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到成都的饮食,很多广州人往往不以为然。在他们眼里,中国的“世界美食之都”只有一个,那便是广州。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后,广州从市长到市民、从管理餐饮的有关部门到餐饮经营者,都打心眼里不服气!那么,真相究竟怎样呢?
前段时间,我带着几位白天鹅的大厨和餐厅经理去考察菜式,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却得到一个初步结论: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巴蜀的餐饮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尤其是成都政府在弘扬巴蜀餐饮文化,在对餐饮业的支持与规划建设力度上,广州市与其相比相差甚远,看着遍布成都市内大街小巷,数以万计的特色酒楼、餐馆,更是不由我们不服!
早就听说成都有个“宽窄巷子”,但百闻不如一见。区别于广州单纯饮食消费的“美食街区”,成都的“宽窄巷子”,打的则是文化牌。在这里您能触摸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也能体味到成都最原汁原味的休闲生活方式,走进宽窄巷子,就走进了最成都、最世界、最古老、最时尚的老成都、同时也走进了新都市会客厅。每一间房子、每一片瓦块、每一块地砖、甚至到小小的垃圾桶,到经过精心设计,每一处的细节,都折射出浓厚的巴蜀文化韵味。
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真让人感动。所以有人说:在“宽窄巷子”,吃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得到一种超越满足“果腹之欲”的享受。
“宽窄巷子”与众不同的地方很多,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这里众多老板(店主)的特殊身份——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文人墨客、画家、艺术家。因此,每一间店的装修、装饰都呈现出各人对巴蜀文化的理解,折射出店主人独特的文化品味,从而使整个“宽窄巷子”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搞艺术的人做餐饮,自然很容易做出文化味,这一点,我看广州就很缺乏。
在广州,当人们一提及川菜,通常第一联想便是“麻辣火锅”。其实,目前川菜分为三大流派,即“江湖菜”、“本帮菜”与“火锅”。不同的流派,在烹饪理念与食材的运用上有所不同。“江湖菜”往往用很多四川配料来爆炒,讲究大盘大碗尽快上的堆着吃;“本帮菜”是传统的成都菜,原材料、配料、刀功、火候都非常讲究;而“麻辣火锅”,则因为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大量开店而名声大噪,几乎成为川菜的“代名词”了。
原来,我以为,只有粤菜才讲究特色食材的运用。这次到了成都的“老味道”才发现,其实人家川菜一样不马虎。这家店是专门做当地特色小吃与传统菜式的,很注重原汁原味的成都味道。据说,它的“芋子排骨”,选用的是四川当地最好的芋头,个小、质嫩、肉滑,是他们老板亲自专程到乡下直接采购回来的。他们选用的花椒也一样,都非常讲究出处和等级,不一样的产地、不一样的品种,做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
在成都,还有一类很特色高端川菜馆,它们既讲究装修的文化品位,更讲究出品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杜甫草堂”旁的“蜀粹典藏”。更难得的是,这里的烹饪理念与传统粤菜如出一辙——崇尚简单与质朴,而且在装盘也尽量“从简”。今日之川菜,让人刮目相看。
广州一向以“什么都有得吃、什么地方都有得吃、什么时间都有得吃”而自居。成都“十步一店”的各式餐厅遍布大街小巷,似乎一点也不少于广州,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成都的饮食店不仅数量多、分布密集、布局合理。而且,在餐厅门面、环境布置与装饰上,大多都显得很有巴蜀文化氛围。反观广州,在遍布街头的众多酒楼食肆中,要找出一两家像模像样,有岭南文化、广州特色的“文化餐厅”,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的“口服心服”并不等于说“食在广州”逊色于“食在成都”。其实,如果单就餐饮业的包容性与丰富性而言,我看广州就比成都做得好。到过成都的人不难发现,这里的餐饮形态比较单一,除了川菜,其它菜系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当然,粤菜在成都依然还拥有一定的“江湖地位”。而“红遍”全国的湘菜在成都就非常式微,几乎难觅踪迹。更不用说淮扬菜、鲁菜了。作为一个“世界美食之都”,大概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学习成都,要学习人家的态度。从经营理念上看,与成都餐饮同业相比,广州的经营者则显得更为贴近市场。成都的“宽窄巷子”的确不错,但它主要的客户群体并不是成都人,而是到成都的游客。试想,如果在广州,这样的“食街”有机会生存吗?
