。[6]大家希望未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教师和公务员就成为部分家庭的首选,那为什么还会有招不满的情况呢?原因有二,一是大学招生专业限选考政治科目或物理科目。二是报考男女比例的不平衡。因此,要充分认识及早进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节约人才选拔培养成本等社会资源。
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应以学科生涯规划教育为导向,摒弃功利主义思想,加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21世纪国家间的博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任何时候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中生只有将自己的理想远大志向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时代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具有家国情怀,大国担当才是成功的人生,幸福的人生,大写的人生。进两年,中美两国之间,无论是贸易战,科技战,还是地缘政治竞争,最后核心因素就是人才的竞争。以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领头羊华为为例,招聘人才的年薪让无数青年大学生艳羡。高校考试招生制度选科生涯规划教育就直接影响未来大学专业高考志愿填报规划的选择,甚至直接关系到未来发展方向。
三、以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基
学业职业规划教育是结合学生自身成长特点、课程学习要求、社会发展趋势,综合统筹科学完善地为学生制定阶段性及长期性人生目标的重要教育。学业职业规划教育相关概念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课堂上已逐步开始实施,从教师和学生反映情况来看取得了较好成效。
以学业职业规划教育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内部动因和内在动力促其成长。学生的附属内驱力有所减弱很大程度上是在目标上出现了问题,因此,在学习阶段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做好规划,从而产生成长需求,生成积极成长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科学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形成较强精神鼓舞和激励动力,推动学生的想法从“老师和家长让我学所以我必须学”转化为“我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要努力做到哪些要求完成哪些任务”,促进学生学习动力更多从外在要求转化成为其内在的心理认知,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对自己的成长进行建构。在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一致共识的基础上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建立健全完善的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制,帮助学生树立阶段性目标,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课程,科学操作性强的教材,组织一批经验丰富专家及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生阶段性目标的理解和制定、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对社会各类职业的介绍、个人性格能力潜质的综合分析及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初步为学生规划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定期总结交流讨论是否达到了预期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理解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对激励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核心动力及主导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丰富社会实践。第二,建立健全统一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全阶段学业职业规划教育档案,增强学校间教育的衔接性,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合力,共同督促学生及时总结学习状况达到科学规划未来智慧人生的目的。
高校和中学可定期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合作和交流,介绍有关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学科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创新性理论,实现双向互动,增强学生自我未来规划的能力。也可通过报告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家长介绍更多有关生涯规划的内容。从长远角度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正是包括科学选才等系列制度设计在内的最终成果。
参考文獻:
[1][3]袁振国等.高考改革深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7,68,18.
[2]顾明远,翟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来了,怎么看怎么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5.
[4]秦春华.让高校成为大学招生录取的主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3):99-114.
[5]刘海峰.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推进[J],江苏高教,2019(6):19-25.
[6]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春季高考提前批第2次志愿院校专业计划[EB/OL](2020-08-12)[2020-11-15].http://www.sdzk.cn/NewsInfo.aspx?NewsID=4988.
