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嵌到再嵌:民族手工艺遗产的保护发展实践研究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是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互动协商,并获得嵌入式发展的过程。以重庆市民族村金珠苗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为例,基于嵌入理论探讨金珠苗绣的消费脱嵌与生产再嵌过程,并从精英代理视角阐释演化中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金珠苗绣通过非遗生产、品牌塑造及功能转化等实践活动获得公共身份、打破地理边界、重构“人-物”关系,使消费层面的脱嵌成为可能;苗绣生产的再嵌由项目制实践、女性角色建构及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是国家、社会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精英对苗绣的商品化代理及乡村社区的发展代理分别驱动了消费的脱嵌与生产的返嵌。关注现代性及消费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嵌入性发展,是对嵌入理论的实证补充,也扩展了非遗研究的视角,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启示。
其他文献
越南考古界定义的东山铜鼓泛指全越南发现的黑格尔Ⅰ型铜鼓,甚至还包括先黑格尔Ⅰ型铜鼓,将东山铜鼓分成A、B、C.D、E5型22式,并将在越南发现的8件万家坝型铜鼓定义为D型。选取在越南考古发掘出土的少数几面东山铜鼓中的越溪鼓和古螺Ⅰ号鼓作为标准器,指出越南考古学者将越溪鼓定为A型Ⅳ式和玉缕鼓定为A型Ⅰ式在分类上是早晚颠倒。据考证,在越南出土的东山铜鼓年代最早的一件不是玉缕鼓而是越溪鼓,年代可早到公元前3世纪末。而玉缕鼓、古螺鼓、黄下鼓、沱江鼓这几面A型Ⅰ式鼓的年代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后1世纪。东山铜鼓来源于
立足于女性主义,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了"撒尔嗬"发展历程中性别文化对其的历史建构与现代重塑。研究发现,性别文化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相应的,"撒尔嗬"也随性别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传统的性别文化建构下,"撒尔嗬"出现性别隔离,女性作为局外人被排除在外。现在在平等的性别文化建设下,"撒尔嗬"中的性别隔离被打破,女性可以获得和男性平等的参与权利,"撒尔嗬"得以重塑,重塑后的发展不仅是对少数民族传统身体活动传承的另一种思考,更是对女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门户是中国武术社会文化研究中具有分析功能的中国特色词汇之一。在文化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相结合的田野调查中,武术人类学研究可就不同历史时期门户应对社会需求与武术自身发展轨迹的问题展开空间再生产的探究。研究认为,作为武术拳种流派文化生产或文化传承的社会单位,门户是武术人社会活动的产物,出于武术人的心理和社会需要,可谓之微观政治视野下的治理方式,表征武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生产,并以此形成强调生产关系的拳种流派共同体,生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武术文化符号价值。
基于文献信息分析法,对空间生产、认同及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在这场空间转变过程中,节庆物理空间出现资本的空间化形态,社会空间呈现主体泛化下功能性的社会化转变,文化空间出现混合文化嵌套并存结构。文化空间的再生产使不同层次的人群表现出人本主义的认同倾向,侧重主观性构建于内生认同。空间生产的主体侧重文化再生产,出现结构主义认同的倾向,强调以过程和建构为主。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认可,当地人期待旅游开发的成果能反馈于群众。而文化是具有流变性,要营造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传
  寻找一种新型绿色的饲料添加剂替代抗生素,已经成为我们畜牧工作者的紧迫任务。药用植物及其提取物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抗
会议
运用人类学参与观察方法,以民俗文化遗产、家园文化遗产、外事文化遗产的景观化过程为代表,对中越边境龙州丰富的文化遗存进行了田野调查,认为景观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改变。从知识体系共释、家国记忆共译、跨文化交融方面提出了三种景观营造途径,以厘清并化解景观营造中地方化与全球化间非此即彼的关系,并为打造具备生命力的西南沿边文旅市场提供借鉴意义。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已全面普及,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已很难对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乡村社群进行合理解释。基于对石枧村村落共同体线上与线下互嵌运作的观察,发现虽然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市场化导致了传统村落共同体的衰落,逐渐走向松散的村落共同体以互联网为新的纽带再次联结,其运作的本质仍是遵循乡土社会中熟人关系的运行逻辑。
文化遗产的“传统—现代”转型可为乡村振兴提供一种内源性动力,同时结合文旅融合的实践方式,还可有效促进产业间的互济互惠并由此推动文化遗产和传统乡村的协同发展与共同振
  本研究旨在探讨L-精氨酸是否可以诱导IPEC-J2细胞β-防御素1、2和3表达,并初步研究这一过程是否受到NF-κB或MEK/ERK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本试验以猪小肠上皮细胞系IPEC-
会议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鸭对AFB1非常敏感.本试验研究以AFB1为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