最近,广州正在积极申报“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大好事,起码,我们的政府部门已经展现出一种积极的姿态,开始关心“食在广州”这块金漆招牌了,这对于整个广州市餐饮行业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我想,“食在广州”与“食在成都”的差距,更多的不是体现在所谓的“名分”上,而是人家在挖掘传统饮食文化上比我们起步早、力度大,在这一点上,不由你不服。
前段时间,我带着几位白天鹅的大厨和餐厅经理去考察菜式,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却得到一个初步结论: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巴蜀的餐饮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尤其是成都政府在弘扬巴蜀餐饮文化,在对餐饮业的支持与规划建设力度上,广州市与其相比相差甚远,看着遍布成都市内大街小巷,数以万计的特色酒楼、餐馆,更是不由我们不服!
早就听说成都有个“宽窄巷子”,但百闻不如一见。区别于广州单纯饮食消费的“美食街区”,成都的“宽窄巷子”,打的则是文化牌。在这里您能触摸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也能体味到成都最原汁原味的休闲生活方式,走进宽窄巷子,就走进了最成都、最世界、最古老、最时尚的老成都、同时也走进了新都市会客厅。每一间房子、每一片瓦块、每一块地砖、甚至到小小的垃圾桶,到经过精心设计,每一处的细节,都折射出浓厚的巴蜀文化韵味。
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真让人感动。所以有人说:在“宽窄巷子”,吃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得到一种超越满足“果腹之欲”的享受。
“宽窄巷子”与众不同的地方很多,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这里众多老板(店主)的特殊身份——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文人墨客、画家、艺术家。因此,每一间店的装修、装饰都呈现出各人对巴蜀文化的理解,折射出店主人独特的文化品味,从而使整个“宽窄巷子”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搞艺术的人做餐饮,自然很容易做出文化味,这一点,我看广州就很缺乏。
在广州,当人们一提及川菜,通常第一联想便是“麻辣火锅”。其实,目前川菜分为三大流派,即“江湖菜”、“本帮菜”与“火锅”。不同的流派,在烹饪理念与食材的运用上有所不同。“江湖菜”往往用很多四川配料来爆炒,讲究大盘大碗尽快上的堆着吃;“本帮菜”是传统的成都菜,原材料、配料、刀功、火候都非常讲究;而“麻辣火锅”,则因为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大量开店而名声大噪,几乎成为川菜的“代名词”了。
原来,我以为,只有粤菜才讲究特色食材的运用。这次到了成都的“老味道”才发现,其实人家川菜一样不马虎。这家店是专门做当地特色小吃与传统菜式的,很注重原汁原味的成都味道。据说,它的“芋子排骨”,选用的是四川当地最好的芋头,个小、质嫩、肉滑,是他们老板亲自专程到乡下直接采购回来的。他们选用的花椒也一样,都非常讲究出处和等级,不一样的产地、不一样的品种,做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
在成都,还有一类很特色高端川菜馆,它们既讲究装修的文化品位,更讲究出品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杜甫草堂”旁的“蜀粹典藏”。更难得的是,这里的烹饪理念与传统粤菜如出一辙——崇尚简单与质朴,而且在装盘也尽量“从简”。今日之川菜,让人刮目相看。
广州一向以“什么都有得吃、什么地方都有得吃、什么时间都有得吃”而自居。成都“十步一店”的各式餐厅遍布大街小巷,似乎一点也不少于广州,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成都的饮食店不仅数量多、分布密集、布局合理。而且,在餐厅门面、环境布置与装饰上,大多都显得很有巴蜀文化氛围。反观广州,在遍布街头的众多酒楼食肆中,要找出一两家像模像样,有岭南文化、广州特色的“文化餐厅”,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的“口服心服”并不等于说“食在广州”逊色于“食在成都”。其实,如果单就餐饮业的包容性与丰富性而言,我看广州就比成都做得好。到过成都的人不难发现,这里的餐饮形态比较单一,除了川菜,其它菜系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当然,粤菜在成都依然还拥有一定的“江湖地位”。而“红遍”全国的湘菜在成都就非常式微,几乎难觅踪迹。更不用说淮扬菜、鲁菜了。作为一个“世界美食之都”,大概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学习成都,要学习人家的态度。从经营理念上看,与成都餐饮同业相比,广州的经营者则显得更为贴近市场。成都的“宽窄巷子”的确不错,但它主要的客户群体并不是成都人,而是到成都的游客。试想,如果在广州,这样的“食街”有机会生存吗?
最近,广州正在积极申报“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大好事,起码,我们的政府部门已经展现出一种积极的姿态,开始关心“食在广州”这块金漆招牌了,这对于整个广州市餐饮行业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我想,“食在广州”与“食在成都”的差距,更多的不是体现在所谓的“名分”上,而是人家在挖掘传统饮食文化上比我们起步早、力度大,在这一点上,不由你不服。