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主要谈一下对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过大和一些相关问题的思考。这个题目可能是有点哗众取宠,但主要意思是觉得中国以FDI和加工贸易为主的顺差,仍然会随着剩余劳动力不断加入全球分工和供应链的过程而不断增加。对中国来讲,解决流动性过剩和宏观困境,最关键的出路是如何增加资本流出,用资本项目下的逆差去抵消贸易上的顺差,从而促使国际资本总的平衡,这也是避免泡沫风险不断增加的出路。
中国这一轮的经济过热,包括资产价格的泡沫,主要根源在于流动性过剩,流动性的根源的确是外汇增长过快。客观地讲,过去几年人民银行在吸收流动性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中国央行的对冲效果放在全亚洲或者是新兴体的范围内进行比较,过去几年做的应该是最成功的。虽然我们做得很好,但是这种对冲不是100%的对冲,平均来讲可能是60%的对冲,还是导致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现在关键问题是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最多的观点是贸易顺差,这可能是明显的误区,从02年到07年,平均的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度是42%。相对其他的历史阶段,什么时候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的贡献度最大呢?可能大家听起来很滑稽,但是在98年到2000年之间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因为在98年到2000年期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货币出现贬值情况,所以出现大量地下渠道的资本流出。贸易顺差就成为外汇储备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因为其他的资本流出是负的贡献率。比如在98年,贸易顺差对当年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度是800%,当年有差不多6倍于贸易顺差增加额的资本流出,所以包括07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占整个外汇储备的增长不超过50%。这是一个基本的数据。简单来讲,除了贸易顺差之外和FDI等其他因素,之所以这几年外汇储备增加非常快、成为问题,最关键的还是短期资本流动的方向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到(图1源于资本流入的高涨),黑色线表示的是94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贸易下的偏差或者是不可以统计的短期资本流出的数据。02年以后,短期的不可统计的流出转化为正的流入。用同样的衡量方法,这种非官方的流出流入对外汇储备增长的每年的贡献度,在02年之前这个贡献度都是负的,02年以后就转正了。比如在98年负的900%转为06年的50%。这种一负一正的转变实际上是导致这几年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原因。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实际上外汇储备增长的根源并非是由于我们这几年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
刚才大家都讨论过一个问题,中国的贸易顺差过去的确一直在增长,而且过去几年增长的一直很快。什么原因呢?中国的贸易顺差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几乎所有的总体贸易顺差里面都是加工贸易顺差。
从图中(图2中国的贸易顺差非同寻常)可以看到,首先这个图看起来很有意思,说明中国所有的贸易顺差都是由加工贸易引起的,言外之意,如果把中国的经济整体想象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加工贸易的平台,是全球产业链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非加工贸易的经济实体这块,分开来看两个不同的贸易体的收支状况,会发现加工贸易是有大幅度顺差的,非加工贸易主体实际上是有逆差的。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假如中国当年没有决定加入全球加工贸易的环节,中国今天的经济实体就像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是一个发达国家,是有微小的贸易逆差的。所以所谓的贸易失衡是不存在的。
关于加工贸易的顺差很简单,既然是加工贸易就一定要有顺差。加工贸易是干什么的?不管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无非是把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拿过来,利用中国的设备和劳动力做最后的加工。加工完以后销售到全球资本消费品市场中。这种加工贸易卖到全球市场中的成品价值一定要大于进口零部件和进口原材料的价值,否则的话是不赚钱的。之间的差额就等于是加工贸易在中国内地的附加值,主要是人工工资,包括工厂的加工费。在中国只要我们继续做加工贸易,这个顺差就会扩大。事实上在02年以来,随着全球化速度不断的增速,主要表现为FDI,02年之前年度的FDI是400亿美元,过去两年是700亿美元,增加了60%多。这意味着全球的厂商和制造商把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备性的工序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在加快,这是我们贸易顺差扩大的根源。
中国加工贸易的不断扩张是不是一个问题?我是非常同意王建的判断的。事实上我们应该放在更长的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如果你看一下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它们的经济发展史证明了制造业的扩张实际上是通向经济繁荣的道路。我认为未来的加工贸易还会不断扩张,因为这是解决我们城镇化、工业化或者是剩余劳动力的最好的途径。而且这种解决途径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劳动生产率的转移是全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劳动力转移。当年欧洲发现新大陆后转移的总人口无非是6000万,中国未来至少还有1亿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这种转移必须在全球市场的范围内进行,要依靠中国自己的内需是不现实的。