责任编辑 牛志鹏
关键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素质培养;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是推动教育深度变革的发动机[1],对提升综合素质的育人模式转型等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有利于创新创造型和新工科实践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根本目的是实现高校在招生录取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讲,起做桥梁作用,下联基础教育,上联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起做指挥棒引领作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生源基质、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式,成为高校育人的起点。
一、当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物理等自然学科的边界正在逐步融合,新技术新产业招聘岗位对复合型等学科交叉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从事自然学科科学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根据本行业需要,创新运用自然学科的理论、图表、数据、结构模型等某些科学研究方法,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新成果新发现。如今,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学科交叉、知识面宽广的“宽口径”人才。
基于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注重学生自主选科,体现了社会发展时代变革对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科交叉、一专多能、多元发展,特别是对于个体特长潜能的发展更具深远影响,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就业的角度看,考生的选择面就会更宽。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平稳落地。《实施意见》突出问题导向,回应了社会关切,各方获得感强,极大地推进了教育综合改革。[2]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呈现以下几个明显特征:首先将立德树人重新放在突出的核心位置,不分文科理科,实行学生自主选科,录取模式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多元化。在政策设计上,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试图通过计分机制缓解“分分计较”的社会考试心理以及实现不同选考科目可比的政策目标。[3]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增加学生选择权,设置选考科目组合,让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4]二是实施“两依据一参考”,高校精准选拔培养人才,通过参考考生的综合素质量化评价成绩,强化素质教育导向,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
就学生而言,曾经的文理分科考试录取制度从长远来看,实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部分理科生人文素养不足、人文精神的匮乏,文科生缺乏科学素养,知识结构薄弱,特长生个人发展空间与机会受到限制,缺乏完整清晰的生涯规划目标。学生自己的理想被禁锢,自身成长被束缚,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或者较高的学分;而高中与大学之间联动不足,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学非所爱、学非所长以及学习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部分学生没有选择到理想的高校,高校也因此难以录取到符合自身特色和预期的生源;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和人生规划的自主权,还有缺乏规划观念理念及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部分大学毕业生与行业技能需求就业岗位脱节,不能适应科技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招聘岗位的需求等。
而当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是基于这些问题,以制度改革加强人文社科和科学素养等全面发展。注重创新并强调对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学习活动的宏观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学科兴趣小组和其他科学文化活动等,从而促进学生提高未来的参与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利用已有优势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学有所长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的实力和竞争力。
就高校而言,当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意义同样是重大而深远的。新一轮高等教育建设“双一流”工程为大学走内涵式发展学科整合转型提供契机,更为高校原有顶尖优势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启动发展提供动力和机遇,成为吸引优秀高考生源的强大磁场,近两年学科学位点的布局调整,又为高校学科建设注入强大动能,为高考生源填报志愿规划绘就明晰的宏伟蓝图,有利于未来人才的培养及质量提高,高校科研及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强,最终目的使人才选拔培养更加精准科学、公平、公正。同时也拓展了人才选拔多元录取模式的渠道。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表明,一是高校内部未来人才培养将向着大学科、新兴交叉学科联动趋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背景下高校纷纷探索专业大类、学科群、同一学院(系)招生新模式,高校人才培养及发展迎来大调整大机遇。未来人才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极大满足了时代对宽口径交叉学科融合学科人才的需求。二是高校与中学的对接问题,也将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方面实现积极的联动措施。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一改过去以院校为单位的招生模式,转变成以专业(类)为录取单元,实现专业(大类)平行志愿录取高考生源。旧有的院校最低分保护边界消失,同一专业的不同高校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背景下实现了同台竞技,极大缩小了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录取分数差距。曾經的高校招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专业录取满意度特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实行以专业(类)平行志愿为录取单位,国家充分考虑人才培养成本,以考生为中心,把高考生利益放在第一位,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录取满意度的问题,考生家长获得感增强,政策实施赢得广泛赞誉。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由过去通过以院校体制(符号)为单位招生录取竞争抢人才,“争抢”到优秀生源,重点院校自身除挖掘固有科研实力整体优势同时,大力进行特色办学,主动自觉调整深化学科设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加强弱势学科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持优势顶尖学科群优先建设发展同时,补短板将弱势冷门学科通过重组建立培养新的特色优势学科群,培养未来极具创新优势、能满足科技前沿、人文社科领军型人才需求的大科学学科群,适应高校考试招生制度通过专业(类)招生录取模式进行人才的招揽。 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指向的综合素质培养内涵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是当前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它在考生自主选科组合,招生类别、人才选拔培养教育模式,填报录取批次、填报投档录取单元设置、录取原则办法环节等与曾经的做法明显不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以“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考试招生评价体系为指针,一是“一个核心”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中心作用,即立德树人、服务大学科学选拔人才、引导中学教育教学,浓缩高考核心功能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是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二是“四层”指当下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试题考查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科学科素养、每个学科所具备的关键能力、应该达到的必备知识深度和广度”,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和升华。