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我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内容,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的好,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增添活力,才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得到发挥,让学生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转变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这是我时时思考的大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每节课都是我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价,个别不会做的由老师指导。通过几年的教学,我认为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在以前的教学中,基本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反正我讲了,学生就该仔细听,课上作笔记,课后大量做作业巩固。但是,我发现有学生根本听不懂,课下只能抄作业,结果学生疲劳厌学,老师疲劳厌教。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思想观念做了大胆创新。从上课到下课,学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由教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
二、引导学生自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过去我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可是我没想到,这样做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限于被动地听课,而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都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解决的,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书,最后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学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
我常常向学生讲:“教师讲过的问题你听懂了,这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那么什么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呢?我认为老师没有讲到的问题,你领会到了,这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老师是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相关,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自学这些知识,我大胆让学生去自学,只需在新知识的生长点给予关键性的点拨。?例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我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导议:(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反馈,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有甲学生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又新又陌生,是怎样想出来的?”又有乙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我首先针对甲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议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的结论也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交AC于E`”的问题,可见DE`与DE重合,因此DE//BC,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小结强调要领会“重合一同一”这种证明方法,指出它在以后学习应用中,还将出现。回答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的原因。再而在乙学生提出可用别的证明方法的带动下,我组织全班学生合作探索,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使学生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所在。而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完成知识的传播,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教学过程的关键是老师的教学设计,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如何成功教好一堂数学课,我是从以下方面做的。
1、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同化,,重组,改造,构建的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结构的集约化处理,加强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学,才能引发学生从因果关系,类属关系,部份与整体关系,作用与效应关系等方面进行联想,并融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根据新旧知识间的不同关系,用演绎、归纳、类比的推理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因此,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再创造”,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到一般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还采取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给其他学生讲解他自学课本的内容,老师当学生在下面提问,通过讨论、启发、点拨,一堂数学课不但显得生动活泼,而且教学效果好,把学生全都带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学生更是争先恐后,积极性相当高,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正是老师所期望的。
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更加努力的去摸索更好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这是我时时思考的大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每节课都是我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价,个别不会做的由老师指导。通过几年的教学,我认为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在以前的教学中,基本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反正我讲了,学生就该仔细听,课上作笔记,课后大量做作业巩固。但是,我发现有学生根本听不懂,课下只能抄作业,结果学生疲劳厌学,老师疲劳厌教。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思想观念做了大胆创新。从上课到下课,学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由教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
二、引导学生自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过去我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可是我没想到,这样做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限于被动地听课,而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都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解决的,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书,最后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学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
我常常向学生讲:“教师讲过的问题你听懂了,这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那么什么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呢?我认为老师没有讲到的问题,你领会到了,这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老师是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相关,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自学这些知识,我大胆让学生去自学,只需在新知识的生长点给予关键性的点拨。?例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我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导议:(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中位线多少条?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反馈,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有甲学生提出:“这一定理的证明思路和方法,又新又陌生,是怎样想出来的?”又有乙学生提出:“对这个定理的证明,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证明,课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证明?”我首先针对甲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议论认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的结论也隐含着三角形中位线,解决了课本中为什么要“过D作DE`//BC,交AC于E`”的问题,可见DE`与DE重合,因此DE//BC,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的证明思路和方法理解畅通。小结强调要领会“重合一同一”这种证明方法,指出它在以后学习应用中,还将出现。回答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种证明方法的原因。再而在乙学生提出可用别的证明方法的带动下,我组织全班学生合作探索,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运用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得出这一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使学生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所在。而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完成知识的传播,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教学过程的关键是老师的教学设计,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如何成功教好一堂数学课,我是从以下方面做的。
1、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同化,,重组,改造,构建的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结构的集约化处理,加强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学,才能引发学生从因果关系,类属关系,部份与整体关系,作用与效应关系等方面进行联想,并融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根据新旧知识间的不同关系,用演绎、归纳、类比的推理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因此,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再创造”,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到一般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还采取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给其他学生讲解他自学课本的内容,老师当学生在下面提问,通过讨论、启发、点拨,一堂数学课不但显得生动活泼,而且教学效果好,把学生全都带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学生更是争先恐后,积极性相当高,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正是老师所期望的。
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更加努力的去摸索更好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