顺差的扩张是不是就意味着外汇储备无法不增长?这也未必。如何在贸易顺差不断扩张的情况下解决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增加资本项目下的对冲,言外之意就是要增加资本输出。我们最近一段时间做的事情也是朝这个方向在走的。QDII也好,个人投资也好,中投公司也好都在做,我觉得潜力很大,还应该继续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中国这一轮的经济过热,包括资产价格的泡沫,主要根源在于流动性过剩,流动性的根源的确是外汇增长过快。客观地讲,过去几年人民银行在吸收流动性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中国央行的对冲效果放在全亚洲或者是新兴体的范围内进行比较,过去几年做的应该是最成功的。虽然我们做得很好,但是这种对冲不是100%的对冲,平均来讲可能是60%的对冲,还是导致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现在关键问题是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最多的观点是贸易顺差,这可能是明显的误区,从02年到07年,平均的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度是42%。相对其他的历史阶段,什么时候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的贡献度最大呢?可能大家听起来很滑稽,但是在98年到2000年之间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因为在98年到2000年期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货币出现贬值情况,所以出现大量地下渠道的资本流出。贸易顺差就成为外汇储备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因为其他的资本流出是负的贡献率。比如在98年,贸易顺差对当年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度是800%,当年有差不多6倍于贸易顺差增加额的资本流出,所以包括07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占整个外汇储备的增长不超过50%。这是一个基本的数据。简单来讲,除了贸易顺差之外和FDI等其他因素,之所以这几年外汇储备增加非常快、成为问题,最关键的还是短期资本流动的方向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到(图1源于资本流入的高涨),黑色线表示的是94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贸易下的偏差或者是不可以统计的短期资本流出的数据。02年以后,短期的不可统计的流出转化为正的流入。用同样的衡量方法,这种非官方的流出流入对外汇储备增长的每年的贡献度,在02年之前这个贡献度都是负的,02年以后就转正了。比如在98年负的900%转为06年的50%。这种一负一正的转变实际上是导致这几年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原因。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实际上外汇储备增长的根源并非是由于我们这几年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
刚才大家都讨论过一个问题,中国的贸易顺差过去的确一直在增长,而且过去几年增长的一直很快。什么原因呢?中国的贸易顺差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几乎所有的总体贸易顺差里面都是加工贸易顺差。
从图中(图2中国的贸易顺差非同寻常)可以看到,首先这个图看起来很有意思,说明中国所有的贸易顺差都是由加工贸易引起的,言外之意,如果把中国的经济整体想象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加工贸易的平台,是全球产业链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非加工贸易的经济实体这块,分开来看两个不同的贸易体的收支状况,会发现加工贸易是有大幅度顺差的,非加工贸易主体实际上是有逆差的。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假如中国当年没有决定加入全球加工贸易的环节,中国今天的经济实体就像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是一个发达国家,是有微小的贸易逆差的。所以所谓的贸易失衡是不存在的。
关于加工贸易的顺差很简单,既然是加工贸易就一定要有顺差。加工贸易是干什么的?不管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无非是把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拿过来,利用中国的设备和劳动力做最后的加工。加工完以后销售到全球资本消费品市场中。这种加工贸易卖到全球市场中的成品价值一定要大于进口零部件和进口原材料的价值,否则的话是不赚钱的。之间的差额就等于是加工贸易在中国内地的附加值,主要是人工工资,包括工厂的加工费。在中国只要我们继续做加工贸易,这个顺差就会扩大。事实上在02年以来,随着全球化速度不断的增速,主要表现为FDI,02年之前年度的FDI是400亿美元,过去两年是700亿美元,增加了60%多。这意味着全球的厂商和制造商把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备性的工序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在加快,这是我们贸易顺差扩大的根源。
中国加工贸易的不断扩张是不是一个问题?我是非常同意王建的判断的。事实上我们应该放在更长的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如果你看一下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它们的经济发展史证明了制造业的扩张实际上是通向经济繁荣的道路。我认为未来的加工贸易还会不断扩张,因为这是解决我们城镇化、工业化或者是剩余劳动力的最好的途径。而且这种解决途径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劳动生产率的转移是全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劳动力转移。当年欧洲发现新大陆后转移的总人口无非是6000万,中国未来至少还有1亿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这种转移必须在全球市场的范围内进行,要依靠中国自己的内需是不现实的。
顺差的扩张是不是就意味着外汇储备无法不增长?这也未必。如何在贸易顺差不断扩张的情况下解决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增加资本项目下的对冲,言外之意就是要增加资本输出。我们最近一段时间做的事情也是朝这个方向在走的。QDII也好,个人投资也好,中投公司也好都在做,我觉得潜力很大,还应该继续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