它是回答“考什么”的问题,以全面考查衡量考生素质内涵。三是“四翼”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考查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全面考查评价考生综合素质所达到的量化程度。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对中国特色教育评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必将持续推进我国高考改革深化发展,是为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强力政策保障。深刻学习领会高考在素质教育中所充分发挥的正向“指挥棒”作用,真正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素养、人文和审美能力素养、健康素养和劳动素养及能力的全面提升,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体系设计、标准建设、命题实践、成绩报告的高考全流程中。[5]基本设计,就是试图通过“分散性”制度设计,将高中学考作为选考科目纳入高校招生评价体系。
全面理解高校考试招生制度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选科赋分,树立“选科,就是选专业,选大学,选未来”等学业规划意识,从而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上海浙江两省份招生试点以来,虽然评价标准方法有所差异,但都达到了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来降低一次考试的偶然性,并同时达到减轻高三压力的目的。而山东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在借鉴浙江上海高考实践基础上,通过政策导向引领,解决了物理选科人数少的问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加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水平和方式创新,保障学生知识能力的充分积累提高。尽管如此,现实问题依然存在。2020年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落地实施元年,如,山东省军校公安警校政法类提前批招生计划、填报投档录取结果显示,缺额达到惊人的100多人。[6]大家希望未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教师和公务员就成为部分家庭的首选,那为什么还会有招不满的情况呢?原因有二,一是大学招生专业限选考政治科目或物理科目。二是报考男女比例的不平衡。因此,要充分认识及早进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节约人才选拔培养成本等社会资源。
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应以学科生涯规划教育为导向,摒弃功利主义思想,加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21世纪国家间的博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任何时候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中生只有将自己的理想远大志向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时代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具有家国情怀,大国担当才是成功的人生,幸福的人生,大写的人生。进两年,中美两国之间,无论是贸易战,科技战,还是地缘政治竞争,最后核心因素就是人才的竞争。以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领头羊华为为例,招聘人才的年薪让无数青年大学生艳羡。高校考试招生制度选科生涯规划教育就直接影响未来大学专业高考志愿填报规划的选择,甚至直接关系到未来发展方向。
三、以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基
学业职业规划教育是结合学生自身成长特点、课程学习要求、社会发展趋势,综合统筹科学完善地为学生制定阶段性及长期性人生目标的重要教育。学业职业规划教育相关概念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课堂上已逐步开始实施,从教师和学生反映情况来看取得了较好成效。
以学业职业规划教育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内部动因和内在动力促其成长。学生的附属内驱力有所减弱很大程度上是在目标上出现了问题,因此,在学习阶段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做好规划,从而产生成长需求,生成积极成长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科学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形成较强精神鼓舞和激励动力,推动学生的想法从“老师和家长让我学所以我必须学”转化为“我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要努力做到哪些要求完成哪些任务”,促进学生学习动力更多从外在要求转化成为其内在的心理认知,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对自己的成长进行建构。在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一致共识的基础上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建立健全完善的学业职业规划教育体制,帮助学生树立阶段性目标,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课程,科学操作性强的教材,组织一批经验丰富专家及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生阶段性目标的理解和制定、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对社会各类职业的介绍、个人性格能力潜质的综合分析及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初步为学生规划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定期总结交流讨论是否达到了预期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理解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对激励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核心动力及主导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丰富社会实践。第二,建立健全统一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全阶段学业职业规划教育档案,增强学校间教育的衔接性,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合力,共同督促学生及时总结学习状况达到科学规划未来智慧人生的目的。
高校和中学可定期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合作和交流,介绍有关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学科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创新性理论,实现双向互动,增强学生自我未来规划的能力。也可通过报告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家长介绍更多有关生涯规划的内容。从长远角度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正是包括科学选才等系列制度设计在内的最终成果。
参考文獻:
[1][3]袁振国等.高考改革深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7,68,18.
[2]顾明远,翟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来了,怎么看怎么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5.
[4]秦春华.让高校成为大学招生录取的主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3):99-114.
[5]刘海峰.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推进[J],江苏高教,2019(6):19-25.
[6]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春季高考提前批第2次志愿院校专业计划[EB/OL](2020-08-12)[2020-11-15].http://www.sdzk.cn/NewsInfo.aspx?NewsID=4988.
责任编辑 牛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